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声闻 的原始碼
←
声闻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声闻</big> ''' |- | [[File:7c1727fabd4a0145.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LmLkEkL8TkKIMkbELjbgQmLkElbcTkKIRmLkEk78TkKILkbHjMz%20PEl%20XJ6IPjeh5yuF9j%2FlHxOVNj%20lHzrHoIEbjEC%20XLqIPjehEzO0G0O9GwqR7zOMGwOQTEl%20OKaIPjeh5yupNj%20lHzo%3D%3D_80647232&query=%E5%A3%B0%E9%97%BB%E4%B9%98原图链接][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7c1727fabd4a0145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声闻''',梵语s/ra^vaka,巴利语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 =='''由来'''== '''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解释'''声闻'''之名义有三,即: *(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闻。 *(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十地经论卷四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称声闻。 *(三)就化他之记说而释,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称声闻。 此三释中,前二者为小乘之声闻,第三则为菩萨,随义而称为声闻。 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 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思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盘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声闻藏,则为阐述其教说之经典。 于诸经论中,声闻之种类有二种、三种、四种、五种之别。据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载,有:一向趣寂声闻、回向菩提声闻等二种声闻。入楞伽经卷四载,有:决定寂灭声闻、发菩提愿善根名善根声闻、化应化声闻等三种声闻。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有:变化声闻、誓愿声闻、法性声闻等三种声闻。世亲之法华论卷下则将声闻分类为决定声闻、增上慢声闻、退菩提心声闻、应化声闻等四种。 另据法华文句卷四上所举,将声闻类分为五,称为五种声闻,即: *(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道熟而证得小果。 *(二)退菩提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然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取证小果。 *(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为度化前二种声闻,故内秘佛菩萨之行,外现声闻之形,以劝诱小乘,令入大乘。 *(四)增上慢声闻,谓厌离生死,欣乐涅盘,修习小乘而以得少为满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之声,令一切闻者不住于化城(喻小乘涅盘),终归大乘实相之理。 以上所举,皆基于大乘教义所作之分类,然诸部阿含经典及发智论、六足论等诸论之中,则不持此等说法,彼所谓之声闻,仅指上述之趣寂声闻一种而已。此外,声闻一语,于阿含等原始圣典中,兼指出家与在家弟子;然至后世,则专指佛教教团确立后之出家修行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长阿含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卷八十、'''法华玄论'''卷一、卷四、卷七、'''大乘义章'''卷十七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法华文句卷一上] '''补充''' '''释迦牟尼佛祖'''刚刚悟道时在鹿野苑为阿若、陈如等五个伺从讲四谛的道理,声闻就是修四谛而觉悟的人,他们因通过听闻佛祖的音声而悟道,就称他们为声闻。 后来把所有修四谛而觉悟的人都称作声闻。 [[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 通过修声闻四谛可以获得声闻四果,依众生根性的不同,可以分别获得'''须陀洹'''(初果)、'''斯陀洹'''(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其中三果阿那含跳出了欲界生死,以后在色界或无色界往生,四果阿罗汉果位最高,跳出了六道轮回,逃脱了生死。 =='''引证解释'''== '''亦作“声问”'''。 * 1、音信。 《国语·越语上》:“寡君句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於天王。”<br> 《吕氏春秋·赞能》:“孙叔敖、沉尹茎相与友,叔敖游於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br> 《汉书·苏武传》:“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br> 《北史·儒林传下·刘炫》:“炫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绝。”<br> 宋沈括《梦溪笔谈·谬误》:“丁晋公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br>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唐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安西四镇留后郭昕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br> * 2、名声。 《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br> 《韩非子·内储说上》:“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br> 《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南阳宋仲子於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裴松之注引晋陈寿《益州耆旧传》:“商字文表,广汉人,以才学称,声问著於州里。”<br>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论师﹞少好学,有才辩,声闻遐被 ,法俗归心。”<br> 宋 沈辽《真觉开堂》:“自诸祖述作已达者,皆著声问。”<br> 清曹寅《题云辨上人小照》诗:“行识自来矜色相,声闻何惜证飞仙。”参见“声闻过情”。<br> * 3、声闻。梵文意译。佛家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 《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谛而得道者,悉名声闻。”<br> 《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br> 《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诃,住相法空分取证。”<br> =='''修法'''== '''首先举示佛经:''' '''佛开解梵志阿拔经'''卷一: 何谓五阴?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 此五覆人,令不见道。 因此修行第一步,就是见道(以声闻四果来说,就是初果),而要取证初果,势必要先了解这五阴的内涵。 而具体的修法,其实阿含经非常多了,举示一则:杂阿含经卷八203: 佛告诸比丘: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 所谓无明。 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以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正观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常。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无明,离欲,明生。 因此要亲证不受后有,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的自知自证境界,必须断除一念无明,无明断,明生,就能得正智了。 具体的修法,就是如实了知五阴的内涵,并且如实一一深入观察五阴的虚妄,才有办法破除无明(一念无明的主要内涵就是将五阴认取、执著为真实有)。 但是除了观察五阴虚妄以外,还必须有个大前提:中阿含经卷54: 复次,有六见处。 云何为六?比丘者,所有色,过去、未来,或内或外,或精或粗,或妙或不妙,或近或远; ""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 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所有觉(受阴),所有想(想阴),所有此,见[非我有,我非彼有; 我当无我,当不有;彼(觉、想)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 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所有此,见若见闻识知(识阴和行阴)所得所观,意所思念,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 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经中一开始说明五阴的虚妄,可是在最后提到: 有真实我--常、不变易、恒、不磨灭。 所以其实从这边就可以看出,在最早期的阿含时期,佛陀就已经开示了五阴虚妄的背后,有个真实我,也就是般若经典提到的真心、金刚心、不念心、真如、如、涅盘、无所住心等等。 所以要取证声闻四果阿罗汉,只要如实观察五阴的虚妄(对於五阴的内涵务必如实了知而无所遗漏),断除对於五阴的执著,也信受佛语,五阴虽非真实我,然而却有真实我是常、不变易、恒、真实的。 有这几个前提与条件,今生要取证声闻解脱果,实非难事。 =='''分类'''==音 '''四种''' 【[[四种声闻]]】 [出法华文句] '''一决定声闻谓其久习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证果。既证小果之后。 再不进求大乘之法。 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菩提声闻梵语菩提'''。 华言道。 谓此声闻本是菩萨。 会发菩提之心。 积劫修道。 忽因被厌生死。 退失大心而证小果。 是名退菩提声闻。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应化声闻应谓应现。'''化即变化。 谓此声闻本是诸佛菩萨。 内秘真实之行。 外现声闻之身。 而能引接前之二种声闻归于大乘。 及广化众生令入佛道。 是名应化声闻。 '''四增上慢声闻谓自得增上之法而轻慢于他'''。 此种声闻。 厌恶生死。 欣乐涅盘。 因修戒定慧之道。 少有所得。 便谓证果。 此即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是名增上慢声闻。 (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瑜伽八十卷五页云''':'''云何名为四种声闻'''? 一者、变化声闻。 二者、增上慢声闻。 三者、回向菩提声闻。 四者、一向趣寂声闻。 '''变化声闻者''':为欲化度由彼所化诸有情故;或诸菩萨,或诸如来,化作声闻。 '''增上慢声闻者''':谓但由补特伽罗无我智及执著邪法无我智,计为清净。 '''回向菩提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极微劣慈悲种姓。 由亲近如来住故;于广大佛法中,起大功德想,熏修相续。 虽到究竟住无漏界;而蒙诸佛觉悟引入方便开导。 由此因故;便能发趣广大菩提。 彼于如是广大菩提,虽能发趣;由乐寂故;于此加行,极成迟钝。 不如初始发心有佛种姓者。 一向趣寂声闻者:谓从本来、是最极微劣慈悲种姓故;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故;于生死苦,极怖畏故;唯有安住涅盘意乐,毕竟不能趣大菩提。 如二王子、相似处生。平等平等,受王快乐。 一、于王政诗论;工巧处等,皆悉善知。 第二王子,则不如是。 彼二但由此分差别;非由受用王之快乐。 如是于无漏界中,诸菩萨众、与一向趣寂声闻、当知差别。 '''五种''' [出法华文句] '''一决定声闻谓久习小乘。'''积劫功圆。而证得小果。是名决定声闻。 '''二退道声闻谓此声闻本习大乘'''。积劫修道。中间为厌生死。退大道心。 取证小果。是名退道声闻。 '''三应化声闻谓诸佛菩萨。''' 为前二种声闻故。 内秘佛菩萨之行。 外见声闻之形。 引诱小乘。 令入大乘。 是名应化声闻。 '''四增上慢声闻厌居生死'''。 欣乐涅盘。 修习小乘。 以少为足。 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是名增上慢声闻。 '''五大乘声闻谓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 不住化城。 终归实所。 是名大乘声闻。 (化城者。无而倏有名化。防非御敌名城。以喻小乘涅盘。能防见思之非。而御生死之敌也。宝所。即大乘实相之理也。) 藏 二藏之一,三藏之一。 指'''释尊'''为声闻所说之四谛、十二因缘等教说。 为菩萨所说之六度等教法,则称菩萨藏。 声闻藏一语系出自菩萨地持经卷十二。 隋代慧远及唐代吉藏、善导等诸师,均将经典分类为二藏,并加以批判。 于'''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则举声闻、缘觉、菩萨三藏之说。 若仅称声闻、菩萨二藏时,声闻藏中则已包含有缘觉藏。此二藏之分类,与所谓大小二乘、半满二教为同义。[入大乘论卷上、大乘义章卷一] 僧 二种僧之一,三种僧之一。 指剃发染衣,现沙门之形相,而修习戒、定、慧三学者。 大智度论卷三十四举出声闻僧、菩萨僧二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则举出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等三种。 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即为声闻僧。(参阅‘僧伽’5718) 乘 佛教三乘之一。 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四果''' 声闻四果 - 须陀洹果。[出金刚经疏] '''一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 又名预流。即初果也。 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 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声闻二果'''-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 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 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 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 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 故名一来。 (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 心起贪受。迷惑不了也。 九品得。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声闻三果'''-阿那含果,梵语阿那含。 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 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声闻四果''' - 阿罗汉果。阿罗汉果梵语阿罗汉。 华言无学。 即第四果也。 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 四智已圆。 已出三界。 已证涅盘。 无法可学。 (四智睹。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道''' 【[[声闻三道]]】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三界见惑。 见真谛理。 故名见道。 即初果须陀洹也。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 复缘真谛之理。 断欲界九品思惑。 名为修道。 即二果斯陀含。 三果阿那含也。 (思惑者。五根对五尘起贪染心曰思。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三品。名为九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来欲界一番受生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 '''三无学道'''谓声闻断三界见思惑尽。 真谛之理究竟。 无法可学。 故名无学。 即第四果阿罗汉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ref>[https://baike.sogou.com/v181518303.htm?fromTitle=%E5%A3%B0%E9%97%BB%E4%B9%98 声闻 ],搜狗百科, 2019-05-15</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200 宗教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声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