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多花蒿蒿属 的原始碼
←
多花蒿蒿属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多花蒿.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7718597262&di=25e7de2b26178d02d9f594edddc80c18&imgtype=0&src=http%3A%2F%2Fb.hiphotos.baidu.com%2Fbaike%2Fawhcrop%3D800%2C800%2Fsign%3Dacb42d1f7b899e516ec4674730c8a90e%2F11385343fbf2b2110a5d7bacca8065380dd78ee5.jpg 原图连接]多花蒿]] '''多花蒿'''(学名:Artemisia myriantha)为菊科蒿属的植物。分布于泰国、不丹、缅甸、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以及我国的云南、青海、甘肃、贵州、山西、广西、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8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以及路旁与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 中文名 多花蒿 * 学 名 Artemisia myriantha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 纲 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 菊科 Compositae * 亚 科 管状花亚科 Carduoideae * 族 春黄菊族 Anthemideae * 亚 族 菊亚族 Chrysantheminae * 属 蒿属 Artemisia * 亚 属 蒿亚属 Subgen. Artiemisia * 组 腺毛蒿组 Sect. Viscidipubes * 种 多花蒿 * 分布区域 中国山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及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 * 系 多花蒿系 Ser. Pleiocephalae ==多花蒿目录==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本种提示 相关变种 艾叶的别称 形态特征 地理分布 药用价值 ==多花蒿形态特征== 植株: 多年生草本。 根茎: 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稍粗,直径4-10毫米,常有少数营养枝。 茎少数,成小丛或单生,高70-120(-150)厘米,纵棱明显,下部半木质化,上部草质,棕褐色或深褐色,分枝多,枝长20-40厘米或更长;茎、枝密被粘质腺毛与少量短柔毛。 叶: 叶 草质,上面深绿色,密被腺毛,初时有稀疏的短柔毛,以后柔毛脱落,背面除脉外初时被灰白色蛛丝状薄绵毛与稀疏的腺毛,后绵毛渐脱落,背面脉凸起,密被腺毛;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卵形,二回羽状深裂,花期凋谢;中部叶椭圆形或卵形,长(5-)7-12(-19)厘米,宽6-10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或第一回近于全裂, 每侧裂片4-5(-6)枚,裂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5(-6)厘米,宽(1-)1.5-2.5(-3)厘米,第二回羽状深裂或浅裂,每侧具小裂片2-3枚,小裂片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1.5(-2)厘米,宽3-5毫米,先端钝尖或锐尖并有短尖头,边缘有时有1-2枚小裂齿,中轴成翅状;叶柄长0.5-2厘米,两侧偶有小裂片,基部具小型、半抱茎的假托叶;上部叶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3-4枚;苞片叶5或3深裂或全裂或不分裂,而为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花: 头状花序多数,细小,长卵形或长圆形,直径1.5-2.5(-3)毫米,无梗或具短梗,单侧下垂,基部有细小披针形的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而在分枝上排成狭长的复总状花序,在茎上再组成大型、开展、具多分枝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层,外层略短小,外、中层总苞片卵形或长卵形,背面初时微有蛛丝状短柔毛,后无毛,有绿色中肋,边膜质,内层总苞片半膜质;雌花3-5朵,花冠狭管状,檐部裂齿不明显,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锐尖;两性花4-6朵,花冠管状,檐部紫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钝。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并有睫毛。 果: 瘦果小,倒卵形或长圆形。 花果期: 8-11月。 <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707/21/14765814_392720753.shtml 蒿草形态特征]</ref>== ==多花蒿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山坡、路旁与灌丛中。 ==多花蒿分布范围== 【国内分部】:产[[山西]](中条山)、[[甘肃]](南部)、[[青海]]、[[四川]]、贵州、云南及广西;除广西及云南南部分布在低海拔至1 000米地区外,其他省分布在海拔1 000-2 800地区。 【国外分布】:[[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缅甸(北部)、泰国(北部)也有。 本种提示 据野外观察,本种植物叶的大小与侧裂片宽狭变化大,一般在蔽阴处及土壤肥沃湿润地区生长者,其植株高大,高可达130-150厘米;中部叶长可达12-19厘米,侧裂片宽2.5-3厘米;头状花序直径达2-2.5毫米;而在环境干旱与土壤瘠薄地区生长者,其植株矮小,通常高70厘米以下;中部叶长仅5-7厘米,且近于羽状全裂,侧裂片宽1-1.5厘米;头状花序直径仅1.5-2毫米。云南民间入药,作消炎用。也作蚕豆发芽的催芽剂。 相关变种 [[白毛多花蒿]](变种) 与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叶裂片略宽,宽卵形,叶背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头状花序的总苞片背面疏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 产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及西藏;生于中、高海拔地区的山坡及路旁。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及克什米尔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云南。 [[艾叶]]的别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长圆形。花期7~10月。 地理分布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高45~100厘米。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药用价值 中文名称: 艾叶 中文拼音: jin yin hua 拉丁学名: Lonicera japonica Thunb 别名: 艾蓬,艾蒿,北艾,多花蒿,部台,红足蒿,医草,灸草,阿及艾,草蓬,香艾,狼尾蒿子,宽叶山蒿,家艾,黄草,野艾蒿,野莲头,甜艾,蒙古蒿,魁蒿, 属性 来源: 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药性: 苦辛,温。 工艺: 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作用 主治(功效):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用 法: 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注意事项: 阴虚血热者慎用。 ==多花蒿化学成分与功效== 多数种类含挥发油、脂肪、有机酸及生物碱,主要成分为聚乙炔类 (polyacetylenes)、黄酮类 (flavonoids) 、萜类 (terpenoids) 及其化合物,如倍半萜内酯类(sesquiterpenelactones)等,少数种还含氰苷类 (cyanogenic glycosides) 、黄酮醇苷类 (flavonol) 、香豆素类 (coumarin) 、垂体后叶催产激素 (oxytocin) 类物质及干扰素诱导体等。许多种类入药,为重要或常用的消炎、止血、温经、解表、抗疟及利胆用药或艾灸用;少数种供食用;分布草原及草甸地区的许多种类作牲畜饲料;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生长的若干灌木或半灌木种类其根系粗大、深长,茎、枝萌蘖力强,耐干旱、盐碱,作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或为辅助性的植物。<ref>[http://ypk.39.net/c515736/ 蒿草化学成分与功效]</ref> ==多花蒿栽培技术==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为菊科艾属植物黄花蒿。株高40-150厘米以上,全生育期120天左右。喜湿润、忌干旱,怕渍水,光照要求充足。青蒿药用价值很高,青蒿素的衍生物可生产很多系列药品。青蒿素主治疟疾、结核病潮热,治中暑、皮肤瘙痒、荨麻疹、脂溢性皮炎和灭蚊等。全草入药,洗净鲜用或晒干制药。青蒿作物粗生易管,生长期短,投资少,收益快。现将其生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幼苗假植 应选择水源充足的田块,起厢种植。要求厢面宽1.2米,假植规格株行距为10-15厘米。假植后加强肥水管理。可用腐熟人粪尿或亩用复合肥5公斤冲粪水淋施,做到勤施薄施。大约假植18-20天左右(气温低时约需25-30天)当植株生长到10-15厘米时,即可移至大田种植。 本田准备 本田应选择水源有保证,能排能灌的田块。经深翻梨耙、碎土。每亩施腐熟农家肥或土杂肥2000-2500斤,磷肥50-60斤作基肥。开沟起厢种植。起厢规格为:宽1.2米,沟宽0.4米,沟深0.2-0.5米,每厢种二行,株行距为0.8×0.8米。 适时移栽 当假植苗达到10-15厘米时进行移栽,移栽时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进行。栽后淋足定根水。可合理密植,亩植1000株左右。 田间管理 移栽后应加强田间管理。做到科学施肥,合理排灌。可分三个阶段施肥。第一阶段:移栽一个星期左右轻施复合肥或农家肥。亩用复合肥10-15斤或用0.3%的复合肥水淋施。第二阶段:移栽后15-20天,每亩开穴施复合肥35斤左右或腐熟农家肥,施肥后进行复土。第三阶段:移栽35-45天后亩施50斤复合肥或农家肥,结合培土。大田种植要防渍水,在雨季注重排除渍水,干旱时要及时灌水。<ref>[https://www.baihuamen.com/haocao/ 蒿草栽培技术]</ref> 病虫害防治 病害:青蒿主要病害是茎腐病。在多雨季节,如发生茎腐病,可用灭病威或托布津防治。 虫害:青蒿主要害虫有蚜虫,应在其迁飞扩散前喷药,亩用40%乐果或20%速灭丁或蚜虱净等喷雾防治。 适时收获 青蒿生长最旺盛期即花蕾期进行收获。选择晴天,砍倒主杆,在大田晒一天。第二天收起在晒场晒干,打落其子叶,子叶继续晒干,符合收购要求即可销售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多花蒿蒿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