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天岗锣鼓 的原始碼
←
天岗锣鼓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天岗锣鼓</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172c9fd9af23de74.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215155&sid=5447328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天岗锣鼓 分类;音乐 地区;江苏省 |} '''天岗锣鼓'''又名[[天井锣鼓]],是长期活跃于淮河中下游地区及洪泽湖畔的一种锣鼓音乐形式。其发源于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今泗洪县天岗湖乡)一带,主要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盱眙]]县,[[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等地。天岗锣鼓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经过锣鼓艺人的代代相传,形成了“[[长锣片]]”、“[[小五番]]”、“[[小七点]]”、“[[满堂锣]]”等近10个固定曲牌,它以欢畅明快的节奏,热忱奔放的打法,铿锵激越的旋律、磅礴恢弘的阵势,而享誉省内外。 天岗锣鼓先后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www.suqian.gov.cn/cnsq/whyc/202107/cb4516aa0a5b450abfeb1fed9314d00f.shtml 天岗锣鼓],宿迁市人民政府 , 2021-07-05</ref> ==历史渊源== 天岗锣鼓原名天井锣鼓,是一种起源于明朝的鼓乐。上世纪80年代,因其发源地[[江苏省]][[泗洪]]县王集公社更名为天岗湖乡,为彰显地域文化,故将天井锣鼓改名为天岗锣鼓。天岗锣鼓历史久远,相传明朝以前,在今[[江苏省泗洪]]县西南与[[安徽]]接壤一带,就盛行锣鼓乐,其起源及形成在光绪年间编纂的《[[泗洪合志]]》中均有记载,在诸侯纷争时期,主要以此鼓舞士气、以壮军威之需。 1368年,祖籍泗州(今泗洪)的[[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他在推翻蒙元暴政的长期军事实践中,充分认识到锣鼓在传统的两军交战中的重要作用。凭借曾经记忆多次在朝中提及天井的锣鼓之事。泗州太守闻之,带上精心操练的天井锣鼓队晋见皇上,看后[[朱元璋]]龙颜大悦,并赞:“凤阳有花鼓,天井有锣鼓。”此后在泗州太守的积极倡导下天井锣鼓得以迅速发展,并在与泗洪天岗湖相邻的盱眙、[[安徽]][[五河]]、[[凤阳]]等周边地区地广泛传播。 清末时期,以[[张文奎]]、[[吴遐佑]]、[[何家丰]]等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天井锣鼓编演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重新加以组合整理,从而形成了天岗锣鼓独特的锣鼓经(曲牌)及表演规则。民国初年,沿淮河中下游及苏北、皖北一带的群众,每年正月都要集中举办打锣鼓、闹社火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以[[吕国厚]]、[[吴从进]]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天岗锣鼓艺人,使天岗锣鼓融汇南、北之优点,形成淮(河)、汴(河)地方之特色,使天岗锣鼓从曲牌到打法更加完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天岗锣鼓又涌现了[[吴昌銮]]、[[王云彦]]等一大批新的传人和业务骨干,使天岗锣鼓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其队伍不断壮大,泗洪县境内的天岗湖乡、四河乡、峰山乡等众多乡(镇)盛行天岗锣鼓。一些乡村已形成了“村村锣鼓响,家家有队员”的普及局面。其先后参加全国第六届艺术节、中国首届民间艺术节等全国性赛事,均取得较好成绩,2002年被编入中小学生乡土教材,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均做过专题报道,前不久,在北京第二十七届龙潭庙会中荣获金奖。在省、市、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积极扶持下,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积极的作用,更加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天岗锣鼓于2006年-2009年,先后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并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获奖== 2009年,天岗锣鼓在省舞龙舞狮比赛中喜获银奖 第二十七届[[北京]][[龙潭庙会]]举办的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展演中荣获金奖。 ==表演特点== 天岗锣鼓有固定的曲牌,音乐性强,乐谱为2/4拍,婉转流畅,悦耳动听,每一个曲牌都是一首动听的歌。在表现方式上还可以配上管弦乐伴奏,乐句间多采用呼应式,一领一扣、一问一答,犹如对唱情歌。曲牌主要有:长锣片、小五番、小七点、凤凰三点头、十八番、满堂锣、雁落沙滩、蛤蟆磕牙等。 天岗锣鼓以集中编队演出为主,演员可多可少,多则百人,少则二、三十人。表演时,场地两边设有战旗12面,旗手可以穿插表演动作,边打边舞;起舞时,器具(大钹)可左右旋、上下旋、转圈旋、场面多变。其打法独特,常以蹦打、跳打、滚打、睡打等来完成曲牌表现的内容,有引领、呼应等表现手法,由松到紧,疏密有致,既清晰流畅,又激越轩昂;亮相时,人员昂首、跨步、张臂,相间怒吼,结尾干净利落。主要作品有:《[[罗汉盘旋]]》、《[[金鸡独立]]》、《[[朝天乐]]》等。 ==表演器具== 天岗锣鼓表演道具有帅旗、战旗(数面),大旗为太极图环抱“天岗锣鼓”四字黄底而绿色镶边。太极图有包容天地阴阳万物,象征着盛世其昌,风调雨顺,普天同庆。乐器主要有:大鼓、中鼓、小挎鼓;大筛锣、大锣、小锣、狗咬锣;大钹、小钹。大鼓口面直径1.75-2米;中鼓直径为60-80厘米;小挎鼓直径18-20厘米。 天岗锣鼓演员整套服装以黄、白、红为主要色调,仿古式服饰,叱诧“天鼓”,风云“雷公”,有红、黄相间的雷公帽,后摆披肩,天廷上镶嵌九颗闪光的金珠,犹如“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脚穿云鞋。 ==传承状况== 天岗锣鼓的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自[[清乾隆]]以前的传承状况已无史料可考,[[乾隆]]、[[嘉庆]]年间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张文奎]]、[[吴遐佑]]、[[王其厚]]等民间锣鼓艺人;[[咸丰]]年间有:[[何家丰]]、[[吴昌毕]]、[[潘道支]]等著名民间锣鼓艺人;民国21年出现了[[吕国厚]]、[[吴从进]]等锣鼓艺人一直传承至上世纪90年代;随后以[[吴昌銮]]、[[王云彦]]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天岗锣鼓艺人将此项民间锣鼓音乐向更广阔的区域传承和发展。 [[吴昌銮]],男,[[江苏]]省[[泗洪]]县四河乡人,退休教师,民间艺人,精通天岗锣鼓曲谱及打法等,能编、导、演。参与组建天岗湖锣鼓队,任指导老师和队长。2001年在四河乡组建天岗锣鼓吴家锣鼓艺术团,现任团长。2007年被江苏省文化厅授予民间艺术之星称号。 [[王云彦]],男,[[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人,锣鼓队员,从事天岗锣鼓演出多年,现任天岗湖锣鼓艺术团团长。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e3160xisxrm|480|270|qq}} <center>第六届民俗文化周精彩回顾——宿迁篇:天岗锣鼓</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天岗锣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