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夷狄 的原始碼
←
夷狄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夷狄</big> ''' |- | [[File:夷狄45654.pn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d73057a2d65165e3.png?size=800x600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5%A4%B7%E7%8B%84&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夷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yí dí,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异族。 《论语·八佾》有记载:“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简介'''== '''中文名''':夷狄 '''读 音''':yí dí '''释 义''':指少数民族地区 '''出 处''':《论语·八佾》 '''注 音''':ㄧˊ ㄉㄧ英 '''信 译''':non-Han tribes in the east and north of ancient China =='''基本释义'''== 1.泛称除华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2.指少数民族地区。 2.视为夷狄。 =='''引证解释'''== '''1.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道德经》 :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唐太宗李世民:“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苏轼:“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譬如禽兽然。” 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丘迟《[[与陈伯之书]]》 《中庸》第十四章:“素夷狄,行乎夷狄。” 《汉书·萧望之传》:“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 宋·王安石《河北民》诗:“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明·陆人龙《辽海丹忠录》:“随为他具揭登抚(袁可立),备述乞转奏之意。且道:‘镇系武弁,罔知可否。因据其臣民推戴,位分已定,况今夷狄窃发之际,东西多事之日,镇唯曲慰温词,冀无意外之虞。’” [[鲁迅]] 《坟·论“他妈的!”》:“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国语·郑语]]》:“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 唐·韩愈《[[毛颖传]]》:“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 。” 唐·聂夷中《行路难》诗:“莫言行路难,夷狄如中国。”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3.视为夷狄。''' 《公羊传·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 《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论》:“以五代之君而视十国,夷狄之则未可也。”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326161092409762&wfr=spider&for=pc 历史上老子入夷狄化身佛陀之谜]百度</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iDisplay:a3157lb2fk1 |480|360|qq}}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夷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