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學費 的原始碼
←
學費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ETToday快訊/北市+471例!12行政區全都有確診個案 中山區79例最多▲北市4/20疫情; 記者陳家祥/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20日國內本土新增個案來到2386例,再度突破歷史新高。在台北市部分,今天新增471例,且12行政區全都有確診個案;其中,以中山區79例最多。另外,衛生局提醒,即日起居家確診、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如有緊急就醫需求以119救護車為原則,以爭取黃金救援時間;非緊急就醫、採檢時,以防疫計程車為原則。 [[File:學費.jpg | thumb | 300px | 學費 <br> [https://eventsinfocus.org/issues/2428 原圖鏈接] ]] '''學費'''(tuition fee)又稱學雜費是指由接受教育的學生所繳納的部分培養成本費用。 *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 *適齡兒童、少年入校接受義務教育,不需要繳納學費 *學雜費指學費,以及學校其他的一些管理費用。由財務管理部門統一收取並列印[[票據]]。 *雜費包括[[選課]]費、教材費、課本資料費、住宿費、水電費、服裝費等各項代收費 *學費,是指去學校進行學習,學校辦學所得的費用,是學校進行運作的經費;學校規定的學生在校學習應繳納的費用。 *辦學的經費;學費已急劇上升 *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及[[膳宿雜費]];繳付一個孩子的學費。 *1. 辦學的經費。 《宋史·食貨志下七》:“﹝ 崇寧 二年﹞十月,諸路官監酒直,上者升增錢二,中下增一,以充學費。” *2. 學校規定的學生在校學習應繳納的費用。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三:“一年進多少學費?” *3. 個人求學的費用。 曹禺《雷雨》第一幕:“我想把我的學費的一部分分出來。” *4. 比喻為獲得某種經驗等所付出的代價。 《人民文學》1979年第1期:“娃娃們鍛鍊一下有好處,讓他們學會實事求是,交點學費是必要的。” ===學費的由來=== *每年的9月1日一到,學生們就要開學了或者入學了,這個時候家長們都會為自己的孩子準備好要交的學費書本費,雜七雜八的各種費,那麼古代是不是也像我們一樣也要交學費呢?到底貴不貴呢?其實古代的學費叫「束脩」。 *「[[束脩]]」就是一束肉乾,又稱肉脯,有點類似現在的臘肉。 **古時候肉是[[奢侈品]],人們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現在可以隨時隨地大快朵頤。 **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只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 **古時候把有地位的人稱為「肉食者」,就是這個道理。 **晉惠帝聽說老百姓沒有糧食吃時,竟說出了「何不食肉糜」的雷人話語,成為千古笑柄。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古代肉是多麼稀奇珍貴。 *古代沒有冰箱,一旦有了稀奇珍貴的肉,就先用水將其煮透,然後用鹽裹了,放在屋檐下陰乾。 **再十條紮成一束,放起來慢慢享用。 **這些肉乾也可以用來供奉祖先,以求祖先保佑自己能常常吃到肉。 **古人對老師是十分尊敬的,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 **在孩子入學拜師時,人們一般都要給老師送上珍貴的「束脩」作為見面禮。 **《論語·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說明早在孔子的時候,就有送「束脩」投師的禮俗了。 *所謂的拜師典禮,就是先向老師鞠躬,然後再奉上「束脩」,這樣,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門求學了。 **《晉書·慕容廆載記》:「平原劉贊儒學該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業焉。」 **《唐摭言·兩監》:「龍朔二年九月,敕學生在學,各以長幼為序。初入學,皆行束脩之禮。」 **《寧海林貞婦方氏墓志銘》:「訓飭諸子從師問學,束脩不足,脫簪珥繼之。」這裡的「束脩」指的都是給老師送的見面禮。 **東西雖然不多,但已經能顯現出對老師的尊敬之情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送給老師的見面禮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禮品來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絲綢之類的東西,以代替「束脩」。 **東西雖然變了,但「束脩」作為給老師見面禮的名詞不但沒有改變,連後來給老師送的學費、酬金或者工資也都稱為「束脩」了。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黃公道:『今日這邊所得束脩之儀多少?』 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錢,不勾充身,圖得個朝夕餬口,不去尋柴米就好了。』」 **《官場現形記》第三二回:「你既然有志學洋話,為什麼不去拜一個先生,好好地學上兩年?一個月只消花上一兩塊洋錢的束脩。」 **還有巴金的《春》:「人家每個月拿八塊錢的束脩,教你們這樣的學生,也不好意思。」等等,這裡的「束脩」就是酬金、工資的意思了。 *如今幾乎沒有人再把老師的工資稱為「束脩」了,更沒有人把「束脩」作為學費交給老師,當然更不提倡給老師送禮什麼的。 **我們需要了解「束脩」一詞的來歷,它有利於我們閱讀古文,也讓我們了解敬重老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f name="每日頭條">{{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zh-tw/history/kbzvmxq.html | title= 古代讀書要交學費嗎?都要交些什麼? | language=zh | date=2017-12-22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自強不息的真誠 | accessdate=2022-04-30}}</ref> ===大學調漲學費的時代背景=== *2016年5月30號,是大專院校遞出學雜費調漲申請的截止日,自5月5號,教育部發函到各大學通知今年基本調幅,欲調漲的學校火速進行校內程序,5月中旬中原、世新、輔大等校學生於校內進行抗議行動,質疑學校漲學雜費正當性與程序合理性,最後,除了輔大未送件以外,最後共有14所學校送件完成,5月31日與今天(6/14),教育部對於前往抗議、要求凍漲的學生團體,則沒有具體回應,預計6月底前就將完成審核公布結果。 *我們在此回顧一下,90年代以來學雜費上漲的情況,以及學雜費調整機制的演變和爭議之處。 *1999年以前,大學學雜費收費標準是由政府統一制定的,1993年,大學學費調漲,公立學校漲幅16%,私立學校也高達8%-12.6%,曾經引發私立學校學生組成「私校聯盟」,前往教部丟雞蛋反對學費上漲,訴求降低私校學費、提高補助、縮短公私立大專院校間教育資源的差距、增加工農子女教育補助,當時獲得多位立委迴響,時任教育部長郭為藩承諾要增加私校學生的獎助學金以及私校的補助。 *後來政府卻在教育預算上持續緊縮,1997年,國民大會刪除了《憲法》對教科文預算的保障條文,並實質上縮減了72億元的整體教育預算,1998年學生團體發動了「98教春」反漲學費運動,與當時的關廠工人一同前往教育部舉行驅魔大典,訴求反漲學費、檢討教育預算政策以外,更提出政府應該向資本家課徵教育捐。 *1999年之後,教育部推動「彈性調整學雜費方案」,讓各大學可以依據學校經營的情況向教育部申請學雜費調整。 *同時教育部持續縮減對大專院校的經費補助,大專生人均教育補助額從20,509元驟降至17,745元,1999年起到2004年之間許多學校因為經費不足紛紛申請調漲學雜費,2004年高達53所學校調漲。 *2005年實施增訂的「彈性調整學雜費方案修正規定」,限制常態現金結餘率超過15%的學校不得調漲,向教育部申請調漲的學校便下降至每年10間以下。 *由於政府挹注在教育上的預算不斷減少,使得各大學年年都在競爭政府的教育補助,補助款也有遞減的趨勢,這成為近年學校漲學雜費的說詞之一。 *「彈性調漲方案」推出直到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危機、民生物價持續上漲,教育部開始因民間壓力,凍漲學雜費。 *同年,為搭配《私立學校法》,訂定《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內容明訂目前學雜費收取、調整的實施細則,但由於金融危機持續凍漲到2012年,最後引發世新大學等多所私校校方聯合反彈,教育部研擬「常態性大學學雜費調整方案」,同時以經濟復甦為由解凍學雜費調漲,再度引起反漲爭議。 *「彈性調整學雜費方案」實施後,具體的做法是由教育部根據物價指數等相關指標,每年制訂基礎調幅作為調整下限,有調整需求的各校於校內成立審議小組,依據財務與辦學狀況決議提出調漲方案,依照所需自訂希望調幅,向教育部提出申請文件,經教育部所召集的審核小組進行審核,通過後即可調漲,小組成員遴選及審核過程均不公開。 *在這個基礎上的《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第5條更規定每年由教育部「主動發函」通知各大學當年學雜費基本調幅,辦法中雖另有規定學校必須先經過校內公開說明程序,與學生召開決策會議、舉行投票,但往往校內程序作法草率,未做到充分說明與溝通,學生代表僅有兩名,投票佔比低,規定形同具無,學校只要將校內程序跑完,彙整調整方案報告送件至教育部進行審核,這樣的程序瑕疵成為學生校內抗議的主要爭點。 *2013年學雜費調漲解凍,許多學校陸續提出調漲申請,2014年16所學校提出申請,8校通過,2015年多達25校申請,9校通過。 **2016年仍有14所學校提出申請,擬調漲幅度在1.1 %-3.5 %。 *多年來反漲學費團體高喊教育公共化、向資本家課徵教育稅、擴大教育經費等訴求未被正視,卻是一再反其道而行,刪減補助、開路讓學校漲學雜費,今面對抗議的學生團體,沒有回應的教育部,等同默認了未來要繼續讓學校從學生、家長身上剝皮。<ref name="焦點事件">{{cite web |url=https://eventsinfocus.org/news/730 | title= 大學漲學費的歷史和現狀 | language=zh | date=2017-12-22 | publisher=焦點事件 | author=記者陳品存 | accessdate=2022-04-30}}</ref> ==参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601 史學]] [[Category:522 教師及師資培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學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