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安全气囊 的原始碼
←
安全气囊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安全气囊</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a2.att.hudong.com%2F78%2F90%2F01300542038769142139908470158_s.jpg&refer=http%3A%2F%2Fa2.att.hudon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8531145&t=967cf0c90d3ce9d772e6fcbf51eb055a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AE%89%E5%85%A8%E6%B0%94%E5%9B%8A&step_word=&hs=0&pn=23&spn=0&di=7108135681917976577&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893288786%2C1112480714&os=1655022184%2C2417166839&simid=132997828%2C935643583&adpicid=0&lpn=0&ln=1887&fr=&fmq=1655939147369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a2.att.hudong.com%2F78%2F90%2F01300542038769142139908470158_s.jpg%26refer%3Dhttp%3A%2F%2Fa2.att.hudong.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58531145%26t%3D967cf0c90d3ce9d772e6fcbf51eb055a&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kwthj_z%26e3Bv54AzdH3FothtAzdH3F%25Ec%25AE%25bl%25Ec%25bc%25Ab%25Em%25Ba%25l9%25Ec%25lB%25bA%26r61%3Df5_8_rtv&gsm=18&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gsMiw2LDQsNSwxLDc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安全气囊 外文名;SupplementalInflatableRestraintSystem 简称;SRS 性质;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 作用;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 发明国家;美国 发明人;JohnW.Hetrick |} 电子'''安全气囊'''(electronic control of safety airbag)安全气囊系统是一种被动安全性(见汽车安全性能)的保护系统,它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可以为乘员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在汽车相撞时,汽车[[安全]]气囊可使头部受伤率减少25%,面部受伤率减少8 0%左右。<ref>[https://drive.xcar.com.cn/term/201109/news_514_1.html 副驾驶安全气囊],爱卡汽车 , 2011年9月15日</ref> ==发展史== 安全气囊最早是由赫特里克于1953年8月提出,并获得了美国“汽车缓冲安全装置’’专利。随着各国车辆安全标准的制定,安全气囊的装备率越来越高。欧洲及美、日等[[国家]]汽车上的安全气囊的装备率已达到近1 00%。 ==组成== 主要由安全气囊传感器、防撞安全气囊及电子控制装置等组成。驾驶员侧防撞安全气囊装置在方向盘中;乘员侧防撞安全气囊装置一般装在仪表板上。安全气囊传感器分别安装在驾驶室间隔板左、右侧及中部;中部的安全气囊传感器和安全气囊系统与电子控制装置安装在一起。气囊组件主要由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和[[点火器]]等组成。电子控制装置如用来进行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诊断安全气囊的可靠性,保证在达到预设的数值时,及时发出点火信号,而且正时点火,保证驱动气体发生器有足够大的驱动电流等。 ==原理== 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时,首先由安全气囊传感器接收撞击信号,只要达到规定的强度,传感器即产生动作并向电子控制器发出信号。电子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与其原存储信号进行比较,如果达到气囊展开条件,则由驱动电路向气囊组件中的气体发生器送去起动信号。气体发生器接到信号后引燃气体[[发生剂]],产生大量气体,经过滤并冷却后进入气囊,使气囊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衬垫迅速展开,在驾驶员或乘员的前部形成弹性气垫,并及时泄漏、收缩,吸收冲击能量,从而有效地保护人体头部和胸部,使之免于伤害或减轻伤害程度。 现代汽车不仅增加了侧面防撞安全气囊,在安全气囊的织物材料、点火器、传感器技术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单气囊、双气囊 在国内生产的中低档轿车中标配的气囊个数是1-2个,一般都是在车辆的驾驶和副驾驶位置各一个,用来保护前排成员在车辆发生猛烈撞击时对胸部和脑部的有效保护。 四气囊 在一些中档的B级车中,一般都会装有四个气囊除了位于[[驾驶]]、副驾驶位的两个,在它的侧面车门内也装有两个。有效地缓冲了来自前方和侧面的强大冲击力。 多气囊 在一些高档车中像以安全性著称的,瑞典的沃尔沃轿车在它的旗舰车型中全车配备了6个气囊和18个气帘,分别位于车内前排正副驾驶位,前后车门两侧各两个,18个气帘分布在前后挡风玻璃处,侧面视窗处,对来自各个方向的撞击提供最有效的保护。 气囊式安全带 防汽车反弹伤亡的气囊式安全带,原名防汽车气囊反弹伤亡的保险带,又称气囊式安全带。在车用保险带肩部及整体,设有标致形气囊装置。该保险带结合了传统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特性,为乘客提供了更高级别的碰撞安全保护。这项技术减少了事故发生时对乘客头部、颈部和胸部的伤害,采用了气囊式安全带,进一步提升了该车型的安全创新[[设施]],同时对于儿童老人是个福音。 这款气囊式安全带,当碰到意外情况时,安全带会瞬间膨胀成气囊状,其缓解冲击力的效果是传统安全带的5倍;一是面积大可以有效降低头部与颈部的晃动,二是气囊膨胀时具备一定的反作用力,能减少车祸中乘客容易出现的肋骨骨折、内脏器官受损和淤伤等[[现象]],实现避免因气囊弹伤颈椎的60%以上的伤亡事故。 侧气囊 侧气囊是安装在座椅外侧的,目的是减缓侧面撞击造成的伤害。很多厂家的车型都会标配前排两个座椅的侧气囊,而装配后排侧气囊的车型则很少。 膝部气囊 大多数车型都只配备了主、副驾驶安全气囊、侧气囊等,其实车辆在真正[[发生]]正面碰撞时,下面是更应该受保护的,下面的膝部与中控台的距离最短,是最易造成骨折损伤的部位。 膝部安全气囊是用来降低乘员在二次碰撞中车内饰对乘员膝部的伤害。膝盖部分的气囊位于前排驾驶座椅内,一旦打开能够有效保护后排乘客的腰下肢体部位,从而也能缓解来自正面碰撞的前冲力。 头部气囊 头部气囊也叫侧气帘,在碰撞时弹出遮盖车窗,以达到保护乘客的[[效果]]。 头部气囊主要针对侧撞时乘车人的头部进行保护。B柱侧、窗玻璃,甚至安全带侧面支撑扣都有可能成为车祸中的杀手。那么头部气囊就会把成员和这些东西隔开。 头部气囊安装在车顶弧形钢粱内,通常贯穿前后,受车身内横向加速度传感器[[控制]]。当横向加速度大于正常值,且达到危险值时就会控制起爆。对于侧撞、翻车等严重事故有着很好的人员保护功能。 ==按保护对象分== ● 前方气囊:驾驶气囊(Driver Front Airbag;DA) , ● 乘客气囊(Passenger Front Airbag;PA) ● 侧边气囊:前座侧边气囊(Front Side Airbag;FSA), ● 后座侧边气囊(Rear Side Airbag;RSA) ● 侧边气帘(Side Tubular or Side Curtain Airbag) ● 膝部气囊(Knee Airbag) ==启动条件== 为了保证安全气囊在适当的时候打开,汽车生产厂家都规定了气囊的起爆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气囊才会爆炸。虽然在一些交通事故中,车内乘员碰得头破血流,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车辆接近报废,但是如果达不到安全气囊爆炸的条件,气囊还是不会打开。 安全气囊打开需要合适的速度和碰撞角度。从理论上讲,只有车辆的正前方左右大约60°之间位置撞击在固定的物体上,速度高于30KM/h,这时安全气囊才可能打开。这里所说的速度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车速,而是在试验室中车辆相对刚性固定障碍物碰撞的速度,实际碰撞中[[汽车]]的速度高于试验速度气囊才能打开。 汽车发生碰撞时的主要受力部位是保险杠和车身纵梁,为了缓冲碰撞时的冲击力,车身前部大都设计有碰撞缓冲区,而且车身的刚度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在一些事故中,例如当轿车与没有后部防护装置的卡车发生钻入性追尾事故,或轿车碰撞护栏后发生翻车[[事故]],或发生车身侧面碰撞等,这样的事故往往没有车身前部的直接撞击,主要是车身上部和侧面发生碰撞,碰撞车身部位的刚度很小,虽然车舱发生了很大的变形,造成了车内乘员受伤或死亡,但是由于碰撞部位不对,有时候气囊并不能打开。尤其是在侧向碰撞中,如未配置侧安全气囊,主副安全气囊由于不能达到起爆[[条件]]不能引爆,很容易对乘车人员造成致命伤害。 安全气囊可将撞击力均匀地分布在头部和胸部,防止脆弱的乘客肉体与车身产生直接碰撞,大大减少受伤的可能性。[[安全]]气囊对于在遭受正面撞击时,的确能有效保护乘客,即使未系 上安全带,防撞安全气囊仍足以有效减低伤害。据统计,配备安全气囊的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可降低乘客受伤的程度高达64%,甚至在其中有80%的乘客未系上安全带!至于来自侧方及后座的碰撞,则仍有赖于安全带的功能。此外,气囊爆发时的音量大约只有130分贝,在人体可忍受的范围;气囊中78%的气体是[[氮气]],十分安定且不含毒性,对人体无害;爆出时带出的粉末是维持气囊在折叠状态下不粘在一起的润滑粉末,对人体亦无害。 ==缺陷== 安全气囊同样也有它不安全的一面。据计算,若汽车以60km的时速行驶,突然的撞击会令车辆在0.2秒之内停下,而气囊则会以大约300km/h的速度弹出,而由此所产生的撞击力约有180公斤,这对于头部、颈部等人体较脆弱的部位就很难承。因此,如果安全气囊弹出的角度、力度稍有差错,就有可能酿出一场“悲剧”。 1.气囊可能在很低的车速时打开。汽车在很低车速行驶而发生碰撞事故时,乘员和驾驶员系上安全带即可,完全不需要安全气囊展开起保护[[作用]]。如果这时展开气囊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还可能因安全气囊的展开加重碰撞伤害。 2.气囊的启动会对乘员造成伤害。安全气囊系统启动时将冲开气囊盖板,并且在瞬间展开充气,很可能对乘员造成冲击;产生的灼热气体也会灼伤乘员和驾驶员。 3.当乘客偏离座位或座位上无人或儿童乘坐时,气囊系统的启动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还可能会对乘员造成一定的伤害。 ==正确使用== 安全气囊必须与安全带一起使用 如果不系好[[安全带]],即使有气囊,在碰撞时也可能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乘车时与气囊保持合适的距离。 不要在气囊的前方、上方或近处放置物品 注意不要在气囊的前方、上方或近处放置[[物品]],因为在紧急时刻这些物品有可能妨碍气囊充气或被抛射出去,造成更大的危险。 要保证安全气囊真正起到安全的作用,驾乘人员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驾乘习惯,保证胸部与方向盘保持一定[[距离]]。 避免高温 安全气囊装置的部件应妥善保管,不要让它在85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长期放置。 不要擅自改变安全气囊系统及周边布置 不能擅自改动系统的线路和组件,不要随意更改保险杆和车辆前部[[结构]]。 安全气囊为一次性[[产品]] 每个气囊只能使用一次,引爆后须回厂换一个新的气囊。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t0757hzrwnd|480|270|qq}} <center>螺丝钉:数码弟给螺丝钉解释安全气囊是什么</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70 技藝總論 ]]
返回「
安全气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