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安徽会馆 的原始碼
←
安徽会馆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安徽会馆.jpg|thumb|right| [https://dimg07.c-ctrip.com/images/10090n000000eebc93CB5_C_1600_1200.jpg 原图链接][https://you.ctrip.com/photos/sight/shanghai2/r2042330-239517844.html 图片来自携程旅行网]]] [[安徽会馆]]是旧京著名会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原为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寓所“孙公园”的一部分<ref>[http://ls.anhuinews.com/lszdjm/202008/t20200831_4717520.html 李合肥两造京城安徽会馆] </ref>。2006年05月25日,[[安徽]]会馆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中文名: 安徽会馆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 景点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占地面积: 约 9000 m² 修建时间: 清[[同治]]五年(1866年) ==基本信息== 清[[康熙]]年间,洪升创作的《长生殿》曾在这里的大戏楼演出。继孙承泽之后,清代曾有许多名人在此居住,如[[乾隆]]朝内阁大学士翁方纲、刑部员外郎孙星衍、以藏有甲戌本脂批《[[红楼梦]]》而闻名的刘位坦等。同治八年(1869)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其兄湖广总督李瀚章及淮军诸将集资购得孙公园的大部分,建安徽会馆,同治十年落成。与其他省籍会馆不同,安徽会馆只接待在职的州、县级官员和副参将以上的实权人物。光绪二十四年(1898),这里曾是康有为等维新党人的活动场所。[[光绪]]二十六年会馆为八国联军所占,设德军司令部于此,附近房屋遭焚毁。 ==建筑特点== 会馆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分为中、东、西三路庭院,每路皆为四进。大门位于中路前端,面阔5间。正房文聚堂内悬挂书有皖籍中试者姓名的匾额。套院中有祭祀朱熹及历代名臣的神楼。戏楼是中路规模最大的建筑,系旧京四大会馆戏楼之一。东路为乡贤祠,有思敬堂、奎光阁等建筑。西路为接待用房。北部原有花园,面积1 300余平方米,有假山、亭阁、池塘和小桥等,现仅存一座碧玲珑馆,李鸿章曾在此接待过朝鲜使臣。会馆建筑除花园已无存外,基本格局保持尚好。1984年5月会馆戏楼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8月对戏楼等主体部分进行了修缮。 ==会馆溯源== 安徽会馆,位于北京宣武区后孙公园胡同路北,门牌三号、二十五号、二十七号。清同治五年(1866年),安徽籍官员吴廷栋等75人倡议兴修安徽会馆,清同治七年(1868年),以李鸿章为首的安徽籍官员和淮军将领捐款集资,并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开始修建。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会馆落成,耗银33350两,洋钱318元。 此后,又分别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和清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进行两次扩建。建成后的安徽会馆占地9000多平方米,共有219间半馆舍,其规模居在京会馆之首。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因西邻泉郡会馆燃放鞭炮失火,安徽会馆大部分馆舍均毁于火中,于同年八月重修。重修后的安徽会馆规模较之以前更为宏大。 与普通会馆不同的是,安徽会馆既不是专为进京赶考的举子设立的“试馆”,也不是促进工商业发展的行业会馆,而是专供安徽籍淮军将领和达官贵人在京活动的场所。 1984年,安徽会馆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由宣武区政府出资对会馆戏台进行修缮。2006年6月安徽会馆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戏台外的会馆馆舍仍为民居。 ==会馆还原== 精致瓦楞 大杂院间现玄机 从琉璃厂南面钻进后孙公园胡同,两辆车宽的巷子两边全是大杂院,穿着睡裤、裹着大衣的妇女匆匆奔向公共厕所。猛一看,很容易把它当作城南一条普普通通的胡同。然而,若是将视线再抬高45度,将目光聚集在墙头瓦楞之间,便可发觉这巷子似乎“暗藏玄机”。 站在胡同东口,仰头便能看见几处院落的院门或房脊两端翘起的“蝎子尾”及挂花“平草”。顺着胡同一直向西,沿途屡有惊喜从墙头瓦楞间“冒”出,精致的镂刻和繁复的花纹图饰为这硬邦邦的建筑平添了几分柔美和细腻。 虽然安徽会馆现址的门牌是三号、二十五号和二十七号,但整条胡同自东而西较为统一的建筑风格,不禁让人遥想会馆当年占地9000多平方米,“北起八角琉璃井,南止后孙公园胡同,东达厂甸,西与泉郡会馆为邻”的宏大规模和坐拥219间半房屋的非凡气度。 连环套院 三进院落通达各屋 据清光绪年间《京城安徽会会馆存册》记载,安徽会馆分为中院(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开有三道大门,内有中夹道、西夹道将三套院落分开,夹道间开的门又将院落连成一体,无论从哪道大门进去,都能通达各处。 会馆中院为五进院落,第一进为“文聚堂”,共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二进,“中厅罩棚”,正楼五间,东西套耳房一间;第三进“斯文在兹”,即神楼,供奉着闵子、朱子神像;第四进为“碧玲珑馆”及戏楼;第五进则是后院大花园,园中置有假山、亭阁、廊榭、池塘、小桥等。 东院第一进为“奎光阁”,供奉魁星神像;第二进为“思敬堂”,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三进“龙光燕誉”,共五间,左右厢房各两间;最后设有厨房。西院则为三进院,每进院落均为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 蜿蜒曲折 贯穿走道犹如迷宫 后孙公园胡同25号院门口蹲着两只已遭毁损的石狮子,这是安徽会馆的中院正门,当年气宇轩昂的朱红大门已破败不堪,只剩下左侧半扇门,右半扇则被改造成民房南墙。 原本为安徽会馆中院(正院)的25号院,如今只是一个一进的大杂院,院中凌乱搭建着各家各户的厨房。与之毗邻的27号院则是此前的会馆西院,规整的四合院亦无踪可循,同样被各家搭建的厨房、储煤间等分割得支离破碎。唯有北房泛黑并露出裂痕的梁柱和糊着白纸的木格窗户积淀着沉寂和沧桑。 27号院东面的走道就是西院夹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能称为走道,只是沿着房屋走向留下的空隙,因而蜿蜒曲折,如同在一个简单的迷宫中行走,最终可通向会馆戏楼所在的巷子。 ==会馆逸事== 《天桥梦》曾在戏楼拍外景 张金廷,72岁,后孙公园胡同居民 安徽会馆的戏楼过去一直被椿树整流器厂占用,整流器厂搬出后就空置着。直到后来《天桥梦》剧组在戏楼里拍戏,才第一次见到戏楼的面目,只能用又脏又乱来形容,光尘土就有两寸厚,上看台二楼的台阶护栏也颤颤悠悠的,让人担心马上就要塌了,剧组还花了不少时间打理。 戏楼曾是“万人食堂” 保常荣,87岁,后孙公园胡同27号院居民 过去每次开群众大会,戏楼就能派上用场,主持会议的站在戏台上发言,群众就坐在戏台底下一排排凳子上听着。1958年,椿树公社整了个“万人食堂”,还把8号院的二道门给拆下来,说是盖食堂用。“万人食堂”建好后,很少有人去吃饭,维持不下去,最后还是关门大吉了。 但愿修缮能让滚枕石重见天日 彭泽民,会馆实地考察和研究者 安徽会馆的地位和规模,从如今后孙公园胡同25号院门口的两只石狮子雕像就可见一斑。 在北京通常只有王府的大门前才能放石狮子雕像,而安徽会馆正门也有这样一对,足见以李鸿章为首的皖籍京官势力之强大。 我在考察安徽会馆时,曾经听老住户说会馆正门里有扇影壁墙,两端分别有滚枕石,相当于圆形的抱鼓石。后来在此处修建了防空洞,不料防空洞塌陷,这对滚枕石也随之陷入,但愿在修缮安徽会馆时能让滚枕石重见天日。 ==会馆生活== 87岁保大妈 与邻居们盼望搬迁的热切心情不同,在27号院居住了60多年的保常荣老人却越发舍不得离开老房子。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门窗洒进房间,87岁的保大妈习惯坐在屋里晒太阳。随手取过装满核桃的藤筐,用小锤子把核桃一个个砸开,可核桃壳厚仁少,保大妈总也掰不下核桃仁来。 30多年前,保大妈在自家门前种上了一棵核桃树苗,浇浇水、施施肥,倒也没花太多的心思。如今,核桃树苗早已长成果实累累的大树,每年都能结几十斤核桃,成熟后用长棍打下来分给街坊邻居们。 27号院的一户居民倚着保大妈的核桃树建了个厨房。日久天长,压得核桃树的树干向外弯曲倾斜,有人说要把这棵树砍了。这让保大妈心里别扭了好一阵,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虽然眼前所见比较憋屈,但保大妈一闭上眼睛,浮现出的便是过去极为规整、干净的四合院,还有后院的假山、亭子和月牙河。 ==视频== 安徽会馆的前生今世 {{#iDisplay:i087195oyvj| 560 | 390 | qq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安徽会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