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寨子城及武廟 的原始碼
←
寨子城及武廟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寨子城及武廟'''<br><img src="https://img08.sogoucdn.com/v2/thumb/resize/w/640/t/2/retype/ext/jpg/q/75?appid=200556&url=http%3A%2F%2Fimg08.sogoucdn.com%2Fapp%2Fa%2F200883%2F904b24da8c7602e738d047f46539b06a"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sa.sogou.com/sgsearch/sgs_tc_news.php?req=CXeqwRAYaR5Wd2pikeF8TXCcoB_-ZKk-YkP_CNZFlcI=&user_type=1 圖片來自sogou]</small> |} '''寨子城及[[武廟]]'''位於[[四川省]][[眉山市]]<ref>[https://tc.trip.com/travel-guide/destination/meishan-914/ 眉山市],trip</ref> [[東坡區]],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清代]]。2007年6月1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川府函【2007】114號,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級各部門: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七批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342處),現予公布。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依照國家和省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辯證關係,認真做好所轄境內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工作。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推進“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戰略構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充分發揮文物在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眉山市=== '''眉山市'''([[四川话]][[四川话拼音|拼音]]:Mi<sup>2</sup>shan<sup>1</sup>;[[国际音标|本地发音]]:[{{IPA|mi<sup>21</sup>sã<sup>55</sup>}}]),简称'''眉''',古称'''眉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市境北临[[成都市]],东界[[资阳市]]、[[内江市]],南接[[乐山市]],西邻[[雅安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东部为[[成都平原]],西部为低山丘陵区,[[岷江]]纵贯市境,[[青衣江]]在西部贯穿。全市总面积7,140平方公里,人口300.13万,市人民政府驻[[东坡区]]。眉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乡,建有[[三苏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名称来由 == 眉山之名有以下三说: # 以[[峨眉山]]为名。 # 城郊有山,分左右两峰,远望如眉,眉山由此而得名。 # 源于[[苏东坡]],据说有人见他眉如山丘,智冠五洲,觉得他的特征正和天相,便建议县令改名为眉山。 == 历史 == [[秦朝|秦]]置[[武阳县 (秦朝)|武阳县]](治今[[彭山区]][[江口街道 (眉山市)|江口街道]]),属[[犍为郡]]。[[东汉]][[永初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犍为郡移治武阳县。[[东晋]]于武阳县侨置[[江阳县]]。[[南朝齐]][[建武 (南齐)|建武]]三年(496年)置[[齐通县]](治今[[东坡区]]),为[[齐通左郡]]治。[[南朝梁]]于江阳县置[[江州 (西晉)|江州]]、[[江阳郡 (东晋)|江阳郡]];改江阳县为[[犍为县]](治今彭山区);置[[怀仁县]](治今[[仁寿县]]),[[普通 (梁)|普通]]年间于怀仁县置[[怀仁郡]]。[[太清]]二年(548年)于齐通县置[[青州]],改齐通左郡为[[齐通郡]]。[[西魏]]改犍为县为[[隆山县]]。废帝二年(553年)改怀仁县为[[普宁县]]。废帝三年(554年)改青州为'''[[眉州]]'''。[[北周]]改眉州为[[嘉州]];于隆山县置[[隆山郡]];废江州、江阳郡。[[周孝闵帝|孝闵帝]]元年(557年)于普宁县置[[陵州 (北周)|陵州]]。[[保定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置[[青神县]],并置[[青神郡]]。[[天和 (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置洪雅镇(今[[洪雅县]])。[[北周明帝|明帝]]年间置[[齐乐县]],[[北周武帝|武帝]]改齐乐县为[[洪雅县]](今[[丹棱县]])。 [[隋朝|隋]][[开皇]]初废齐通郡,改齐通县为[[广通县]];省隆山郡,并江阳县入隆山县;废青神郡,青神县改属[[嘉州]]。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洪雅县为[[丹棱县]],并于洪雅镇另置[[洪雅县]],均属嘉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普宁县为[[仁寿县]]。[[仁寿 (隋朝)|仁寿]]元年(601年)改广通县为[[通义县]]。[[大业]]初改嘉州为眉州,寻废;于通义县置[[眉山郡]];改陵州为[[隆山郡]]。[[唐朝|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隆山郡为陵州;于洪雅县置[[犍州 (四川)|犍州]]。武德二年(619年)于通义县复置眉州。[[貞觀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废犍州,洪雅县改属眉州。贞观八年(634年)青神县移治今址,属眉州。[[武周]][[先天 (年号)|先天]]元年(712年)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改隆山县为[[彭山县]],属眉州,以县内彭亡山(今[[仙女山]])得名。[[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通义县为'''[[眉山县]]''',仍为[[西川路]]眉州治。《[[元和郡县志]]》眉州:“因[[峨眉山]]为名。”[[熙宁]]五年(1072年)改陵州为[[仙井监]]。[[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改陵州为[[隆州 (南宋)|隆州]]。 [[元朝|元]][[至元 (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眉山县、丹棱县入眉州;省洪雅县入[[夹江县]];废隆州,仁寿县改属[[成都路]]。[[明朝|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眉州为[[眉县]],属[[嘉定直隸州|嘉定州]];省彭山县。洪武十年(1377年)省青神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眉州,直隶四川省,复置彭山县、丹棱县、青神县。[[成化]]十八年(1482年)复置洪雅县,属嘉定州。[[清朝|清]][[康熙]]元年(1662年)省彭山县入眉州。康熙六年(1667年)省青神县入眉州。[[雍正]]五年(1727年)仁寿县改隶[[资州直隶州]]。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彭山县、青神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存县,改眉州置眉山县,与彭山、洪雅、丹棱、青神四县属[[上川南道]],次年改[[建昌道]];仁寿县属[[下川南道]],次年改[[永宁道]]。1930年废道制。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除仁寿县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外,其余各县均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置[[眉山专区]],专署驻眉山县,属[[川西行署区]],辖眉山、彭山、青神、夹江、洪雅、丹棱、[[名山区|名山]]、[[蒲江县|蒲江]]、[[邛崃市|邛崃]]、[[大邑县|大邑]]10县。1951年[[新津县]]划入眉山专区,大邑县划归[[温江专区]]。1952年眉山专区由四川省邻导。1953年3月,撤销眉山专区,眉山、彭山、青神、夹江、洪雅、丹棱六县划归[[乐山专区]],名山、蒲江、邛崃、新津四县划归[[温江专区]]。1958年仁寿县由[[内江专区]]转划乐山专区。1959年彭山、青神二县省入眉山县,1962年复置彭山、青神二县。1968年乐山专区改称[[乐山地区]]。1985年5月,乐山地区改设[[乐山市]]。1997年8月,析乐山市眉山、彭山、仁寿、青神、洪雅、丹棱、青神六县置[[眉山地区]],专署驻眉山县。2000年6月,撤销眉山地区和眉山县,改设地级[[眉山市]];原眉山县改置[[东坡区]]。2014年10月,撤销彭山县,设立[[彭山区]]。 == 地理 == 眉山市位于[[岷江]]中游,北邻[[成都市]],南瞰[[乐山市]],东临[[资阳市]],西望[[雅安市]],辖区主要部分位于[[成都平原]],东坡区、彭山区、青神县主要位于成都平原,其余3县则属山地或丘陵地貌。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IPA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PA/styles.cs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寨子城及武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