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对联 的原始碼
←
对联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对联7.jpg|320px|缩略图|右|<big>对联</big>[http://www.duiduilian.com/uploadfile/2020/0118/thumb_195_128_20200118103803215.jpeg 原图链接][http://www.duiduilian.com/ 来自 中国对联网 的图片]]] '''对联'''又称对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31099374 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对联],知乎, 2017-11-16</ref>。传到[[越南]]亦出现使用喃字的对联。 ==历史== 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以后对联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朝|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ref>[https://new.qq.com/omn/20190215/20190215A19NZA.html 过年贴春联,那你了解春联的由来吗?],腾讯网, 2019-2-15 </ref>。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进入[[清朝|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民国]]时,刘师亮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华民国’四个字是“对不齐(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视频== ===<center> 对联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对联文化与汉字妙趣</center> <center>{{#iDisplay:s0527rcw144|560|390|qq}}</center> <center>一副对联,人生</center> <center>{{#iDisplay:d08451vahxm|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返回「
对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