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小厚壳籽 的原始碼
←
小厚壳籽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小厚壳籽'''Pachytesta parva,厚壳籽属。厚壳籽属目前有大约15个种,均分布于欧美植物区。时代产地为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7号煤层煤核<ref>[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6-09/doc-inayeamy5663783.shtml 三亚椰雕匠人余贤栋:守护非遗匠心 讲好海南故事]新浪财经</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9966ddba17b7dcf9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时代产地 == 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7号煤层煤核;早二叠世早期 简介编辑 中 文 名 :小厚壳籽(新修订) 科名信息:Medullosales,[[髓木目]] 属名信息:Pachytesta,厚壳籽属 == 形态描述 == 种子椭球形,小,长3-3.5mm,直径2-2.5mm。横切面形状在顶端为三边内凹的三角形,向下则为三边平直至略外凸的三角形。珠被在三角形的3个顶角向外突起形成3条纵肋,三层构造:外层为单层柱状细胞;中间为2-3层纵向伸长的厚壁细胞构成的的硬质层;内层为2-3层纵向伸长的薄壁的细胞。在三角形的3个端点处的珠被内层各有一根维管束。 == 文献描述 == 1988 Pachytesta parva,李中明博士论文 本种最初为李中明(1988)在其博士论文中所建立,后来(1990)正式发表。李中明(1988)在其博士论文以及后来的文章(李中明,1992)中将Pachytesta的中文名译为肥籽属,不过根据该属名的拉丁文构成来看,“Pachy”意为厚、肥,“testa”意为壳,表明其种子具厚的珠被,因此译为厚壳籽属可能更贴切(梅美棠等译,1992,页251-254)。 李中明(1990)给出的该种的种征如下: 椭球形种子,3-3.5mm长,2-2.5mm直径。珠被分为三层。外层为肉质层,由外向内又可细分为4层:1)炭化的角质层;2)表皮,1-2层细胞厚;3)均一的薄壁细胞层,由2层称为下皮(hypodermis)的厚壁的细胞构成;4)2-4层薄壁细胞。中层为硬质层,由互相缠绕的纤维细胞构成,细胞直径10m。横切面上硬质层呈现三角形轮廓,形成3根主肋(primary ribs),无次级肋。在种子的顶端硬质层形成短的珠孔喙,其横切面三角形。而在种子基部则为圆形,无柄。珠被内层炭化。珠心无柄,除基部外均与珠被分离。在3根主肋处各有一根维管束位于珠心内,由梯纹管胞构成。 根据本文作者对李中明博士论文及正式发表的论文中的标本以及后来新发现的标本的观察,李中明上述种征中有一些可能是错误的。在李中明正式发表本种的文章(Li,1990)中,关于珠被肉质层构造的描述主要基于其图版1图2的标本,李中明认为它是一个过种子中央的纵切面。本文作者通过观察该标本认为它可能是一个斜的纵切面。在该标本的顶端之上有一细的条带(见本文图版48,图A,箭头所指),李中明认为它是所描述种子的肉质层,并把它的局部放大显示在其图版1图1中。根据本文作者的观察,这一细的条带实为另一种可能为科达的种子的珠被的一段,包括了[[角质层]]、薄的[[肉质层]]、硬质层及薄的珠被内层,分别对应于李中明给出的本种种征中的1)-4)。此外,在这段珠被内方还能见到[[大孢子壁]](图版48,图F,箭头所示)。在其下面才是本种种子的顶端。根据本文作者对目前已发现的所有本种标本的观察,其珠被很薄且构造相当简单:最外层为一层柱状细胞层,其外有时覆盖有类似角质层的构造(图版48,图E);柱状细胞层内为薄的厚壁细胞带,细胞纵向伸长;最内方为2-3层薄壁细胞,细胞也呈纵向伸长状。均未发现李中明所描述的构造复杂的肉质层。本文作者认为李中明错把科达植物种子的珠被当成了本种种子的肉质层。如果是这样的话,本种与厚壳籽属已有的种就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厚壳籽属目前有大约15个种,均分布于欧美植物区。这些种都比较大,长一般都在1-2cm以上,只有两个种较小,长不到1cm,但也是本种的3倍多(见:Li,1990,table 2)。此外,这15个种的肉质层都较厚,由薄壁细胞或夹杂着厚壁细胞构成;硬质层可分为2层;有两套维管束,其中一套在珠被内(多在肉质层内,少数种在硬质层内),一套在珠心内(Taylor,1965;Taylor and Eggert, 1969;Cichan and Taylor,1981)。而本种缺乏厚的由薄壁细胞构成的肉质层,仅有一层柱状细胞;硬质层仅有一层;仅有一套维管束,可能分布于珠被内层中,而不是在珠心内。当前标本的大小和珠被构造与欧美植物区另外两种种子蕨植物的种子-锥形籽属Conostoma Williamson和王冠籽属Coronostoma Neely较相似。这两个属的种子都很小,长度一般不超过1cm,珠被薄且构造较简单:在锥形籽属珠被的肉质层一般只有一层薄壁细胞,而王冠籽属在硬质层外只有一层柱状细胞。此外,这两个属都只有一套维管束,均位于珠被内层中(Neely,1951;Rothwell and Eggert,1970)。这些特征都与本种较一致。不同的是这两个属的横切面均为近圆形,具4根维管束。此外,这两个属具有形状奇特的花粉室,而当前标本未见花粉室保存。因此难以将当前标本归入它们中。暂将本种置于厚壳籽属内,存疑。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小厚壳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