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尚义街六号(于坚诗歌) 的原始碼
←
尚义街六号(于坚诗歌)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3d75d181c0454822890e326c1c4339a2.jpg|缩略图|右|[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12/3d75d181c0454822890e326c1c4339a2.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09898573_148781 图片来自于搜狐网]]] '''《尚义街六号》'''是诗人于坚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尚义街六号 法国式的黄房子 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睛的脑袋 隔壁的大厕所 天天清早排着长队 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 打开烟盒 打开嘴巴 打开灯 墙上钉着于坚的画 许多人不以为然 他们只认识梵高 老卡的衬衣 揉成一团抹布 我们用它拭手上的果汁 他在翻一本黄书 后来他恋爱了 常常双双来临 在这里吵架,在这里调情 有一天他们宣告分手 朋友们一阵轻松 很高兴 次日他又送来结婚的请柬 大家也衣冠楚楚 前去赴宴 桌上总是摊开朱小羊的手稿 那些字乱七八糟 这个杂种警察一样盯牢我们 面对那双红丝丝的眼睛 我们只好说得朦胧 像一首时髦的诗 李勃的拖鞋压着费嘉的皮鞋 他已经成名了 有一本蓝皮会员证 他常常躺在上边 告诉我们应当怎样穿鞋子 怎样小便 怎样洗短裤 怎样炒白菜 怎样睡觉 等等 八二年他从北京回来 外衣比过去深沉 他讲文坛内幕 口气像作协主席 茶水是老吴的 电表是老吴的 地板是老吴的 邻居是老吴的 媳妇是老吴的 胃舒平是老吴的 口痰烟头空气朋友 是老吴的 老吴的笔躲在抽桌里 很少露面 没有妓女的城市 童男子们老练地谈着女人 偶尔有裙子们进来 大家就扣好钮扣 那年纪我们都渴望钻进一条裙子 又不肯弯下腰去 于坚还没有成名 每回都被教训 在一张旧报纸上 他写下许多意味深长的笔名 有一人大家都很怕他 他在某某处工作 “他来是有用心的, 我们什么也不要讲!” 有些日子天气不好 生活中经常倒霉 我们就攻击费嘉的近作 称朱小羊为大师 后来这只手摸摸钱包 支支吾吾 闪烁其辞 八张嘴马上笑嘻嘻地站起 那是智慧的年代 许多谈话如果录音 可以出一本名著 那是热闹的年代 许多脸都在这里出现 今天你去城里问问 他们都大名鼎鼎 外面下着小雨 我们来到街上 空荡荡的大厕所 他第一回独自使用 一些人结婚了 一些人成名了 一些人要到西部 老吴也要去西部 大家骂他硬充汉子 心中惶惶不安 吴文光 你走了 今晚我去哪里混饭 恩恩怨怨 吵吵嚷嚷 大家终于走散 剩下一片空地板 像一张空唱片 再也不响 在别的地方 我们常常提到尚义街六号 说是很多年后的一天 孩子们要来参观 1984.6 ==作者简介==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80年代成名,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ref>[https://cul.qq.com/a/20140825/014843.htm 于坚:中国读者没有跟上新诗进步]</ref> 于坚幼时因病致弱听,14岁辍学。16岁“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国家分配进入工厂当工人9年。16岁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20岁开始涂鸦写诗,25岁首发作品。 1983年与同学发起银杏文学社出版《银杏》。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5年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ref>[https://www.twoeggz.com/news/7383821.html 文学争鸣丨于坚:连韩寒这种人都敢出来骂诗人?]</ref> 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台北)、《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飞行》(西班牙语版)、《棕皮手记》、《云南这边》、《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元创造》(诗集,2006年比利时根特大学出版)。 于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散文创作也令人瞩目,从上世纪90年代的《棕皮手记》到近年的《相遇了几分钟》,于坚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另一种言说方式:睿智、博学、平易、多言。《陇上行》和《印度记》,是他近两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特点,还强化了在历史话语中发现日常性的特点。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堪称当代散文精品。 他的生活依旧保持着普通人的一般水平,他并没有从文学中获得财富。在云南昆明,每天上午写作,不超过2000字,在静静的写作中,于坚却坚守着[[风起云涌]]的80年代理想主义在他身上的烙印。于坚、韩东拉起大旗的《他们》和非非、莽汉、《倾向》、海上诗群一起,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f>[https://www.sohu.com/a/209898573_148781 于坚:写作是建造个人语言金字塔的终身劳动 ]</ref>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820 中国文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尚义街六号(于坚诗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