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居延遗址 的原始碼
←
居延遗址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居延遗址,史称遮虏障,又称为居延边塞,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境内,是包括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所辖居延边塞上的烽燧亭障和天田塞墙等遗址在内的遗址群。 居延遗址自东北斜向西南,全长约280千米,始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废弃于东汉末年。居延遗址发现有青铜时代遗址一处,不同时期的城址十三处,墓葬六处,汉代烽燧一百余座,西夏至元代的庙宇、佛塔十多处和大片的屯田区和纵横曲折的河渠遗存 。20世纪,居延遗址出土汉简约4万余枚。 1988年1月13日,居延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7/juyanyizhi.html 居延遗址-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居延遗址旅游指南]</ref> [[File:居延遗址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1%85%E5%BB%B6%E9%81%97%E5%9D%80 居延遗址]]] == 历史沿革 == 新石器时代(前100世纪—35世纪),居延一带就有人类频繁活动的印迹。 先秦时期(前22世纪—前4世纪),居延是乌孙的活动区域 。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居延成为大月氏牧地。 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为强弩都尉,屯驻居延地区,修筑障塞、烽燧等军事设施,设置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 。 东汉(25年—220年)时期,又在居延地区设张掖郡居延属国,属凉州管辖,治所在居延县 。 汉献帝建安(196年—220年)末年,在居延边塞设立西海郡,治所在居延地区。 西夏(1038年—1227年),居延设立黑水镇燕军司(黑城遗址)。 20世纪30年代,以瑞典探险家和中国学者组成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地区进行地理、地质、植物、气象和考古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时,发现了汉代烽燧等遗址,并出土1万余枚简牍。 1972—1976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对居延遗址作了复查,并发掘了甲渠候官治所、甲渠第四燧和肩水金关3处遗址,出土汉简近2万枚。 2006年,由内蒙古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航空遥感考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居延遗址进行航拍考古。 == 研究价值 == 居延遗址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对研究丝绸之路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居延遗址发掘出土的汉代简牍大部分是汉代居延边塞的屯戍档案,是研究汉代边塞屯戍制度、社会经济、文书簿籍、语言、书法等的重要史料。 == 遗址特点 == '''综述''' 居延遗址包括烽燧、塞墙、城址、墓葬、绿城遗址群、寺庙、佛塔、古代房址八个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汉时期长城防御体系中的烽燧亭障遗址。 '''汉代都尉府''' 居延遗址内的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治所(肩水都尉府)在大湾,所辖烽燧塞墙分布在查科尔帖至毛目之间;金关东北属橐他和广地候官,金关及其西南则属肩水候官,肩水侯官的治所在地湾;居延都尉(居延都尉府)所辖烽燧塞墻分属3个候官,三十井候官塞自布肯托尼至博罗松治,塞墙大部分存在;甲渠候官塞从察汗松治至T21(西北科学考察团编号),候官治所在破城子;殄北候官塞在居延都尉防区的最北端,从宗间阿玛至T29(西北科学考察团编号)之间,成为一弧形地带,候官治所在宗间阿玛;在殄北塞以南、甲渠塞之东、居延泽以西、三十井塞之北的地区,为汉代居廷县和居延都尉府所在,也是当时的主要屯田区 。 '''甲渠候官治所''' 居延遗址内的甲渠候官治所由鄣、坞两部分城堡筑成。鄣在西北部,是一个平面23.3米见方的小堡,鄣墙厚4米—4.5米,用土坯垒成,残高4.6米,鄣门在南;鄣南为坞,坞平面略近方形,坞墙厚1.8米—2米,用夯土筑成,坞门在东墙南端,门外有类似瓮城的曲壁。 '''黑城遗址''' [[File:居延遗址2.jpg|缩略图|[https://baike.so.com/doc/history/id/422304 居延遗址]]] 居延遗址内的黑城遗址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城墙夯筑,残高9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两侧设错对而开的城门,城门外拱卫正方形的瓮城,城四角设向外突出的圆形角台,城垣外墙体四周设马面19个,在西北角的城墙上耸立着5座覆钵式白色佛塔;城外西北角残存两列南北向的覆钵式白色佛塔,共12座;西南角有1座穆斯林礼拜寺,南墙外有1座覆钵式白色佛塔;城内有4条东西向主要大街,6条南北向的经路;大街两侧多集中店铺和民居建筑基址,佛寺遗址散见于城中各处;东门外有大片密集的民居遗迹,城南有一条干涸的古河床自西南向东北延伸 。 == 保护措施 == 1988年1月13日,居延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1年,黑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居延遗址。 2016年,居延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 文物遗存 == 居延遗址出土文物有弓、箭、刀、剑、表、转射等武器,积薪、五铢、半两等货币,铁工具和农具、竹木器等屯戍用具,陶、木、漆、竹器等生活用品,丝、麻、毛、革制的衣物,鱼网、网坠、织网梭等渔具,大麦、小麦、糜、谷、青稞、麻籽等粮食,棨信、印章、仓印、封泥等印符,笔、砚、麻纸等文化用品以及尺、木板画等。 == 历史文化 == '''名称由来''' 汉武帝时(前156年—前87年),始见“居延”之名,“居延”一词为匈奴语,《水经注》解其意为弱水流沙。《汉书·武帝纪》记载,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将军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师古注文曰“居延,匈奴中地名也”。汉代居延地区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汉廷防御匈奴的战略屏障。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据《大腕列记》记载,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征发18万戍边甲卒,在张掖、酒泉北置居延都尉、休屠都尉 。 '''丝路要道''' 自汉代(前202年—8年,25年—220年)兴起的丝绸之路,将居延作为重要的中转地。经过河西走廊的绿洲丝绸之路,其中一条线路就是从甘肃向北经居延地区中转,再从居延向漠北进发;还有一条从草原上通行的丝绸之路,在漠南地区呈东西走向延伸,从东部地区的辽中京城、上京城以及元代的大都、上都城向西,经过集宁、黄河北岸的河套地区,再向西进入居延地区,然后从居延处折而向北。居延地区是穿过[[戈壁]]便捷的交通节点,过往的行人、商队可在此备齐补给,再向戈壁进发,然后再走向中亚、欧洲。 唐代(618年—907年)居延地区是沟通农牧文化的交融地带,是北方草原民族“参天可汗道”的必经之地。政府在此设“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筑大同城,[[防御突厥]]、回鹘等北方民族,并为归附的突厥、回鹘部众提供安定的生活家园,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过往的客商提供了歇脚、中转之地。诗人王维曾经到达居延,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篇章。 [[File:居延遗址3.jpg|缩略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bfe4f0102y0ul.html 居延遗址]]] '''沙漠古城''' 西夏(1038年—1227年)至元代(1271年—1368年)是居延地区继两汉(前202年—8年,25年—220年)后又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西夏(1038年—1227年),在居延设立了黑水镇燕军司,即黑水城(黑城遗址),[[继续]]同西域乃至遥远的欧亚大陆保持密切联系。元代(1271年—1368年)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从西域经过黑水城(黑城遗址)到达上都城,他的行记里说这里的城叫“亦集乃”(即额济纳)。亦集乃路总管府的治所就建在西夏黑水城之中,其城址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形成黑城遗址的[[规模]]。西夏(1038年—1227年)和元代(1271年—1368年)时期,居延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留下了较多的农田和河渠遗址,宗教也有了较大发展,寺庙、佛塔等宗教建筑随处可见 。 '''东归文化''' 土尔扈特人东归是居延地区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徙居伏尔加河地区的土尔扈特部500余人在阿拉布珠尔的带领下返回中国。雍正九年(1731年),额济纳河流域被划为土尔扈特部驻牧地。乾隆年间,4万余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汗带领下到达新疆伊犁,伊犁河到额济纳一带成为土尔扈特部驻牧地。 == 旅游信息 == '''地理位置''' 居延遗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境内,沿额济纳河流域呈扇形分布 ,地处古代丝绸之路重要通道上,北起额济纳旗苏古淖尔地区古居延泽的殄北塞,南至金塔县鼎新(毛目)地区的肩水塞,西至纳林河,东到居延泽,南北宽约70千米。<ref>[https://www.sohu.com/a/324227493_114731 重新认识额济纳居延遗址]</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 [[Category:600 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居延遗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