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屏山鄧氏 的原始碼
←
屏山鄧氏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9494;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屏山鄧氏'''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amo.gov.hk/filemanager/amo/en/content_182/DM073_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amo.gov.hk/tc/historic-buildings/monuments/new-territories/monuments_73/index.html 圖片來自amo] </small> |} '''屏山鄧氏'''是[[香港]][[新界五大氏族]]中,[[新界鄧氏|新界鄧姓]]之一,族人原居於[[江西]][[吉安]],自[[北宋]]初期,屏山鄧族的始祖[[鄧漢黻]]就由[[江西]][[吉水縣]]遷往[[廣東]],定居於[[元朗]][[屏山 (香港)|屏山鄉]]。<ref>[https://www.amo.gov.hk/tc/historic-buildings/monuments/new-territories/monuments_73/index.html 香港法定古蹟 - 新界],amo</ref> 相傳屏山鄧氏乃[[黃帝]]第廿七傳孫[[曼]]之後裔。曼被[[商朝|商]]王封於[[河北]][[蔓口]](今[[河南省]][[伊川县]]河北岸一帶),是為蔓[[侯]],賜[[蔓姓]]。後又改封為鄧侯,建立[[鄧國]],以鄧為[[氏]]。此為鄧姓之起源。四十七世祖[[鄧禹]]於[[西漢]]末期[[漢平帝|平帝]][[元始 (西汉)|元始]]二年(2年)出生,[[東漢]]朝[[爵位|爵]]至高密侯,官拜[[太傅]],[[諡]]為「元侯」。現時[[屏山鄧氏宗祠]]之[[門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即源於此。 ==氏族溯源== ===開基嶺南=== 鄧氏入粵之始祖為[[北宋]]人鄧漢黻,宋初時官至[[承務郎]],據[[明朝|明初]]元禎房七世祖[[鄧彥通]]於[[族譜]]中的《田賦記》所載,鄧漢黻於[[開寶]]六年(973年)到[[嶺南]]並創業於[[東莞]]岑田(今香港元朗[[錦田]])。鄧漢黻生子[[鄧粵冠]]、[[鄧粵纓]],鄧冠生子[[鄧日旭]],鄧日旭生子鄧符協是為四世祖。及至[[熙寧]]二年(1069年),鄧符協中了[[進士]],成為了[[廣東]][[陽春縣]][[縣令]]。 根據[[廈村鄧氏宗祠]]的碑銘所載,[[鄧符協]]在任期間,曾遊歷[[屯門]]、[[元朗]]一帶,因這裡「風俗之淳,山水之勝」,於是於[[崇寧]]三年(1103年)遷居於[[岑田]](今[[錦田]])定居。其後[[鄧符協]]的子孫[[鄧元禎]]、[[鄧元禧]]、[[鄧元亮]]、[[鄧元英]]和[[鄧元和]]分別於不同時段遷往[[屏山 (香港)|屏山]]、[[錦田]]、[[廈村]]、[[龍躍頭]]、[[萊洞]]、[[大埔頭]]。 ===聚居屏山=== 相傳於[[南宋]]年間,原居於[[岑田]]的鄧族五元祖中,除鄧元亮一房繼續留下外,包括[[鄧元禎]]與兒子[[鄧從光]]在內的其餘四房均四處尋找福地遷居,開基立業。鄧元禎父子來到屏山,見到該處地形如[[毛蟹]]狀,前置巨[[塘]],左有[[河]]道蜿蜒流進[[后海灣]],又有良[[田]]萬頃,氣勢磅礡。當晚他們寄居[[農舍]],半夜忽聞鹿鳴之聲,翌日在後山卻不見任何[[鹿]]蹤,此時他們想到「[[鹿鳴宴]]」之[[典故]],認為定居此地,必可福澤後人考取[[功名]],日後會出達官貴人。 於是就在屏山開基,並把後山命名為[[鹿鳴崗]]和[[蟹崗]]。現時[[若虛書室]]的門聯「門環碧水觀龍躍,地枕屏山聽鹿鳴」就是描述屏山的地理環境和開基於當地的原因。鄧元禎之子鄧從光(號萬里)逝世後,葬於元朗[[坳頭山]]「狐狸過水」穴。 屏山鄧氏最初是聚居於[[坑頭村]]及[[坑尾村]]的,其後子孫繁衍,漸漸發展成「三圍六村」的規模,即[[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 (屏山)|灰沙圍]]、[[洪屋村]]、[[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屏山新村|新村]]和[[新起村]]。 當地[[鄉民]]認為,屏山在[[風水]]上屬蟹局,以[[屏山嶺]]為元格,左右山巒為輔,呈毛蟹狀。遠望琴台朝山,以[[青山 (香港)|青山]]為[[旗]]、[[雞柏嶺]]為[[鼓]],前置巨塘,左邊有[[龍尾坑]]蜿蜒而至,向右直流至后海灣。鄉民相信這個[[風水]]格局可以使族中歷代人才輩出。 ==近代發展== ===抗英事蹟與達德公所=== [[清朝]]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後簽下《[[馬關條約]]》,向[[日本]]賠償二萬萬兩及[[割讓]][[台灣]]與[[遼東半島]]。此事引起包括[[英國]]在內的列強紛紛在[[中國]]爭奪地盤,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於[[北京]]簽署,翌年清朝又委派官員[[王存善]]與港府[[輔政司]][[駱克]]共同勘界,簽訂了《[[香港英新租界合同]]》。到1899年3月初(清光緒二十五年正月),駱克檄諭新界居民,將土地印契呈驗,並有加[[稅]]之說。3月27日(農曆二月十六日),港督[[卜力]]遣警察[[梅軒利]]率人到[[大埔 (香港)|大埔]][[運頭角]]附近的小[[丘|山丘]](今[[圓崗]])搭警棚準備接收新界。翌日梅軒利與屏山父老商談覓地建臨時警署,遭到強烈反對。 至4月3日,鄉民以破壞風水為理由,於大埔包圍巡視[[警署]]蓋搭情況的梅軒利,晚間更將警棚燒毀。於是[[香港殖民地時期#香港政府|香港政府]]計劃於新界東西兩區分別設立一座臨時警署,其中一座擬建於屏山[[埔滘山]]([[蟹山]]),策劃鎮壓反抗的[[軍事]]行動。當時,包括屏山鄧氏的[[鄧芳卿]]、[[鄧世英]]在內的鄉民在元朗成立「[[太平公局]]」抗英,由屏山鄧氏族人主導,並以[[達德公所]]為抗英的指揮中心。各村亦齊集屏山達德公所商議抗英,包括屏山鄧氏在內39條村組成的鄉約[[達德約]]聯同其他新界[[鄉約]]籌募款項、購置[[武器]]、組織壯丁抗英,惜最終為英軍所敗,傷亡慘重。 ===達德公所的修葺=== 1933年屏山達德約集資修葺達德公所,並於公所旁設「[[英勇祠]]」及「[[慰寂祠]]」,立[[碑]]紀念及[[祭祀]]抗英義士。此舉刺痛了殖民地政府,政府曾一度把達德公所及英勇祠排除在[[屏山文物徑]]之外。到1980年代,香港政府為發展[[天水圍新市鎮]],把[[屏山河]]填平,破壞屏山鄉天然排水系統,達德公所及英勇祠亦慘遭水淹。至1997年4月19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香港特區候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訪問屏山,同意初步維修達德公所,但工程至2005年才展開。 ==相關建築== ===屏山鄉內的鄧族建築=== 隨著屏山鄧族越來越繁榮,鄧氏族人在八百年間陸陸續續於[[屏山 (香港)|屏山]]興建了多座[[建築物]],包括[[祠堂]]、書室等,不少至今依然存在,如[[屏山鄧氏宗祠|鄧氏宗祠]]、[[聚星樓]]、[[上璋圍]]、[[覲廷書室]]、[[屏山洪聖宮|洪聖宮]]、[[屏山楊侯古廟|楊侯古廟]]、[[愈喬二公祠]]、[[聖軒公家塾]]、[[述卿書室]]、[[五桂堂]]、[[仁敦岡書室|燕翼堂]]等。為了讓市民可以領略屏山鄉民的傳統生活與文化,[[古物古蹟辦事處]]在屏山鄧氏族人的同意下設立了屏山文物徑,並於1993年12月12日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遊覽。 ===屏山鄧族文物館=== [[屏山鄧族文物館]]的前身為[[屏山警署]],座落於被稱為「蟹山」的[[屏山嶺]]上,始建於1899年。屏山鄧氏族人認為該警署是殖民地政府壓制[[中國人]]的大本營,且嚴重破壞屏山風水,當警署用作[[警犬]]隊總部時更是對鄧族歷史文物的極大[[侮辱]]。 直至1990年代初,當香港政府要求屏山鄧氏把屯門[[稔灣]]的祖墳遷走,鄧氏族人則於1994年提出以拆除屏山警犬訓練中心和[[賠償]]遷墳的[[躉符]]費,翌年又提出一項折衷辦法,要求把稔灣祖墳遷葬至屏山鄧氏宗祠後的山頭,到1996年6月,鄧氏又提出待警署搬遷後,把建築物交予屏山鄧氏作為[[博物館]],以改變[[建築物]]屬性的方式去把「大石」變成「英雄帽」,作為遷移祖墳的條件。 翌年4月26日,屏山鄧氏與香港政府終於達成共識。政府同意將前屏山警署改為屏山鄧族博物館,納入屏山文物徑內,並立即把[[屋頂]]紅色部份改髹綠色;屏山鄧氏亦同意接受政府之賠償,於同年5月16日前遷墳。 屏山警署於2001年底遷出,2002年該建築物正式撥交[[古物古蹟辦事處]],改建後成為「[[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於2007年4月14日開幕。該館所展示的包括:屏山鄧氏的珍貴文物、歷史[[風俗]]及文化生活,屏山文物徑沿途古蹟介紹,由不同[[學校]]或[[團體]]所籌辦、介紹新界地區歷史文化之專題[[展覽]]等。 ==祖墳與掃墓儀式== 現時新界鄧氏相關的祖墳有多個,單是元朗[[髻山|丫髻山]]上已有粵派鄧氏一世祖鄧漢黻之「[[玉女拜堂]]」穴、四世祖鄧符協「[[仙人大座]]」穴、屏山鄧氏元禎房十九世祖鄧夢月之墓及鄧夢月母陳氏之墓共四個墳墓,其他則有粵派鄧氏二世祖鄧粵冠位於元朗[[黃屋村]]的「[[金鐘覆火]]」穴、三世祖鄧日旭位於[[荃灣]][[曹公潭]]又名「[[鱟地]]」的「[[半月照潭]]」穴等。 屏山鄧氏元禎房的祖墳則有:二世祖鄧萬里位於元朗坳頭山的「[[狐狸過水]]」穴,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和[[鄧世昭]](號喬林)昆仲位於「[[紅墳前]]」穴,十八世祖鄧若虛於[[屯門]][[龍鼓灘]]「[[豬肝吊膽]]」穴又名「[[鰲魚出水]]」。 除屏山鄧氏外,鄧族五元祖其他各族([[東莞]]的元英、元禧、元和三房,及[[寶安縣|寶安]]元亮房的[[錦田鄧氏]]、[[廈村鄧氏]]、[[龍躍頭鄧氏]]、[[萊洞鄧氏]]、[[大埔頭鄧氏]])會輪流主祭香港鄧族一世祖至四世祖。而屏山房本身的先祖則由屏山鄧氏後人拜祭。其中拜祭鄧若虛祖後會於現場附近煮[[盆菜]]並即時享用,稱為「[[食山頭]]」。 ===祭若虛祖與食山頭=== 每年[[清明]]前五天及[[重陽]]前五天分別是屏山鄧氏到龍鼓灘向鄧若虛祖及其母、妻進行[[春祭]]及[[秋祭]]的日子,費用由若虛祖的祖堂「維新堂」支付,每次掃墓的「祭主」均由族人以價低者得方式[[投標]],祭主需負責該次祭祖的工作及提供物資。 掃墓當日約八時左右,族人就會到達龍鼓灘山頭準備,九時許祭主和一位鄧族傳人開始拜祭,祭品包括已宰好的生[[豬]]、[[茶]]與[[酒]]各五杯、五生與五熟(生、熟豬[[內臟]])、五碗[[飯]]、五碗[[湯]]、[[水果]]等。拜祭完畢,拜祭用之生豬會被人帶到附近的臨時灶頭用作烹煮盆菜之食材之一,除豬肉外,盆菜還有[[枝竹]]、[[筍]]、[[魷魚]],共四種食材。由於量多,要分數次烹煮。所有若虛祖後人均可以享用盆菜,另設有「客票」讓族人可帶同族外親友一同享用。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gLDM_v0Bg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屏山鄧族第26代後人 賣樓復修200年青磚祖屋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屏山鄧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