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山海关 的原始碼
←
山海关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山海关.jpg|500px|right|[https://gss1.bdstatic.com/-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7f99de80de3f8794d7ff4f2ce21a0ead/eac4b74543a982262220161f8082b9014a90eb21.jpg 原图链接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成为中国首批5A级景区之一,2015年被撤销5A级景区资质,2018年重返5A级景区。 ==地理位置== 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 ==历史沿革==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古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现已发现的明长城的起点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虎山长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筑渝关关城。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丽,自临渝还。 五代后梁乾化年间,渝关为契丹所取,薛居正指出:“渝关三面皆海,北连陆。自渝关北至进牛口,旧置八防御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轻入。及晋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为节度使,德威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刍牧于营、平二州间,大为边患。” 后唐清泰末年,赵德钧镇守卢龙,石敬瑭在太原叛乱,并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许之,其母述律后曰:“若卢龙军北向渝关,亟须引还,太原不可救也。” 宋宣和末年,渝关为女真所得。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带兵到此地,以古渝关非控扼之要,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镇守过山海关。李自成与吴三桂在此激战。 [[File:山海关1.jpg|缩略图]]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山海关。 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直、奉军阀大战于石河西岸,1924年秋再战于山海关外的关家坟、威远城、姜女庙一带。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占领山海关。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八路军冀热辽部队配合苏联红军攻占并解放了山海关城。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山海关保卫战。所有这些战争,对山海关关城和东罗城城墙均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坏。 1958年,在山海关南门西260米的南城墙上,开21米宽的城墙豁口作为通道。 1961年,山海关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墙体内修建互相连通防空洞,墙体现有砖砌洞口。 从1956年到1994年,先后修复了镇东楼至威远堂和镇东楼至靖边楼的城墙,修复了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城墙主要修复内容为:修复了靖边楼和镇东楼之间青砖内墙及镇东楼和威远堂之间的毛石内墙,修复了垛口墙和宇墙,修复了靖边楼和临闾楼之间外墙体,补墁靖边楼到镇东楼之间的城面。 [[File:山海关2.jpg|缩略图]] 为便于前往天下第一关,1980年在南门东正对一关路开35米的城墙豁口一处。 1987年为协调古城风貌,在豁口处修建券门洞四座,中间二座相同,洞高6.8米、宽6米,长16米;两边二座相同,洞高5.9米、宽5米、长16米。 1987年,包括山海关在内的中国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85年,山海关被列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 2000年,被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2007年,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5年10月09日,山海关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通报批评,取消5A级资质。 ==建筑形制==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千米,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 ==主要建筑== ===关城=== [[File:山海关4.jpg|缩略图]] 山海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是山海关长城的中心,呈不规则梯形,西北和西南转角处呈圆弧形,未设角台。关城城垣周长4727米,城高14米,厚7米。东墙为长城主线,关城东西南北四面各建有四座城门,东门为“镇东门”,即“天下第一关”,西门为“迎恩门”,南门为“望洋门”,北门为“威远门”,四门城台上均建有城门楼。关城四门之外均筑有瓮城,偏侧开门。城墙的东南、东北隅处于长城主线,各建有东南角台和东北角台,角台上分别建角楼,是关城转角处防御性建筑,镇东楼南北两侧还建有临闾楼、牧营楼和新楼。在关城的东南、西北和西南隅各设水门一座,墙外有护城河环卫。 ==城门== [[File:天下第一关.jpg|缩略图]] 山海关城门有四个, 东称“[[镇东门]]”,西称“[[迎恩门]]”,南称“[[望洋门]]”,北称“[[威远门]]”。四门俱存,东门即为“[[天下第一关]]”,保存最为完整。城门台上座有天下第一关城楼,天下第一关城楼,实乃箭楼格式。经实测:城台高12米,城楼高13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19.7米。楼分两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米。城楼建筑,上为歇山重檐顶,顶脊双吻对称,下为砖木结构,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造型美观,栩栩如生。 ===瓮城=== 山海关城四座城门的外部均有瓮城, [[File:瓮城1.png|缩略图|[https://gss1.bdstatic.com/-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786dacf83301213fcb3349de64e736f8/cdbf6c81800a19d849431c2439fa828ba61e464b.jpg 瓮城]]] 现仅存东门瓮城,周长318米,瓮城门向南开,与第一关券门成直角形。 瓮城西面墙长85米,北墙长83米,东墙长72米,南墙长77米,城高13米。瓮城墙上宽度,西为15米,东为9.7米。 ===东罗城=== 现存东罗城位于关城东门外,东侧与东城墙相连,现存城墙为明万历年间(1584年)所建。有关东罗城的最早记录为明万历二十七年的《[[永平府志]]》卷之二《[[建置志·城池]]》编。 万历十年拜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的张佳胤所撰写《[[山海关罗城记]]》,对修筑东罗城的缘由及始筑时间作了明确的叙述 ,按此记载,东罗城是在明中期北部防御局面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北方防线南移,山海关长城由明初的内边重镇,变成御敌外边的历史背景下,为确保山海关主城不受攻击,构成彼此呼应、重关锁隘的防御布局,时任山海路参将的王守道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春开始修筑。 [[File:山海关东罗城.jpg|缩略图|[https://gss3.bdstatic.com/7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86087a84db43ad4ba22e41c2b2025a89/060828381f30e924e7a21b1046086e061d95f789.jpg 山海关东罗城]]] 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永平兵备道副使成逊会同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王邦俊,在王守道所筑夯土城墙由于战事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将外墙体下部垒石,上部包砖,对内墙体仅做局部补砌,到当年五月即竣工,形成东罗城现在规模。东罗城墙体城砖大多印有“万历十二年真定营造”、“万历十二年德州营造”、“万历十二年建昌车营造”、“万历十二年抚宁县造”等10种铭文,也印证了现存罗城城墙为万历十二年的修筑。 随着清王朝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统治策略由明王朝的军事防御改为政治拉拢、怀柔政策,用宗教和思想统治的办法,代替对长城的修筑,致使长城的防御功能逐步淡化,山海关东罗城也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作为华北与东北的交通要道,信息和商品集散地而发挥作用,城墙维修基本停止。 现存东罗城东门即为关门上建服远楼,城门之外有一长方形瓮城护卫。另外两座城门,南门渤海门,北门为衮龙门之上的门楼早已坍毁,无可考察。东南、东北转角各设角台,上建敌楼。罗城设南北二水门,东北南三面护城河环卫。 ===西罗城=== [[File:西罗城遗迹.jpg|缩略图|[https://gss2.bdstatic.com/9f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aa198b3cde2a283447a631096bb5c92e/7aec54e736d12f2e7378354145c2d56285356896.jpg 西罗城遗迹]]] 据《临榆县志》载: “西罗城,傅大城之西关外,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巡抚朱国栋请建,工未毕,通改革中止。门一,在城西,曰‘洪宸’。城未建时,即有拱宸楼,不知何年始建。 因土筑易圮,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副将杨元改用砖石。”今“拱宸门”及西罗城均毁。 ===南北翼城=== 翼城分别距关城南、北二里, [[File:北翼城拱门遗址.jpg|缩略图|[https://gss2.bdstatic.com/-f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793f0803c2fcc3ceb0c0ce31a245d6b7/79f0f736afc37931347a0208e1c4b74543a91184.jpg 北翼城拱门遗址]]] 建筑形制相同。据《临榆县志》载:南北翼城城墙均高“二丈有奇”,城“周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城南北各有一门。为“明巡抚杨嗣昌建”。 今两座翼城皆毁,仅存残址。 ==其他建筑== 在关城东南角旧有奎光楼,东北角旧有威远堂,东罗城南北两隅,筑有牧营楼,临闾楼。以上四楼早已毁掉。关城中心,还有一座高二丈七尺,方五丈,穿心四孔的钟鼓楼,此楼解放前就已破烂不堪,解放后因阻塞交通,于1952年拆除,后复建。 [[File:钟鼓楼.jpg|缩略图]] 关城西门原亦有楼,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规模相同。亦有匾额题字“祥霭榑桑”,系清乾隆九年(1744年)御书。因年久失修,早已残破不堪,于1953年拆毁。关城南门楼的规模和东、西两门楼相同。匾额题字“吉里普照”。明嘉靖八年(1529年)修建。因年久失修,亦破损严重。于1955年拆毁。北门上有门楼,明天启六年(1627年)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员外郎邵可立、副将刘孔尹重建。建后城楼多次遭受火灾,故废弃未修。 ==文物保护== *1952年,中国政府组织开展了居庸关、八达岭和山海关长城维修工程,这是新中国第一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3年,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于启动。 [[File:天下第一关1.jpg|缩略图]] *2004年对南门西门城台进行了修缮加固。并修复望洋楼。 *2005年,完成了南城台东侧70米城墙马道及西侧20米城墙,西城台南北两侧70米城墙马道维修,修复内城墙、马道、城面和垛口墙,并对墙体进行了初步加固。 *2006年4月,河北省启动山海关6000米长城本体修复项目。 *2008年,山海关6000米长城本体修复项目全面完工。 *2006年9月20日,国务院第150次常务会议通过《长城保护条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2009年,历经6年的修复,投资近20亿元的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完工,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恢复了明清风貌的古城明清文化商业街已正式向游人开放。 *2012年4月18日,家文物局批复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呈报山海关关城镇东楼屋面维修加固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冀文物字[2012]4号),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2014年06月03日,国家文物局批复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呈报山海关八国联军营盘旧址——英军营盘旧址保护维修工程立项报告的请示》(冀文物字[2013]385号),同意山海关八国联军营盘旧址——英军营盘旧址修缮工程立项。 *2014年6月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呈报山海关长城(关城北至旱门关段)保护维修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冀文物字〔2013〕159号),原则同意所报山海关长城关城北至旱门关段(长城认定编码:北水关长城第1段墙体130303382103170007、北水关长城第2段墙体130303382103170008、角山长城第1段墙体130303382103170009)保护维修工程设计方案。 *2016年12月,河北省省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通过《[[河北省长城保护办法]]》,自2017年2月1日施行。 ==价值意义== ===文物价值=== 山海关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下第一关”的匾额长5米高1.5米,每个字都一米有余,相传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题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 ===建筑价值=== 山海关古城是明万里长城上的重要的军事城防体系,东门镇东楼气势雄伟,因地处要隘,形势险要, 又是万里长城东起第一关,故称“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在其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五座敌楼,一字排开,均匀分布在一千多米长得长城线上,称为“五虎镇东”;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关城街巷呈棋盘式布局,城外四瓮城拱卫,形成重城并护之势;外层筑有罗城、翼城、卫城、哨城等,展示出中国古代严密的城防建筑风格。 瓮城是长城建筑中最珍贵的城,虽规模不大,却有重要作用。一是如遇敌人侵扰,可将关门作为二道防线,制敌于“瓮中之鳖”;二是从建筑上看,城外瓮城回护,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坚固雄伟,体现长城防御工程的特色。 ==军事价值== 天下第一关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是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是明朝京师——北京的重要屏障。是以展现明代重要关口和平原长城为主的历史遗迹人文景区 。山海关为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明宣德年间曾在此特设兵部分司署,为明兵部的唯一分设机构,具有独特的军事与政治价值。自其设立至明朝覆灭,二百多年间,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于此。 [[File:己巳之变”袁崇焕进军路线.jpg|缩略图|[https://gss3.bdstatic.com/-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71f85b0f6563f624185d3e01b745eb32/caef76094b36acafad3a46ca72d98d1001e99c2a.jpg 己巳之变”袁崇焕进军路线]]] 山海关距离北京大约只有280千米,而且两地之间的地形以利于骑兵冲杀的平原为主。正因为山海关的特殊地理位置,关乎明王朝京师的安全,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山海关逐渐赢得了“天下第一关”的称号。而“天下第一关”中所谓的“第一”,不仅指山海关地处万里长城最东端,更表明了它扼守辽西走廊,护卫华北平原的重要地理价值。 ==历史价值== 由于处在中原农耕文化和东北游牧文化的枢纽位置,山海关在明清时期的商贸地位尤为显著,中原和少数民族商旅往来频繁,山海关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商贸重镇。 山海关及其建筑在明朝为防止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和元朝的残余势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清朝入主中原后,山海关一带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但仍然是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清朝成为皇帝到沈阳祭祖的必经之路,也是文人雅士登楼揽胜的场所。 ==逸闻轶事== ===巨匾之谜=== “天下第一关”巨匾约6米长,1.5米宽,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正楷大字。笔力凝重,骨气遒健,气势豪壮,应该是出自某位书法大家之手。但匾上除了五个大字外,并没有留下任何落款。 有关这块巨匾的书写人,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说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题。此说见于清光绪四年编纂的《临榆县志》。但书中在有关记载的前面,却加上“相传”两字,显得不十分肯定。而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有关萧显题匾的故事却活灵活现,说是他大笔挥毫之后,叫人把巨匾挂上城楼,一看,却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怎么办?正当围观者议论纷纷之际,只见萧显抓起一块麻布,揉成一团,沾上墨汁,往上奋力一抛,恰好就打到了点儿上,这一下,匾额就更显得气势不凡了。此说虽然有趣,但一个读书人,能否有如此精准的眼力和非凡的臂力,恐怕,只能是人们想象中的夸张与浪漫了。 二说是明代嘉靖年间武英阁大学士严嵩所题。此说见于1933年出版的《榆关抗战史》。书载明代严嵩所题的匾,每字大1.7米见方,一向藏放在关城东南角的魁星楼中。日寇攻破山海关时,将其掠往东京,并公开陈列。从当年所拍摄的老照片上看,该匾的“第”字,写成“竹”字头。而现存山海关的这块匾,其“第”字,却分明写成了“草”字头。以此推论,巨匾真迹很可能有两块,分别为萧显和严嵩所题。但有人遍查明清两代的各种地方志,全不见有关严嵩的记载。也许,因为严嵩是臭名昭著的奸相,世代精忠报国的山海关人,对此全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吧? 此外,还有清代山海关人余一元及谭从简所书的两种传说。但这两说均不足信,因为早在明代中叶的《永平府志》中,就明确记载山海关上已有“天下第一关”之巨匾。因此,余、谭二人即便题过匾,也只能是依照前人的留墨摹写罢了。那么,真正为现存巨匾题字者,又该是谁呢?有待后人研究。<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7964101530001577&wfr=spider&for=pc 山海关]老汤闲聊历史</ref> ==文献来源==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山海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