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巡漕御史 的原始碼
←
巡漕御史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巡漕御史'' [[File:0K0cUDhUmn.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ie=utf-8&src=hao_360so&q=%E9%BD%90%E6%B2%BF%E8%AE%BE%E6%A3%80%E6%A0%A1%E5%BE%A1%E5%8F%B2&correct=%E9%BD%90%E6%B2%BF%E8%AE%BE%E6%A3%80%E6%A0%A1%E5%BE%A1%E5%8F%B2&ancestor=list&cmsid=52ac6558b13e2ba16d9991fe6248e394&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65#id=c367a8889abdd6186888c42ff343ef62&currsn=60&prevsn=0&ps=112&pc=58 原图链接]]] 明清两代中央政权均设有监察机构即[[都察院]]。明代都察院下属有十三道监察御史,清代都察院下属有十五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在京城都察院者称内差,若奉命外出,或巡盐,或巡漕,或巡关,称外差。监察御史奉命外出巡视漕运者,即称巡漕御史。 明清两代,以大运河为交通命脉的漕运是朝廷组织经济流通、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基础,除设有漕运总督负责漕粮运输、漕船修造等事务外,还经常派遣巡漕御史代表朝廷巡视漕运。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 中文名 || 巡漕御史 || 设 置 || 巡漕御史各一人 |- |时 期 || 明清两代 || 记 载 || 《明史》卷二百三十二等 |} == 巡漕御史设置 == 明清时期通常在大运河沿岸派遣巡漕御史,但是否派遣以及派遣人数、派遣地点等也不时有所变动。如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初设巡漕御史一人,顺治十四年停。雍正七年确定差派淮安、通州两地巡漕御史各二人。乾隆二十年改差淮安、济宁、天津、通州等地巡漕御史各一人,十七年增差通州巡漕御史为四人。 根据《明史‧职官志》及《清史稿‧职官志》的有关记载,都察院监察御史本来就负有查纠百司官邪、天子耳目风纪之职责。监察御史如外出,无论巡盐、巡漕、巡关,则“各以其事专监察”。因此,巡漕御史对于涉及漕运的事务,均有[[巡视]]、[[查察]]、[[纠劾]]、[[章奏]]等职权。 == 历史记载 == 《明史》卷二百三十二记载:清口水涸阻漕,(李)三才议浚渠建闸,费二十万,请留漕粟济之。督储侍郎赵世卿力争,三才遂引疾求去。帝恶其委避,许之。淮扬巡按御史崔邦亮、巡漕御史李思孝、给事中曹于汴、御史史学迁、袁九皋交章乞留。 《明史》卷二百九十二记载:巡漕御史孙居相以船坏不治,请雇民船济运。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二记载:巡漕御史本明官,顺治初省。雍正七年,以粮船过淮陋规甚多,并夹带禁物,遣御史二,赴淮安专司稽察。粮船抵通,亦御史二稽察之。乾隆二年,设巡漕御史四:一驻淮安,巡察江南江口至山东交境;一驻济宁,巡察山东台庄至北直交境;一驻天津,巡察至山东交境;一驻通州,巡察至天津。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二记载:初,运河中铜铅船及木排,往往肆意横行,民船多畏而让之。粮船北上,亦为所阻。至是令巡漕御史转饬沿途文武员弁,将运漕船催趱先行,馀船尾随,循次前进,恃强争先、不遵约束者,罪之。 == 参考文献 == <ref>[http://www.guoxuemi.com/lishi/26454r/ 巡漕御史]</ref>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返回「
巡漕御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