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巴纳姆效应 的原始碼
←
巴纳姆效应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巴纳姆效应.jpeg|有框|右|<big></big>[https://www.rensheng2.com/upload/2018/08/14/6ce24f8bbe616d59.jpg 原图链接][https://www.rensheng2.com/r/69472.shtml 来自 第二人生 的图片]]]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ref>[https://www.sohu.com/a/317887233_99904034 【趣味心理】巴纳姆效应 ],搜狐, 2019-05-31</ref>。 ==实验== 心理学家福勒(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在评分之后才揭晓,福勒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当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随后研究者对报告进行了评价。研究者们先写下了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但却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估,其中一份是正确的评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估。在之后,学生们被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9%),相对于那一份真实的,选择了那份假的评估报告。 ==产生原因==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还有所谓的“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 此外巴纳姆效应也反映了一种对一般性、非精确描述的高度自我认同趋势。借助统计学上的概念,类似于“第二类错误”,即取伪错误。而作为整个对比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学术上对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应用== 传统星相学、占星术中的算命先生往往利用巴纳姆效应来自圆其说,引诱更多的人去找他算命。一般说,求助算命的人命运多舛、情绪低落,屡遭生活挫折使他们丢失安全感,听天由命的依赖心理容易接受算命先生的暗示。算命先生则善于利用巴纳姆效应中的“笼统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去揣摩对方的内心感受,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既往判断和未来预言,用词笼统而抽象,多是人生常见的一般共性。由于求助算命者常把算命先生视为先知先觉、神的使者,当算命先生“道破既往、点中自己心愿”就会感到“准”。故此,巴纳姆效应也叫星相效应。 聪明的企业善于利用巴纳姆效应在[[广告]]上做文章。有些企业有好产品也有钱做广告,在当今广告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却不一定做得出好广告,因为很多广告词都被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过,大众往往会有听觉疲劳。汇源果汁的广告效果就很好,为其营销起到了助推作用。其广告词“不加不加就是不加”,通俗口语化的用词简洁,女声播放活力而俏皮,反复强调了“不加”,于是听众就有悬念继续听下去,到底不加什么呢?原来是不加色素、[[防腐剂]]、糖,这使听众的购买欲得到提升,色素、防腐剂、糖这三项在其它各种果汁饮料中基本是无法杜绝的,只是含量多少的问题,对人体潜在一定化学副作用,糖虽然不是化学物质,却是造成糖尿病的直接杀手。汇源百分百能够不加这三项添加物,就会吸引很多顾客尝一尝。具体味道如何?与大多数含有很多“香精+糖水”的果汁饮料是否可以明显喝出不同滋味,只能让顾客细细品味与评判了。就汇源果汁的广告词本身而言,已经捕捉到广大顾客一般性的普遍心理,容易产生巴纳姆效应和促销作用,这一点不容置疑。 如果企业做广告的用词不妥,则可能在民众中引发另一种“巴纳姆负效应”。同样是因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道中了群体的“某个特点”,但由于弊大于利,产生的就是负效应,将会在公众中产生不良影响。2003年,日本丰田公司霸道汽车的广告页上,制作了两只石狮蹲居于路侧,其中一只石狮挺身伸出右爪向“霸道”车作行礼状,广告词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面对这样的广告画面,有中国读者站出来发言,认为这有辱中国民族尊严,因为石狮是图腾级别的守护神,象征着民族尊严。随之《[[解放日报]]》以“日本丰田汽车霸道广告有辱民族尊严”为题报道了该事件,被很多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触动了国人敏感的民族情绪,对日本丰田的声讨声接连不断。事件很快惊动丰田总部,多位高层要员旋即召开媒体座谈会,并且向中国发布了道歉书。日方丰田汽车销售总经理古谷俊男通过新闻媒体向中国消费者道歉说:“虽然我们在投放广告之前没有任何恶意,但由于我们表达的不妥帖,在中国消费者中引发了不愉快、不好的情绪,对此我们表示非常遗憾。公司在事件发生后首先停发了这则广告,并在一些媒体发布致歉信….我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消费者的谅解和信任。”虽然广告的创意是中国人设计的,但丰田公司是广告主,古谷俊男与丰田公司高层都一致“表示诚恳的歉意”,很快赢得了中国消费者们的理解,化解了危机。 巴纳姆效应不仅在广告方面有一定利用价值,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若能够捕捉到大众笼统的一般性的心理需求,则对吸引、发展顾客群具有更高的价值。 ==应对方法== 巴纳姆效应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人格测试与决策中,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决策,不能使决策效用最大化,因此对于巴纳姆效应的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考虑对立面就能有效地应对巴纳姆效应,避免其产生的不良影响。 考虑对立面是指在搜索和加工信息时考虑有关信念、假设、观点、结果等的对立面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考虑得更加全面,也能帮助大学生在判断与决策时更加谨慎。如有研究人员把被试分为3组并阅读与自己的人格有关的描述。阅读完毕后,要求第1组被试列举出与该描述一致的例子;第2组被试列出与人格陈述不一致的例子;第3组被试同时列出与人格陈述一致和不一致的例子,然后要求被试评价该描述符合自身情况的程度。结果发现,第1组显著高于另外2组、第3组显著高于第2组,第2组表现出更低的巴纳姆效应。 ==视频== ===<center> 巴纳姆效应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为什么你会相信星座学说?全是“巴纳姆效应”在作怪?</center> <center>{{#iDisplay:p09792nerbc|560|390|qq}}</center> <center>人类观察所 巴纳姆效应 人民为什么会相信星座学呢?</center> <center>{{#iDisplay:s3014wmif5n|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170 心理學總論]]
返回「
巴纳姆效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