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广东通志 的原始碼
←
广东通志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广东通志</big> ''' |- | [[File:3a771c20afd1cc676fa685fc4b84a14a b.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kfzimg.com/W02/3a/77/3a771c20afd1cc676fa685fc4b84a14a_b.jpg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5%B9%BF%E4%B8%9C%E9%80%9A%E5%BF%97&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5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广东通志'''== 《广东通志》是明代[[郭裴]]创作的一本记载广东地方的通志。属于明清两代的地方志,记录著广东省内的事迹、气候、风俗、水利、人物、艺术文化等等。 =='''内容'''== 全书分藩省志和郡县志两部份。卷首有戴耀彦、李时华彦、陈鸣华彦、袁茂英彦。正文分藩省志十三卷,有十一门; 郡县志四十九卷;艺文志三卷、有三门;外志七卷,有十门。所载涉及舆图、分野、沿革、气候、事纪、学校,风俗、城池、公署、坊都、驿铺、桥渡、水利、户口、盐铁、赋役、兵防、坛庙、亭榭、古迹、坟墓、土产、职官、选举、名宦、流寓、人物、艺文、外志诸方面,内容丰富、体例独特,在诸方志中较为少见。将仙释、寺观二门列为外志,是有其独到之处。 =='''纂修史'''== 《广东通志》从明代的《广东通志初稿》算起,曾经编修了八次。《广东通志初稿》共分四十卷,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戴璟花了短短两个月来纂修。内容包括了分野、山川、政纪、行次、疆域等五十多门。 《广东通志》的第二次纂修是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黄佐]]负责,到了1561年才完成。全书分七十卷,内容分为十一门六十九类,人物门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 《广东通志》的第三次纂修是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由郭裴、[[王学曾]]、[[袁昌]]祚等人负责,到了1602年才完成。全书分七十二卷,内容分为三十五门。 第四次纂修是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由金光祖负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完成。全书分三十卷,共三十门。 第五次纂修是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郝玉麟负责,翌年完成。全书分六十四卷,共三十五门。 第六次纂修是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阮元负责,道光二年(1822年)完成。全书分三百三十四卷,共十九门六十八目。 第七次和第八次是在[[民国]]时期纂修,因为战乱原因而未能成书。 =='''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广东通志》“较他志体例为协”。 清学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亦云,其“为从来地志所未有”,志中还设“罪放”、“贪酷”二门,以示讥贬、颇得史家遗意,不同于志家只褒不贬的惯例。 《郑堂读书记补逸》认为《广东通志》所述“皆可取法”。 =='''历史贡献与价值'''== 按《隋书·经籍志》载杨孚《[[交州异物志]]》、《唐书·艺文志》载王范《交广二州记》,《广东通志》可说是广东有志乘之始。其后宋王靖撰《[[广东会要]]》,已具方志之雏形,然而志则始于明嘉靖十四年戴璟的成稿,嘉靖三年及嘉靖十七年黄佐相继成志,至万历二十九年郭棐再纂通志,较前志详备。这同郭裴的二十余年的努力分不开的。可说《[[粤大记]]》和《[[岭海名胜志]]》两部专志、乃是为《广东通志》做的资料准备。<ref>[http://news.sohu.com/2004/03/11/46/news219384614.shtml 历代《广东通志》年内问世 省情信息从6月起可查],搜狐2004年3月11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广东通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