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府城關帝廟 的原始碼
←
府城關帝廟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府城關帝廟'''<br><img src="https://onemorestep11.adan.tw/wp-content/uploads/2018/06/IMG_599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onemorestep11.adan.tw/taiwan-tainan-official-guan-di-ting 圖片來自adan]</small> |} '''泽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城北10公里处的金村镇府城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6年1月12日,公布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ref>{{cite news|title=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url=http://www.jrsx.com.cn/tssx/sxzz/090319_2.htm |accessdate=2012-05-12 |newspaper=今日山西网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14163748/http://www.jrsx.com.cn/tssx/sxzz/090319_2.htm |archivedate=2013-10-14 }}</ref>。 ===晋城市=== '''晋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市境西界[[临汾市]]、[[运城市]],北邻[[长治市]],东接[[河南省]][[新乡市]],南连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丹朱岭之间,中部为晋城盆地。东部[[丹河]],西部[[沁河]],均自北而南流贯市境。全市总面积9,425平方公里,人口231.5万,市人民政府驻[[城区 (晋城市)|城区]]。晋城因[[战国时期|战国]]初[[韩国 (战国)|韩]]、[[赵国|赵]]、[[魏国 (战国)|魏]][[三家分晋]]后封[[晋国|晋]]君于此而得名。 晋城历史上还曾有[[建兴郡]]、[[建州]]、[[泽州]]、[[泽州府]]等名称,现辖一区一市四县,与古[[泽州府]]版图吻合<ref>{{Cite web |url=http://www.jconline.cn/Contents/Channel_7787/2010/0920/520235/content_520235.htm |title=晋城在线 晋城地貌轮廓 |access-date=2013-12-2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91307/http://jconline.cn/contents/channel_7787/2010/0920/520235/content_520235.htm |archive-date=2016-03-04 |dead-url=yes }}</ref>。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厚,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自古为三晋大地通向中原的门户,史有“三晋门户,河东屏翰”的称谓。 ==历史== 晋城历史悠久,高都、[[塔水河遗址|塔水河]]、下川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两万年前旧石器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距今约2.6万年,该遗址和小南海遗址一样,是旧石器时代中期代表。下川遗址出土的琢背小刀、箭镞等细石器文物,表明远在旧石器晚期,华北地区细石器工艺已经成熟。 '''远古时期:京畿之地''' 远古时期,中华人文始祖尧、舜、禹汤,均活动于今晋南一带,而晋城属“京畿之地”,由此产生了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神农播谷、尧封丹朱、蚩尤冶铁、舜“耕历山、渔于获泽”,禹凿石门、商汤桑林祈雨等一系列神话。 据传女娲氏炼石补天于今晋城市郊浮山的娲皇窟,尧帝封其子丹朱于今高平丹朱岭。禹凿石门于今阳城获泽河两岸、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在今高平羊头山,愚公移山于太行王屋等。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的记载。《穆天子传》中也曾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述。 '''尧舜时期:冀州之域、帝都畿内''' 颛帝创制九州,统领万国,晋城属冀州。《舆地考》曰:颛帝之所建,帝喾受之,创置九州,统领万国。 陶唐时期,尧使禹平水土,禹治水成功,还天下为九州,此为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禹贡》曰:导水壶口至于雷首,经砥柱、析城(今阳城析城山)、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其十二州为冀、兖、青、豫、徐、并、荆、扬、梁、雍、幽、营州),《左传》云:分冀东丹山为并,东北医无闾为营。 '''夏商时期:冀州、畿内地''' 夏启创夏,十二州复合为九州,此属冀州。《禹贡锥指》曰:夏符合于冀州,与尧时同。 夏末,桀无道,商汤伐夏桀,桀居于天门(今晋城市城区和郊区),始迁于垂都(今高都,以产垂棘之壁而著称,晋献公假道伐虢,曾献垂棘之璧与虞国)。《战国策》曰:夏履葵曰桀,居天门,商汤伐夏桀,桀始迁于垂。 殷商时期,其地有商盖国,祖乙定都于耿城(今河津),属畿内地。商汤桑林祷雨,获雨,遂作桑林之乐(今晋城市阳城东南有桑林乡)。 '''西周时期:冀州、原国''' 周属冀州,武王十三年,封其弟十六子于原,是为原国,古史曰:文之昭有原。(原国在今济源西北,古属高都,苏代所谓“与周高都者”有原乡,《左传》曰:王与郑高都。周穆王三十三年,穆王出巡,经翟道上太行山,过获泽(今阳城),作居范宫,观看当地桑农,并在此狩猎) '''春秋时期:米子、陵泽、郤、原国,晋国''' 春秋时期,兼有米子、陵泽、郤、原等国,后地入[[晋国]]。(周成王九年封弱弟叔虞于唐,子燮父更号为晋,周平王元年,赐晋以河内为附庸,晋国始大。周惠王十七年,晋献公遣世子申生伐赤狄东山皋落氏,败狄人于今阳城稷桑。周襄王十三年,晋侯围原国,原国降,迁原伯贯于翼,以赵衰为原大夫。二十八年,晋襄公西伐巴蜀,迁巴蜀主于高都之巴公,今晋城市郊区巴公镇因此得名。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伐晋国,登太行山,封少水(今沁水)。《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 '''春秋末期:晋国高都、获泽、端氏、泫氏等城邑''' 春秋末期,今晋城市境内已建有高都、获泽、端氏、泫氏等城邑。(《竹书纪年》曰:周威烈王七年,赵浣修筑泫氏城。十七年,晋取泫氏、濩泽。二十年,赵萧侯夺晋君端氏。楚国围韩雍氏,韩徵甲粟于东周,苏代说韩以高都与东周。周成候十六年,魏武侯、韩衰侯、赵敬侯废其君晋静公酒为家人,迁晋静公食以端氏城(今沁水),而后三家分晋) '''战国时期:魏国、韩国、赵国''' [[战国]]时期,先属魏国、后辗转属[[韩国_(战国)|韩国]]、赵国。(周烈王二十五年,秦白起伐赵,取代光狼城,<括地志>云光狼城在泽州高平西(今晋城高平市西)。周赦王五十三年,秦白起伐韩,拔今河南焦作野王邑,上党太守冯亭以上党17城降赵,五十五年秦将白起破赵于今高平,坑杀赵降卒40余万。秦庄襄王三年,秦将蒙骜攻取魏国高都) '''秦汉曹魏西晋时期:南上党,司隶部、并州刺史部(阳阿侯国、获泽侯国)''' 秦时为南北两上党之一,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36郡,分属河东、上党二郡。(河东郡有获泽,上党郡有高都)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置郡国为十三州部:司隶部河东郡有获泽、端氏,[[并州刺史部]]上党郡有泫氏、高都、阳阿,司隶部河内郡有沁水。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置州郡县三级制,分属司隶校尉部河东郡、司隶校尉部河内郡、并州上党郡,行政区划同西汉,并封汴欣于阳阿城置阳阿侯国,封邓鲤于获泽城置获泽侯国。 曹魏时期,曹操任冀州牧统一北方,复古九州制,冀州领郡九:分属河内、平阳、上党三郡。(正始八年,分河东十城为平阳郡)。 西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郡,分属司州平阳、司州河内、并州上党三郡。司州平阳郡有获泽、端氏,并州上党郡有泫氏、高都,司州河内郡有沁水,阳阿废。 '''五胡十六国:汉赵、后赵''' 西晋惠帝之后,沦于汉赵刘渊、后赵石勒所占据,分隶不可详。(怀帝永嘉二年七月,刘渊徙都于河东蒲称帝,三年迁徙其都于平阳,并州之地皆为刘渊所有。刘曜徙都长安,其平阳以东地入后赵石勒) '''东晋北朝时期:建兴郡、建州、建州道行台''' 东晋孝武帝十一年(383年),西燕慕容永称帝,析平阳与上党,始置建兴郡,郡治阳阿城,至此郡置始统于一。 北魏永安二年,改建兴郡为建州,领郡四:高都、长平、安平、泰宁。(高都郡领高都、阳阿,治高都城。长平郡领高平、泫氏,治泫氏,安平郡领获泽、端氏,治端氏。泰宁郡领东永安、西河、西获泽、高延,治东永安),增置怀州,河内郡沁水属之。 北齐显祖天保七年,置建州道行台,行台驻高都,领郡三:高都、长平、安平。(泰宁郡废为永宁,并泫氏入高平) 后周武帝建德三年,复称建州,以建州领高平、安平二郡(并高都、长平二郡为高平郡),治高都城。 '''隋唐五代宋:泽州''' 隋开皇三年(583),文帝省郡入州,改建州为泽州,依境内获泽河为名。十六年,析高平始置陵川,十八年,改高都为丹川,改永宁为沁水。大业三年(607),复改州为郡,置长平郡,郡治丹川,领县六:丹川、沁水、端氏、获泽、高平、陵川。义宁二年,复改长平郡为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析泽州各一部分,置泽州,盖州,建州三州。贞观初年,盖、建、泽三州复并为泽州,仍辖有六个县,为上等州。 唐贞观初年(627),分天下为10道,泽州隶河东道。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天下为15道,置采访使,泽州隶河东道采访使。 唐天宝元年(742),泽州改为高平郡,乾元初年复改为泽州。 五代之后,军阀割据,泽州先后隶后梁、后晋、后唐、后汉、后周各朝。(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后周军过乌岭,即今沁水、翼城界,胜刘知远从弟刘崇。后周世宗显德元年三月,周世宗大胜北汉于今晋城市郊北的巴公原)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80),宋师北征,泽州或称高平郡,乃归入宋朝版图。 北宋至道三年(997),宋分天下州军为十五路,泽州(高平郡)隶[[河东路]],辖域不变。 '''金元时期:南泽州、忠昌军、泽州司侯司''' 金天会五年(1128),改泽州为南泽州,天德三年复称泽州,隶河东南路。 金元光二年(1223),改泽州为忠昌军节度,辖一州五县。 元中统元年(1260),改置泽州司侯司,仍辖六县,隶[[中书省]]平阳路,为腹里。 元大德九年(1305),仍为泽州司侯司,改隶中书省晋宁路,属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 '''明清时期:泽州府''' 明[[洪武]]二年(1369),升泽州直隶州,隶山西承宣布政使司,领四县,即阳城、高平、陵川、沁水,州治晋城省入,洪武十一年于州治置宁山卫。 清[[雍正]]六年(1728),升泽州府,隶山西省布政使司,于原州治置凤台,统邑五:即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府治凤台城。 '''民國时期''' 民国三年,全国废府,泽州府随撤,原泽州府所辖各县划归冀宁道。民国十七年,撤销冀宁道,直隶山西省。抗战时期,成立中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全境划归太岳第二、四及太行八专抗日根据地领导。1945年6月,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陆续解放,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1948年10月,置晋城市,和沁、高、阳、陵各地一起划归华北人民政府太岳、太行行署领导。1958年至1985年4月,晋城各地划归晋东南地区领导。1983年7月,复设山西省辖晋城市,分设城、郊二区。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东南地区撤销,改置地级晋城市,将原晋东南地区所辖高平、阳城、沁水、陵川4县,划归晋城市领导,为所属行政区。其管辖范围与古建兴、建州、泽州及泽州府版图一致。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府城關帝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