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张建侯 的原始碼
←
张建侯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张建侯 | 图像 =[[File:张建侯.jpg|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6888405585&di=504dec3f1d86d8101e1efe6a17cfeb70&imgtype=0&src=http%3A%2F%2Fimg.mp.itc.cn%2Fupload%2F20160913%2F93660ce90af34f39978931c36a526ec6.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14314927_355396 来自搜狐网]]] | 图像说明 = '''<big></big>''' | 出生日期 = 1914年4月6日<br>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江苏省泰兴县 | 职业 = 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 | 母校 = 西南联合大学 | 研究领域 = 化工过程分析和计算机模拟 }} '''张建侯''',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他早年研究对应状态原理,获得重要成果,后在化工物性数据工作中有重要贡献。毕生主要从事化工教育,在中国率先创建无机物工学专业和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培养了大批化工科技人才。 ==生平概况== 张建侯,祖籍江苏泰兴,1914年出生于一个教师世家。1923年人其父所办的泰兴城厢第一小学学习,1928年考人泰兴初级中学。由于家境贫寒,1930年转入免费的扬州中学师范科学习,1933年毕业。1935年夏,经考试获南开大学特种奖学金,人化学工程系学习。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杨石先教授经常把他的作业和实验报告作为范本在同学中传阅。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建侯随校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39年毕业,因成绩优秀,被推荐为斐陶斐荣誉励学会会员,留校任教。1943年,张建侯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和中英庚款留英,194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48年,张建侯被聘为麻省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1950年夏获该校科学博士学位,并因学习成绩优秀被推荐为荣誉学会西格玛.克赛和卡帕·卡帕·西格玛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建侯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辞去麻省理工学院的聘任,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投身于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被聘为南开大学教授。1952年,调任天津大学教授,先后任化学工程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等职。 张建侯是天津市第六届至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第九,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还历任国家科委化工专业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石油化工专业学会副理事长及《化工学报》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编委,《化学工业与工程》主编等职。多次赴英、美、日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考察和讲学。张建侯从事高等教育事业50余年,兢兢业业,为发展中国的化工事业、培养化工专业技术人才作出了贡献。 ==无机化工== 50年代初,国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增设新专业。1953年,张建侯在天津大学主持创建无机物工学专业,在全国属第一批。1955年,他又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张建侯为这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和制订教学计划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许多高等院校相继派教师来天津大学进修,共同探讨新专业的建设问题。由此培养了大批专业师资,为这两个专业在全国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建侯多年负责全国高等院校上述两专业及工科物理化学教材的编审工作。他在编审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参阅大量中外书刊,做到概念清晰、内容翔实。由他主编的《基本有机合成理论基础》一书,被许多院校定为有关专业的必修教材。1952年开始,他指导研究生学习,1981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先后共培养了研究生42人,其中博士生6名。他对研究生的课题选定、实验设计、理论构思和论文写作等每一环节都认真准备,耐心指导,严格要求。他经常教育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既要勇于进取,又要一丝不苟;对自己、对他人、对成绩都要正确对待,做到恰如其分,绝不能拔高自己,沽名钓誉。张建侯的为人和治学态度,教育和影响了几代学生,他的许多学生在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岗位上都起着骨干作用。 张建侯于1957年起负责化工系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过“胶体化学”、“固定氮工学”、“无机物工艺过程原理”、“基本有机合成工艺学”和“基本有机合成理论基础”等多门课程。他在课前总是认真备课,因而授课时语句精炼、条理清楚、剖析透彻、便于理解,给历届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表彰张建侯在教育战线上几十年辛勤耕耘的突出成绩,1988年,天津大学授予他首批最高荣誉奖——金钥匙奖。 1881年,范德华提出对应状态原理,使得缺乏实验数据的物性预测成为可能。但是,范德华关于对应态方程的准确度太差,一直未获实际应用。1946年,张建侯在美国发表论文,提出了修正的对应状态原理和普遍化的范德华型状态方程。在其修正原理中,张建侯提出理想临界体积Vci=RTc/Pc和理想对比体积φ=V/Vci的新概念,推导出普遍化范德华型状态方程:π=θ/(φ-1/8)-(27/64)/φ2。其中,对比压力π=P/Pc对比温度θ=T/Tc;Pc和Tc分别为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 该方程是一个定量的气体普遍化方程,在直到临界点的密度范围都相当准确,而且经广泛实验数据拟合而得的两通用常数与理论值相符。在同期的另两篇论文中,张建侯根据其修正的原理,提出普遍化的三参状态方程和普遍化的B-B(Beattie-Bridgeman)方程,具有更高的准确度。 张建侯的研究成果,是范德华对应态方程提出后经过广泛验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状态方程之一。它标志着对应状态原理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的重要转折,提高了对应状态原理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的层次。不久,该成果被编入当时的《物理化学》教科书。时过几十年,一些专著和文献还在引用这项成果。 作为气体状态方程工作的继续,在液体状态方程领域,张建侯也作了艰辛努力,取得突出成绩。1988年,张建侯发表论文,把液体过冷态与饱和态关联,提出普遍化压缩液体体积方程:其中,π为对比压力;ω为偏心因子;下标s表示饱和态;aj、bj、c和D为通用常数。该方程形式相对简单,且又相当准确,经广泛验证,准确度优于同类文献中提出的方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科研成就== ===《流体力学与热工学》=== 张建侯长期从事化工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涉及流体热力学、传递性质和化学反应等多方面,且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50年代,张建侯为了开发和节约能源,对复杂的碳和水蒸气系统在流化床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作了研究,特别是对反应产物的阻滞作用和灰分的催化作用进行了定量考察,提出了受注意的J线规则:J=[CO]/([CO]十CO2)=a十bF。式中,F为水蒸气分解率;a和b为两通用常数,据此可估算反应气组成。他还对有重要工业应用前景的糠醛氧化、糠醛加氢、有机醇胺化等反应进行了研究,其成果都发表在重要学术刊物上。 张建侯对有机物质热力学性质估算和预测作了长期系统研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1986年发表了三参数蒸汽压方程:1ogP=A十BTn。式中,A、B和n均为常数。该方程是以克拉贝隆方程为基础,结合有关热力学数据分析经推导得到的半理论方程。在1979年发表的报告中表明,它对435种气体热容与温度的关联,平均偏差仅为0.16%。1988年及以后,在张建侯指导下,还发表了流体过量性质关联、临界性质预估方法等多篇论文。 在传递性质方面,张建侯于1986年发表了二元液相扩散系数与浓度的新关联方程:1n(D/BCv-Cn)=φ1lnD。j2十φ2l。D1。 由于液相扩散系数随浓度而变,实测数据相当缺乏,而张建侯提出的方程,可由无限稀释二元扩散系数推算任意浓度的扩散系数,准确度较高,因而很有实用价值。 1989年,张建侯提出局部流度的概念,推导出液体黏度与自由体积关系的基本方程和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液体黏度方程。此外,他还发表了气体常压黏度的关联等研究成果。 张建侯还对大量有机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和传递性质进行了测定方法研究,测定和发表了大批原始数据,其中包括液相扩散系数、高压液体黏度和流体临界性质等研究成果,填补了许多物质性质数据空白。其中,“有机物质热力学性质和传递性质的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治学严谨== 张建侯从小勤奋好学,以优秀成绩完成自小学到大学的学业,并以全“A”成绩结束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英语基础和化工科学素养。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随着化工科学的发展,张建侯不断用新理论和新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对化工有关领域有着广阔的认识和较深的造诣,而且一直处在本学科的前沿,成为中国有机化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晚年,张建侯还研读了最新引入化工学科的“图论”、“平衡和非平衡统计热力学”和“计算机模拟”等课程,并与他人合作,发表了《化工过程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专著。 张建侯素以治学严谨著称。对论文著述,总是字斟句酌;对公式推证,总是追根朔源,反复演算。他要求研究生在写论文、创新成果时,一定要写明他人的工作基础,绝不能为突出自己而抹煞他人的工作。他在长期担任《化工学报》中文版与英文版副主编及其他所有编审工作中,总是十分认真、细致,甚至对稿件中的参考文献,他都不惜耗去大量时间,亲自去图书馆逐一查阅核对。有的研究生劝他无需这么认真,他严肃地说:在科学上不能有半点马虎;查阅参考文献,对于清楚理解作者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很重要的。凡与张建侯合作过的出版社、编辑部和同事、学生都深深感到,经他审阅的文稿,极少错误和欠妥之处,令人有“安全感”。 张建侯为人正直,尤其在科学问题上,一贯坚持原则,从不附庸时势,随波逐流。50年代末期,面对否定科学真理、否定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极“左”思潮,面对被污为“白旗”而被拔掉的风险,张建侯始终坚持和捍卫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正确原理,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张建侯十分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为科学和教育事业倾注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直到逝世的前一天,还在审阅博士研究生论文,还与他的同事约定讨论系里的工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建侯正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好老师。 ==人物简历== *1914年4月6日 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 *1923年1月—1928年7月 江苏省泰兴城厢第一小学学习。 *1928年8月一1930年7月 江苏泰兴初级中学学习。 *1930年8月—1933年7月 江苏扬州中学师范科学习。 *1935年8月—1937年7月 南开大学化工系学习。 *1937年8月—1939年7月 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学习。 *1939年8月—1945年7月 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助教。 *1945年8月—1950年7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获科学博士学位。 *1950年12月—1952年7月 南开大学教授。 *1952年8月—1991年1月 天津大学教授、化工系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等职。 *1991年 在天津逝世。 ==主要论著== *1 张建侯.基本有机合成理论基础。北京:工业出版社,1961 *2 张建侯,马沛生,徐明.两个液体蒸汽压关联式的提出.化工学报,1986,1:69-79 *3 张建侯,袁继堂.液相扩散系数与浓度的新关联方程和实验考察.化工学报,1989,40(1):1-9 *4 张建侯,许锡恩.化工过程分析与计算机模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张建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