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往 的原始碼
←
往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往</big> ''' |- | [[File:T01f61285decf962de2.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f61285decf962de2.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3886333&sid=4079477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往(拼音:wǎ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形声字,古字形从止王声。往本义是到某地,常见于古汉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去"。引申为从前、过去。现代汉语对"往"使用比较多的除了[[表示]]时间的概念外,就是表示趋向的介词。这是往的动词意义虚化的结果,例如"往前走""别往心里去"等,相当于"朝""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往 拼音; wǎng 注音字母; ㄨㄤˇ 平水韵; 上声二十二养 部首; 彳 总笔画; 3+5 造字法; 形声字 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异体字; *徃、迬、ৗ�、�、�、� 五笔; TYGG 统一码; 基本区-5F80 四角码; 2021 仓颉码; HOYG 字级; 一级(编号1160) =='''文字溯源'''== "往"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甲骨文的"往"一般被认为是[[形声]]字,字的上部为形符"止",即趾,表示脚的行走动作,下部为声符"王",整字表示去往。其实,王字最初即有"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的意思。《尚书·大禹谟》:"四夷来王。"若从诸侯或外族的角度来看,这个"王"就有"往",即归向或朝见的意思。 金文的形体基于甲骨文,增加了"彳"旁,表示行走义类,右边部件上为"止",下为"王",与甲骨文形体结构相似。战国楚系文字或作图7,下部增添一"止"而成"辵(chuò)"。辵为行走,与彳同意。《说文解字》古文据此演变而来。小篆形体结构基于金文,笔画变得圆润流畅,上部的"止"变得与"㞢(之)"相同。隶书的"往"字,"㞢"这个部件变成了一点。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彳部】于两切(wǎng) 之也。从彳㞷声。 蓹,古文从辵。 =='''说文解字注'''== 之也。从彳,ቚ声。 段注:于两切。十部。 蓹,古文,从辵。 段注:按左辵右ᴍ。ᴍ,古文㞷也。汗简云:蓹,《尚书》往字。《甘泉赋》曰:蓹蓹离宫。般以相烛。 =='''广韵'''== 于两切,上养匣 ‖往声阳部(wǎng) 往,之也。去也。行也。至也。于两切。二。 【校释】本纽为合口字而切语下字为开口。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彳部】往 ·[[康熙]]笔画:8·部外笔画:5 古文:┎、蓹 《唐韵》于两切。《集韵》雨两切。《正韵》羽枉切,王上声。《说文》:之也。《玉篇》:行也,去也。《易·履卦》:素履往无咎。《书·舜典》:帝曰:兪,汝往哉。《礼·曲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又《玉篇》:古往也。《广韵》:往,昔也。《易·系辞》:夫易彰往而察来。《前汉·武帝纪》:稽诸往古,制宜於今。 又约举前事曰往往。《史记·五帝纪》: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敎固殊焉。 又凡以物致人曰往。曹植《与杨修书》: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刊定也。王羲之帖: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又《集韵》於放切,王去声。归向也。《史记·孔子世家赞》: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又叶尹竦切,音勇。东方朔《七谏》:叩宫而宫应兮,弹角而角动。虎啸而谷风生兮,龙至而锦云往。<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5%BE%80 往],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