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扶桑號戰艦 的原始碼
←
扶桑號戰艦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扶桑號戰艦''' </p> |- |<center><img src="https://truth.bahamut.com.tw/s01/201309/74ef17cd03cad34661accb2ea54ee2cb.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forum.gamer.com.tw/Co.php?bsn=24698&sn=1114 圖片來自gamer] </small> |} '''扶桑'''(ふそう)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艦]]。[[扶桑型戰艦]]1號艦。為日本第一艘獨自設計的超弩級戰艦(即西方的[[超無畏艦]])。艦名的來源是中原王朝對日本的舊稱之一,也是使用該名稱的第二艘艦隻。<ref>[https://forum.gamer.com.tw/Co.php?bsn=24698&sn=1114 戰艦「扶桑」之所以被稱為"失敗品"的原因。(圖文些許&於9/6補充說明)],gamer</ref> == 概要 == 在[[日俄戰爭]]後的1906年(明治39年),在英國的[[無畏艦]](即日本所稱的弩級戰艦)「[[無畏號戰艦|無畏]]」號服役後,各國列強就開始了建造無畏艦的競賽。在[[無畏艦]]進化成[[超無畏艦]](超弩級戰艦)後,日本海軍亦隨即在英國訂造了[[金剛型戰艦|金剛型巡洋戰艦]]「[[金剛號戰艦|金剛]]」,後在其姊妹艦進行國產化期間,成功導入了最新的技術。[[扶桑型戰艦]]為日本海軍最初的超弩級戰艦,並暫以「'''第三號戰艦'''」為名,於1911年(明治44年)在[[吳海軍工廠]]開始建造,於1914年(大正3年)3月28日在[[伏見宮博恭王]]的見證下下水,後於1915年(大正4年)11月8日竣工並正式命名為「'''軍艦 扶桑'''」。在使用船渠建造3萬噸級的巨艦,為世界上的首次。由於在船渠內進行[[進水式]](下水典禮)並沒有船台進水那樣的氣派,為此「扶桑」下水時就使用壓縮空氣吹起大量的五彩紙屑來充撐場面。 根據日本海軍的「個艦優越主義」,扶桑型搭載了6座聯裝砲塔,總數共12門的主砲。在當時為世界上武裝最為強大的艦隻。不過,如果只計算主砲塔數量,擁有7座30厘米聯裝砲塔的英國戰艦「[[阿金科特號戰列艦|阿金科特]]」號就壓過扶桑型。達40000匹馬力的引擎所提供到的速度,在當時的戰艦中亦算為高速達到22.5節,剛完工的扶桑型不但優勝於同時期建造,美國的[[內華達級戰艦]]、英國的[[鐵公爵級戰列艦|鐵公爵級戰艦]]及德國的[[國王級戰列艦|國王級戰艦]],亦為世界上最大、武装最重並且速度最快的戰艦。 但是,扶桑型與英國的[[獅級戰列巡洋艦|獅級戰鬥巡洋艦]]、戰艦「[[阿金科特號戰列艦|阿金科特]]」號及德國的國王級戰艦同樣,使用了砲塔夾著[[鍋爐]]房的配置。而扶桑型的情況,就是鍋爐被第3與第4砲塔夾著,結果導致在往後進行近代化改裝時增設鍋爐相當困難。另外扶桑型還存在多個問題,例如佔艦身全長約5成的地方為被彈危險區域(即被擊中後有機會引起爆炸的地方,如彈藥庫等)、近6成用以配置砲塔(金剛型為33%)等多個防御上的弱點,以及由於第3、第4砲塔的主砲塔配置並不適當,在齊射時其爆風會波及整個艦體等。雖然準同型艦[[伊勢型戰艦]]針對上述各點作出改善,但以當時日本的技術力來說仍然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艦隻的防御能力較同時期各列強的戰艦低劣。 == 歷史 == * 1912年3月11日 [[吳海軍工廠]]動工 * 1914年3月28日 下水典禮 * 1915年11月8日 竣工 * 1923年9月6日~22日 投入[[關東大地震]]救援行動 * 1928年4月9日~14日 與戰艦[[長門號戰艦|長門]]、[[陸奧號戰艦|陸奧]]、輕巡洋艦[[天龍號輕巡洋艦|天龍]]、驅逐艦16艘至[[香港]]進行訪問 * 1930年4月19日~1933年5月12日 在吳海軍工廠進行第一次近代化改裝(新增設重油專燒鍋爐、強化船腹) * 1934年 因移動力及戰力低下而一時不能回歸戰列(與榛名交替後改裝及復歸) * 1934年9月16日~1935年2月19日 於吳海軍工廠進行第二次近代化改裝(第三主砲塔繫留位置變更、裝設彈射器) * 1939年秋~1941年春 太平洋戰爭出師準備改裝(艦尾延長、重設彈射器位置、更換10公尺測距儀、增設應急注排水裝置、裝設舷外電路) * 1942年 : 4月18日~22日 追擊東京空襲的美國航母部隊 : 5月29日~6月17日 在中途島海戰擔任支援艦隊的其中一員,結束後返回橫須賀港 : 11月15日~1943年1月15日 在瀨戶內海用作練習戰艦 * 1944年 : 1月 進入楚克泊地 : 2月25日 第一艦隊解散,編入連合艦隊附屬。 : 5月中旬 與長門共同編入機動部隊・臨時編入乙部隊進入塔威塔威泊地。 : 5月27日 根據美軍於比亞克登陸期間,作為間接援護隊旗艦出擊、6月15日達沃入港。 : 7月15日 回到吳工廠進行增設機槍、電探的工程,並於8月14日出渠。9月10日編入第二艦隊第二戰隊(西村艦隊二號艦)。 : 10月4日 與栗田艦隊於楚克泊地會合。8日進入汶萊。 : 10月22日 投入捷一號作戰。 : 10月25日 於[[雷伊泰灣海戰|蘇里高海峽海戰]],被美國艦隊的4枚魚雷擊中彈藥庫引起殉爆沈没。全艦陣亡。 * 1945年8月31日 除籍 == 第一次近代化改裝 == 因為戰爭經驗,扶桑級在服役初期一直在改裝修正,直到1923年第一次大改裝,為該級艦首次有計畫性的全盤改良;第一次改良主要為因應遠距離砲戰適性實施,主炮最高仰角提升到30度、增厚主炮頂蓋裝甲、艦橋加裝基線長8公尺光學測距儀、艦橋擴建,增設射擊指揮所、主炮觀測所、高射指揮所等部門、羅經艦橋改為密閉化等。增建後的艦橋為了避免煙囪廢氣影響而造得非常高聳,但也被嘲笑是違章建築。但只要風向不對第一煙囪的廢氣仍然會灌入艦橋內,讓操作人員相當詬病;雖然艦政本部裝設了煙囪罩避免廢氣灌入,但效果形同虛設。 == 第二次近代化改裝 == 第二次改裝把整個前動力艙(1號、2號鍋爐艙)撤除,空出的艙間下部2/3容積作為重油燃料槽、上部1/3作為士官寢室用;改裝後的動力機組,鍋爐更換為艦政本部式重油水管鍋爐、集中置於後鍋爐艙,每部鍋爐採獨立艙間配置提升生存力,攜帶燃料也變成5,100長噸重油,輪機組更換4部艦政本部式全減速齒輪型蒸氣渦輪機,出力輸出達75,000匹軸馬力。發電機組運用的是蒸氣渦輪發電機,發電機設置在Q砲塔後、主機械室前的水線下艙間區域。改良後的輪機組,仍受限較差的艦體設計增加的阻力問題未能完全解決,扶桑號的海試表現即便達成輸出76,889匹軸馬力的表現,極速仍然只有24.7節,未能達成25節的計畫極速。 武裝方面,扶桑號主炮接受了增加仰角更新工程,最高仰角由30度增加到43度、副炮由15度增加到30度,此外主炮的後座裝置更換為液氣壓設計,提高主炮射速;但是,A、B砲塔開火時會火炮爆焰會干擾觀測設備的問題仍舊沒有解決。原本裝設的4挺76公厘高射炮也全拆除,預留炮位全更換為當時最新穎的雙連裝八九式127公厘高射炮,該炮為了抵禦主炮暴風增設炮盾保護操作人員。 在1930年代時,戰艦炮擊射程開始達到地平線視距極限,因此扶桑級也加裝了水上飛機彈射器提供更精準的遠程彈著觀測;扶桑號實驗性的將彈射器裝在3號砲塔上,但是發現操作空間與動線會被干擾,因此修改了第3主砲方位,讓原本朝艦艉方向的主炮反轉180度朝艦艏,這樣飛機組員就可以自煙囪旁的支架結構登上主砲塔頂登機,不過這個改裝到後來發現不實用。之後雖然水上飛機發射器與折疊式起重機改設置在艦艉,但沒有再把砲塔方向回復,這樣子的變動也造成扶桑號的艦橋基部空間不足難以設置作戰司令室,成為在唯一一艘沒擔任過聯合艦隊旗艦的扶桑級。 本次改裝也強化裝甲防禦力,但日軍評估改裝後的扶桑級裝甲,頂多承擔金剛級14英吋主炮搭配舊型的三年式披帽穿甲彈在20-25公里的貫穿力;增加的水下防禦隔艙可抵擋約200-250公斤魚雷彈頭的攻擊,彈藥庫並增裝縱向的50公釐厚裝甲。但是這些防護評估基本上面對美軍戰艦的16英吋艦炮根本有如紙糊,即便是14英吋艦炮,美軍也開發了彈頭重1500磅、以遠程砲擊大仰角貫穿為設計導向的Mark 16重型穿甲彈。該艦彈藥庫等要害區域仍然防禦不了250公斤炸彈級以上的俯衝轟炸破壞力,當然更防不了更新式的大仰角重磅穿甲彈。 == 實戰 == 1944年的雷伊泰灣海戰是扶桑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實戰。扶桑號的諸多缺陷在[[蘇里高海峽海戰]]時表露無遺,該戰中扶桑號戰艦在被1枚魚雷命中後引起彈藥庫殉爆沉沒,全艦無任何一人生還。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扶桑號戰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