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新亚书院 的原始碼
←
新亚书院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9494;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新亞書院''' </p> |- |<center><img src="https://hkchronicles.org.hk/sites/default/files/inline-images/New_Asia_College_Overview_20160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hkchronicles.org.hk/%E9%A6%99%E6%B8%AF%E5%BF%97/%E7%A4%BE%E6%9C%83/%E6%89%BF%E5%82%B3%E4%B8%AD%E5%9C%8B%E6%96%87%E5%8C%96%E6%96%B0%E4%BA%9E%E6%9B%B8%E9%99%A2 圖片來自hkchronicles] </small> |} '''新亞書院'''({{lang-en|New Asia College}},縮寫:'''NA'''),是一所[[香港]][[高等教育機構]],創立於1949年,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現時為[[香港中文大學]]成員書院,也是三間始創書院之一及當中歷史最悠久的書院。而在大學九所成員書院中,只有新亞書院附有[[藝術]]及[[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課程。<ref>[https://hkchronicles.org.hk/%E9%A6%99%E6%B8%AF%E5%BF%97/%E7%A4%BE%E6%9C%83/%E6%89%BF%E5%82%B3%E4%B8%AD%E5%9C%8B%E6%96%87%E5%8C%96%E6%96%B0%E4%BA%9E%E6%9B%B8%E9%99%A2 承傳中國文化:新亞書院],hkchronicles</ref> ==校史== 1945年8月[[二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跟着1946年6、7月间[[第二次国共内战|国共全面爆发内战]],时局动荡,不少学人便南来广州,再至香港。1949年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張其昀]]南渡[[香港]]決定創立學院,隨後由跟隨廣州私立華僑大學遷移到港的[[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學者辦理,當時名為亞洲文商學院(即亞洲文商專科夜校),並租用九龍偉晴街華南中學校三課室在夜間上課,後於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其教育宗旨在於「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與此同時,[[聯合書院]]亦同時借用此校舍部分區域,以開辦夜間兼讀制課程(原稱聯合書院第二校,後併入同樣由聯合高層開設的聯大書院)。 1950年,新亞書院得商人[[王岳峰]]先生資助遷入[[九龍]][[深水埗]][[桂林街]]校舍。書院初創時期經費不足,院長決定親赴臺灣尋求協助。1950年冬,錢穆赴臺會見[[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請求資助。蔣總統於1950年命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雷震 (中华民国政治人物)|雷震]]赴港調研,中改會於同年12月11日舉行會議,決議「支持錢穆在港創辦之新亞學院,請由教育部予以協助」。結果,蔣總統允諾從[[總統府]]辦公費項下每月撥款港幣三千元支持新亞書院辦學,至1954年新亞書院獲[[美國]][[雅禮協會]]撥款資助後停止。1953年秋,創辦[[新亞研究所]]。校舍於1956年遷入[[九龍]][[土瓜灣]][[農圃道]]。 新亞書院獲多名當代大儒雲集教學,每人都足以成為一代宗師,除[[錢穆]]和[[唐君毅]]外,歷代教授還包括[[中華民國國軍]]少將、[[臺灣東海大學]]教授[[徐復觀]];[[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臺灣學術泰斗[[牟宗三]](傳承弟子,臺灣東海大學首屆榮譽教授[[蔡仁厚]]也為新儒家重要人物);歷史學家[[牟潤孫]];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教育部次長[[吳俊升]];民國著名詩人和書法家[[曾克耑]];歷史學家、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林部長[[左舜生]];甲骨文專家、中華民國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前所長[[董作賓]];國學家[[饒宗頤]];中華民國廣東省政府委員、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推薦人[[羅香林]];佛學大家[[羅時憲]]、[[霍韜晦]];哲學家[[勞思光]]、[[李天命]]等。其中唐君毅、牟宗三和勞思光被喻為「香港人文三老」,俱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新亞書院為當代新儒家的重鎮。新儒學八大家中多數是新亞書院教授或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如哲學系的劉述先教授)。書院以中文教學,並教授官立學校所缺乏的中國文化課程,並因而獲視為中國儒學的復興基地,以及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錢、唐、張諸位先生以復興中國文化為己任,一生反共,奉中華民國為正朔。1949年,把新亞書院的校慶定於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之日,並在新亞書院高掛[[中華民國國旗]],即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早在新亞獲[[港英政府|香港政府]]承認資格的初期,時任教育司高詩雅已不斷向新亞施壓,要求取消每年雙十升旗。及至中大成立後,壓力俱增,錢穆被迫妥協。1960年,香港政府教育司署正式禁止新亞書院於中華民國國慶兼校慶期間高掛中華民國國旗,是為著名的「國旗事件」或稱「新亞旗杆事件」。錢穆為了此事,特地提早一個月回校斡旋。翌年,新亞書院將校慶由10月10日改成9月28日孔子誕辰日。錢穆於此事後逐漸淡出,離港赴臺,但安排了臺灣背景的吳俊升博士赴港任接班人,因吳博士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次長和親中華民國背景,香港教育司對此極為反對。新亞在面對日益加強的壓力,升旗禮終於1969年10月10日由張丕介先生主持最後一次後停止。 1957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組成中文專上學生協會,為[[香港]]成立第二所大學作準備。 1961年,政府提議將當時仍未定名的第二所大學,設於沙田[[顯徑邨]]現址一帶。當中新亞書院建築物擬設於現今顯徑邨二、三期,以及[[獅子山鐵路隧道]]入口。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正式成立。當時各成員書院之教學及行政均為獨立,大學中央僅負責統籌與全校有關的行政事宜;其後,顯徑邨建校方案旋即被馬料水方案取代。1973年,新亞書院遷入[[沙田區]]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新亞教育文化會則在農圃道舊校舍開辦[[新亞中學]]。 1974年中,由於旗下[[新亞研究所]]學歷不獲大學承認,加上大學本部決定中斷對研究所資助,研究所自同年8月15日起改隸新亞教育文化會,而原先來自[[哈佛燕京學社]]的資助亦終止;而原來屬於新亞研究所的東南亞研究室,則改隸大學本部轄下的中國文化研究所。 1976年,香港政府建議中大改制,將學科教學的工作統一歸由大學中央辦理,書院僅負責學生福利及通識教育等工作。新亞書院校董會九位董事,包括[[唐君毅]]、[[李祖法]]、[[錢穆]]、[[沈亦珍]]、[[吳俊升 (教育家)|吳俊升]]、[[徐季良]]、[[劉漢棟]]、[[任國榮]]、[[郭正達]],以此違反中文大學之「[[書院聯邦制|聯邦制]]」本意為由,集體辭職抗議。而以[[金耀基]]為首的支持陣營(主要由台灣來港學者組成),則在成功改制後執掌新亞。 在2016/17年度,新亞書院約有學生近3200人。 == 校訓 == 新亞書院校訓為「誠明」,語出《[[中庸]]》。《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又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意思是天地萬物以誠實運作;誠,是[[大自然]]的[[真理]]。達至誠,是人人應做的。一舉一動合乎誠,就無不明白了。明白了,不僅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萬物。達到誠明,需要通過[[學習]]和堅持。博學、求教、思考、辨別、實行,是學習的方法;能夠堅持學習,明白自身和萬物的本性,我們能獲得真正的[[智慧]],與[[天人合一]]。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sU7rVyFlY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中大書院制】新亞書院|天人合一|小百萬|無敵大海景|圓廣|新亞水塔|中大校友日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Lang-e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新亚书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