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新城市主义 的原始碼
←
新城市主义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227/5bd089293536432196cf4536f2898992.jpeg width="3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376345337_697677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新城市主义'''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ref>[https://www.sohu.com/a/130584341_507440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搜狐,2017-03-27</ref>,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ref>[https://www.sohu.com/a/73739477_211277 中国汉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f>,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名词解释==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 “新城市主义”(亦译“新都市主义”)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针对城市郊区无序蔓延带来的诸如原有[[城市]]空心化,原来完整的城市[[结构]]、城市文脉、人际关系、邻里和住区结构被打破,人们的居住离开了熟悉的环境,都市概念和都市感淡化以及过分依赖汽 车,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破坏环境等城市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指导思 想。在1996年第四届新城市主义大会(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简称“CNU”)上形成了《新城市主义宪章》(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及邻里单元。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简称“TND”)和公共交通主导型发展理论(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传统邻里发展模式”由Andres Duany和Elizaberth Plater-Zyberk夫妇提出,而“公交主导发展模式”则由Peter Calthorpe 提出。 Peter Calthorpe是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在美国“新城市主义”是指三件事:第一是可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第二是多样化(Diverse),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等;第三是人的尺度(Human Scale)。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Javier Monclus和ManuelGuardia提出,新城市主义的城市规划原则具有六大主要特征,即:一个中心;5分钟路程的邻坊;细密的格状街道系统;狭窄多用途的街道;混合使用;特殊场所用于特殊建筑。公共交通系统及在街坊水平上更多地融入不同类型的土地使用。 王慧认为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陈勇认为新城市主义运动正是对城市都市化和郊区化的回应,是美国城市化的再发展,它试图克服城市无序蔓延开发的种种弊端,重新恢复城市的活力和联系。新城市主义则试图回到传统的社区模式,即紧凑、联系密切的社区模式。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笔者认为新城市主义对于回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城市向郊区无序蔓延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针对城市蔓延问题始终贯穿以下理念:城市发展或建设必须将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应建设充满人情味的、多样性的宜人社区,充分采用人性化的设计手法,以表示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建立有边界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的生态极限,实现城市的生长(演替)性、多样性、共生性、地域性等;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强调应将城市和它的邻区及其自然环境视为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相协调的整体。 2、新城市主义的价值取向 (1)以人为本。新城市主义追求以人为本,通过从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与现代生活特征相结合,构建具地方特色、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居民具有强烈归属感和凝聚力的社区。以此为出发点,在实践过程中,新城市主义始终追求人的尺度。 (2)重视公共领域。新城市主义始终将城市发展必须将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作为贯穿其中的设计理念。 (3)追求多样性。1961年,简•雅格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了“多样性”和“混合功能”的概念。她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追求多样性是新城市主义与现代主义(城市主义)在价值取向上交战的焦点。新城市主义从形式到内涵完全颠覆了延续上百年的功能分区思想。 (4)可持续发展。从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原则就可见一斑: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人性化的生态社区;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新城市主义在城市规划研究与城市设计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如紧凑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适宜步行原则、珍视环境原则等。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新城市主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