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新竹都城隍廟 的原始碼
←
新竹都城隍廟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新竹都城隍廟'''<br><img src="https://b.blog.xuite.net/b/2/d/e/12584724/blog_32120/txt/62778320/25.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maomi/Food01/62778320-%5B%E6%96%B0%E7%AB%B9%E6%97%85%E9%81%8A%5D+%E6%96%B0%E7%AB%B9%E9%83%BD%E5%9F%8E%E9%9A%8D%E5%BB%9F%EF%BC%9A%E5%8F%B0%E7%81%A3%E5%9C%B0%E4%BD%8D%E6%9C%80%E9%AB%98%E7%9A%84%E5%9F%8E%E9%9A%8D%E5%BB%9F+ 圖片來自Xuite]</small> |} '''新竹都城隍廟''',稱'''新竹[[城隍廟]]''',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列屬市定古蹟。創建於[[清]][[乾隆]]13年 (公元1748年),淡新分治,設[[台北]]府,府治在[[新竹]],故城隍爺晉升為府城隍-威靈公,香火鼎盛,有「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指雲林北港朝天宮媽祖)」稱譽。該建築體也因為自清朝以來的不斷地重修維護,同時亦保存了竹塹地區發展史的脈絡,而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指定為古蹟。 掌管陰間與陽間賞罰善惡的神明為城隍,廟裡佈置猶如古代的衙門;新竹都城隍廟廟埕的巿集小吃攤,為新竹特色之一。新竹都城隍廟歷經多次翻修,與[[新竹竹蓮寺|觀音亭]]、[[新竹長和宮|外天后宮]]稱'''新竹三大廟'''。 ==沿革== 新竹都城隍廟的建廟過程與竹塹城的建立密不可分,始於清[[雍正]]11年(公元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於竹塹環植刺竹,建四座木製城樓。 乾隆12年 (公元1747年),淡水同知曾曰瑛(1708-1754)將淡水廳治由[[彰化]]沙轆(即今[[臺中]][[沙鹿]])移至竹塹,並議興建城隍廟。 清康熙60年(公元1721年),王世傑巡視水圳時被當地原住民出草襲殺,死後葬[[金門]]太武山麓;至今新竹都城隍廟彌勒殿內仍供奉有「皇清檀越主北莊業戶王世傑長生祿」位神主。該家族獻地後,即在淡水廳治預定建地旁開始動工興建城隍廟。 落成於清乾隆13年(公元1748年),落成時即列入官廟,城隍神屬於廳級(即縣級)城隍,稱「顯佑柏」。淡水廳署則遲至清乾隆21年(公元1756年)才完成,是臺灣史上先建城隍廟、再建政府治所唯一的例子。 初建時的城隍廟,原是一座以正殿為主的兩進建築,後經多次整修擴建。據《淡水廳志‧典禮志》記載,乾隆57年(公元1792年),同知袁秉義(生卒年不詳)主持第一次的修建;嘉慶4年(公元1799年),同知紅旗人清華捐建後殿,供奉觀音佛祖;嘉慶8年(公元1803年),同知胡應魁在廟的西畔添建觀音殿(即今法蓮寺),後殿改祀城隍夫人,使城隍廟的規模臻於完備。 清道光6年 (公元1826年),進士鄭用錫(1788-1858)等竹塹仕紳呈請以磚石重建竹塹城,同知李慎彝(1777-1855)決定將城隍廟一併整修,由鄭用錫、鄭用鑑兄弟主持,並於清道光8年(公元1828年)完工;清道光31年 (公元1851年),同知黃開基(生卒年不詳)再次整修城隍廟,仕紳鄭如松(1817-1860)、林占梅(1821-1868)等人大力贊助。在城隍廟整建的同時,所祭祀的城隍爺地位也有所提升。光緒5年(公元1879年),臺北府知府陳星聚(1817-1885)正式開府臺北,當時因預計設於艋舺(即今萬華)的臺北府治尚未建成,暫以新竹原淡水廳署作為臺北府治;而原稱「顯祐伯」的新竹縣城隍,也配合改制升格為府城隍並稱「綏靖侯」。 至清光緒15年(公元1889年),據《淡新檔案》記載,新竹城隍爺其時已晉封為「新竹縣都城隍威靈公」,為全臺唯一的都城隍廟,也是位階層級最高的城隍。清光緒17年(公元1891年),地方紳董捐貲再度重修。 進入日治時期,新竹北門官紳鄭肇基(1885-1937)捐出巨資倡議整修城隍廟,自大正13年(公元1924年)開始動工,大正15年(公元1926年)完成;規模更為擴大的廟宇建築,廟埕也加蓋圍牆,後殿設城隍夫人、大少爺及二少爺、和註生娘娘神座,觀音佛祖殿後進加蓋公會堂(即聚會所,光復後公元1960年改為彌勒佛殿)。至此,今日可見的新竹城隍廟全貌遂告完工。建築體自清朝以來的不斷地重修維護,同時亦保存了竹塹地區發展史的脈絡,而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指定為古蹟。 ==掌管陰陽== 城隍為兼管陰陽的神。在陽間司懲兇罰惡導正社會風氣之職。在陰間則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審判、移送之職。有點類似人間之警察、檢查官及法官的綜合體。遇有善事則通報天庭;遇有惡事則通報地府。閻王之生死簿即據此登載人的一生善惡。 新竹城隍設立神位,城隍之下除左右文武判官外,下設六司:即延壽司、樂善司、糾察司、速報司、罰惡司、增祿司。而陰陽司之陰陽司公即類似今日之秘書長的職務。除這些各司其職的單位外,還有六位將軍統領城隍爺的兵馬:即謝將軍(大爺)、范將軍(二爺)、牛將軍、馬將軍、金將軍(枷爺)、銀將軍(鎖爺)。六將之下又有董、李排爺帶領喜、怒、哀、樂四位捕快。 ==建築特色== 新竹都城隍廟的建築型制是於大正13年(公元1924年)所奠定下來的,是連續式山牆三殿式廟宇,三開間、三進、兩廊、左帶觀音殿,為泉州惠安溪底派大木匠師王益順(1861-1931)繼艋舺龍山寺之後的傑作。三川殿面寬三間,進深亦三間;前後留步口廊,前點金柱與門扇結合成為封柱,屋頂為牌樓式重檐;中有兩個天井,天井兩側銜接過廊,格局方正。 新竹都城隍廟的主體建築歷史雖然未達百年,但代表著20年代臺灣寺廟藝術的1個高峰;相較於名匠[[王益順]]在臺灣所設計建造的[[臺北龍山寺]]與[[孔廟]]、[[鹿港天后宮]]、及[[臺南南鯤身代天府]]<ref>[https://house.ettoday.net/news/1593697 鹿港天后宮正式升格為國定古蹟],ETtoday新聞雲,2019-12-03</ref>,新竹都城隍廟仍有其特殊性:在佈局方面,城隍廟、法蓮寺、與護室三者並列,形成較寬闊的正立面與連續的廟埕,並有照璧與轅門,為全臺罕見。大木結構運用了藻井、平闇天花與移柱,表現了高明精煉的技巧,而且木料也特別壯碩堅固。石雕部分則大量運用泉州石與玉昌湖青斗石,2種色澤石材交替組合,雕工精湛,包括水磨沉花、剔地起突、和內枝外葉等技法,藝術水準極高。 廟宇各部份的木雕和石雕都非常講究,巧妙融合運用圓雕、透雕、浮雕、線雕等多種技法。三川殿大木結構最主要的特色為八角藻井與平闇天花,且有許多計心造斗栱;正殿前步口用捲棚,後步口施以草架,其下安置神龕,大殿架內有六架,三通四瓜一斗抱,瓜筒造形為典型泉州惠安溪底派風格。前殿後步口的龍柱,則是[[泉州惠安石雕]]名匠辛阿救(1886-1928)的作品。前殿中門前的1對石獅,取自泉州惠安黃塘的玉昌湖青斗石材,石質細緻、色澤也最綠,時間長久還會逐漸轉化出油亮光滑的包漿皮殼;在臺灣廟宇的眾多石獅中,都城隍廟的石獅造形最為玲瓏小巧,也是神態最可親者。 ==資訊== 地址 : 300 新竹市中山路75號 電話 : 03-5223666 或 03-5224888 傳真 : 03-5244432 == 影片 ==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uSjZdqsMWY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35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彩繪城隍一甲子 }} </div>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KchsAEftg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35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新竹都城隍神房居然有兩尊鎮殿?隱藏版城隍大公開!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Category:927 宗教建築;陵墓]]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新竹都城隍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