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明中都 的原始碼
←
明中都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明中都.jpeg|320px|缩略图|右|<big>明中都</big>[http://www.hxhslm.com/uploads/allimg/140611/3-140611094925Y7.jpg 原图链接][http://www.hxhslm.com/a/zoujinanhui/zhumingjingdian/2014/0611/6962.html 来自 温商联盟 的图片]]] '''明中都'''是中国[[明朝]]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年),明廷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营建的明代第一座都城,是后来洪武八年至十年(1375-1377年)改建[[南京]]宫阙和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建造北京宫阙的模式标本。明中都在城市规划、都城建筑和[[石雕]][[艺术]]方面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ref>[http://ex.cssn.cn/kgx/xccz/201909/t20190925_4977024.shtml 明中都遗址:未来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9-25 </ref>。公布文号:[1982] 号,公布批次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概述== 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对南京、关中、[[洛阳]]、[[开封]]和北平建都利弊分析,[[明太祖]]认为南京离中原太远,难于控制;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于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诏选择在[[濠州]](临濠府)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中立府,“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中都的营建工程由[[李善长]]主持,洪武三年(1370年)动土启造,开始营建皇城。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墙和基础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夯土筑成,但未包砖。由于中都营建工程浩大,工匠发起斗争。明太祖被迫在当年四月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都计划。停止营建宫殿。此后从洪武八年十月改建皇陵及附属[[建筑]],洪武二十六年修筑外城城门,至三十年(1397年)中都营建工作完工。 明太祖罢建中都后,中都未用作京师,逐渐荒废。明末[[农民]]战争、清代改建和1950-1975年的大规模拆城取砖、毁城耕田,均使中都城破坏严重,目前仅存部分皇城城墙、城门、[[鼓楼]]台基和皇陵石雕[[遗址]]<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9e7510101fs1z.html 明中都皇陵石刻],新浪博客,2012-12-25</ref>。 ==名称== 明中都所在地古为涂山氏之国,[[战国]]时为[[楚国]]淮南郡,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先后属淮南国和九江郡。[[东汉]]为钟离侯国。晋为淮南郡,[[南北朝]]时属刘宋南[[兖州]]、北[[徐州]]、[[北齐]]西楚州。隋唐时期先后交替改为濠州和钟离郡。五代时属[[南唐]]定远军,[[北宋]]为濠州,元朝置濠州安抚司,后升为濠州路、临濠府。 中都城址设于[[临濠县]]境内,元朝为钟离县,为濠州州治。明太祖吴元年升为临濠府,置临濠行大都督府。洪武二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定为中都,临濠行大都督府改为中立行大都督府。洪武三年十一月,改中立府为临淮府。洪武七年八月以城在凤凰山之阳,故改名为(中都)[[凤阳府]],并析临淮县之太平、清洛、广德、永丰四乡,置凤阳县。洪武七年九月改中立行大都督府为凤阳行大都督府。 ==布局== 明中都自内向外由[[皇城]](相当于南北京[[宫城]])、禁垣(相当于南北京皇城)、中都城三部分组成。城南为圜丘([[天坛]])和[[皇陵]],城北为方丘([[地坛]])。 ==视频== ===<center> 明中都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明中都考古遗址公园</center> <center>{{#iDisplay:t0548xg0a04|560|390|qq}}</center> <center>实拍:明中都,明朝三大都朝之一,在朱元璋的老家</center> <center>{{#iDisplay:e30518llcyl|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24 宮殿;城廓]]
返回「
明中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