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曾祥非 的原始碼
←
曾祥非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曾祥非1.jpg|thumb|right| [http://tmutoday.tmu.edu.tw/doc/10610/10610-020301.jpg原圖鏈結] [http://blog.tmu.edu.tw/tmubt/012878.html] ]] '''曾祥非'''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實驗心理學博士,獲得的獎貢: 2019 臺北醫學大學人社院教學優良教師,2018 Best Illusion of the Year Contest, Top 10 Finalist,2017 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 ,2016 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是全臺灣第一位使用腦波與電刺激合作的學者。2010 Vision Sciences Society Travel Grant。中華民國第55屆「科學及技術研究發展類」十大傑出青年。 ==求學生涯逆轉勝== 他的求學過程坎坷,很難想像他曾經因為課業成績極差,每天都被罰跪著上課,算是被學校放棄的學生。國中時,父親百般無奈地想方設法把他送去美國寄宿學校,想以轉換環境及寄宿學習的磨練,讓他回到常規的學習途徑上;卻因語言與文化相異的隔閡及種族歧視等問題,將他推向學業的谷底。拿不到國中畢業證書,沒有高中願意接納他,後來終於找到一所教會體系的高中願意接納他,他才驚覺真的要好好努力。 高中4年裡,他全力充實自己並瘋狂地磨練英文寫作,畢業前順利取得全美認知心理學排名第3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入學資格。大學成績從沒拿過第1名的他,最後得到師長們的最高賞識與評價,推薦他繼續學術之路,以應屆榜首的斐然佳績,獲取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心理學系的獎學金攻讀博士。研究專長為認知神經科學、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功能性腦造影技術、注意力與隱式學習、短期記憶、多感官整合、說謊與測謊的腦科學、宗教與道德判斷等。 博士班階段,在Bruce Bridgeman教授的指導下,投入視覺記憶神經機制的研究議題,成為同儕中第1位被授予博士學位的畢業生,並拿過全系的「最佳助教獎」,研究方面亦獲得國際組織「 視覺科學學會」(Vision Science Society, VSS)肯定,在全球近300位申請人脫穎而出,躍居其中頂尖的20餘位「傑出研究生獎」得主之一,並獲得經費補助。<ref>[http://blog.tmu.edu.tw/tmubt/012878.html 北醫大醫文所曾祥非副教授當選「中華民國第55屆十大傑出青年」殊榮]</ref> [[File:曾祥非.jpg|缩略图]] ==回國服務 == 在將取得美國工作簽證並有穩定工作時,他萌生將所學所知回饋給臺灣社會和年輕學子的念頭,毅然放棄在美國累積多年的發展和工作,回國重新開始。2011年回到臺履行兵役義務,分發到國立中央大學阮啟弘教授的實驗室執行研發替代役,阮教授帶領其延伸過去所探討的議題,並結合最新的腦刺激與腦電波分析技術,發表了全球第一個成功利用腦刺激技術提升人類視覺記憶的研究成果 回首這段路,目前也從事教學工作的曾祥非表示:「很感謝當年沒有放棄我的老師們。」他說,今天自己在科技領域有一點點的成就,最感謝的是老師與家人們,一路走過來面對他這樣資質不太好的學生,都是正面鼓勵。 他說,雖然事後問老師,老師們都不記得當初說過什麼,但身為學生,一輩子都記得他們的打氣與鼓勵。他表示,老師對學生不經意的一兩句話,有可能成為他一輩子繼續往上爬的鼓勵。 歷經退學風波,後不後悔出國?曾祥非說,他不是很會念書、是晚開竅的人,出國多了第2次、第3次的機會,很感謝家人、很多人願意給他機會。 曾祥非說,一路以來從來沒有申請過美國綠卡,出國一心一意就想,總有一天會回來台灣服務,就連爸爸也跟他說只是去求學,只有在美國實習一年,就回台灣服研發替代役。<ref>[http://consciousbrain.tmu.edu.tw/index.php?action=media_in&nid=74 恭賀本中心曾祥非副教授榮獲第55屆十大傑出青年 (科學研究類)]</ref> ==研究新技術== 曾祥非副教授近年來致力於「利用非侵入式腦刺激技術提升人們的認知功能」,例如:視覺注意力與短期記憶。實驗心理學過去發現人們每次觀看景觀時所能儲存與提取的訊息皆非常有限,因此我們真實的視覺短期記憶容量可能比主觀上的認知少很多(相信玩過「大家來找碴」遊戲的讀者們都能體會)。近年來,腦造影研究發現視覺短期記憶的容量與後頂葉皮質(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的活化程度有顯著的正相關。有鑒於此,曾祥非老師運用跨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tDCS)的正極短暫刺激右後側頂葉區,試圖提升該腦區活化程度。發現短短15分鐘的微電刺激,可使原本視覺短期記憶容量低於一般平均的族群在視覺短期記憶的表現暫時變好。 目前曾副教授的實驗室正積極嘗試運用腦科學造影技術於更「人文」的議題上,例如:說謊、宗教行為與道德判斷背後所參與的腦神經機制。其中,也致力於應用腦波與訊號分析技術於測謊方面的研究,期盼能運用腦科學的工具研發具有科學實證基礎的新測謊技術<ref>[http://blog.tmu.edu.tw/tmubt/012339.html 曾祥非老師學術分享:利用非侵入式腦刺激技術提升認知功能]</ref> ==不放棄就有機會== 研究之餘,他最大的熱情是教學,為讓學生獲得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源,戮力奉獻在研究、教學與引進國際學者來臺,不單是對教師職業的責任感,更是他對求學路上諸多無私奉獻的恩師的感念與回報。曾祥非副教授的人生經驗,能鼓勵迷途中的年輕學子,不要放棄自己,不要讓過去或現在的錯誤決定未來,選擇積極的態度永不嫌遲。<ref>[http://blog.tmu.edu.tw/tmubt/012339.html 曾祥非老師學術分享:利用非侵入式腦刺激技術提升認知功能]</ref> ==參考資料== [[Category:心理學家]] [[Category:科學家]]
返回「
曾祥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