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李炳海 的原始碼
←
李炳海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李炳海(1946-),吉林龙井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术委员。并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炳海 | 图像 =[[File:李炳海.jpg|缩略图]] | 图像说明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911511353&di=601773095fa505ce38f9b5db4ac60d3a&imgtype=0&src=http%3A%2F%2Fa4.att.hudong.com%2F68%2F91%2F20300396105035148971915609947.jpg 图片地址][http://www.baike.com 图片来源] | 出生日期 = 1946年10月4日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教授 }} ==人物经历==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在东北师大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杨公骥。1986-2001年在东北师大中文系任教,历任东北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文系主任。2002年3月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 ==主讲课程== 本科生: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神话、[[《诗经》]]研读、楚辞研读、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等。 研究生:[[《周易》]]释读、[[《礼记》]]导读、[[《论语》]]导读、中国古代作家研究、文学史方法论等。 ==研究方向== 李炳海教授治学领域广泛,自成体系: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主要从事周代文艺思想研究。以儒家思想为重点,探讨周代以及影响整个古代文艺思想的辩证结构。他的研究在古代文艺思想、中西方古典美学异同的揭示方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80年代后期转入道家和道家文学研究。以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为基点,对道家文学进行全面考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题和综合性判断,揭示出道家文学的基本特征和普遍规律,还原了道家的理论体系。90年代主要致力于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研究。从部族和地域文化角度,探讨部族交融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通过不同文化系统的比较,用各部族文化的特点及其所形成的合力解释相关的文学现象,在揭示文学风格成因的多源性、追溯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注重探讨民族融合和古代文学的关系,从文化交融的角度深化了古代文学的综合研究。90年代末转入对传统文化与汉代文学关系研究。以文学中的情与理为视角,探讨汉代盛世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汉代文学与先秦文学和文化的渊源,并以汉代赋体文学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全面审视汉代文学,解决了以往汉代文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2003年开始主要进行先秦两汉文学的生命意识及其显现方式的研究,以及《山海经》名物考证及中国早期神话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主要贡献== 李炳海教授的主要著作有[[《周代文艺思想概观》、《道家与道家文学》、《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黄钟大吕之音――古代辞赋的文本阐释》]]等,参与20余部著作、教材、辞典的编写,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曾参加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任秦汉卷主编。 代表学术论著有[[[《道家与道家文学》、《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等。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在先秦两汉文学、道家文学、民族文学、古代辞赋研究领域在国内居于领先位置。 ==学术著作== 《道家与道家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周代文艺思想概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黄钟大吕之音:古代词赋的文本阐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先秦两汉散文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诗经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重要学术论文 《楚辞·九歌》的东夷文化基因,中国社会科学,1991 崔颢边塞诗考辨,文学遗产,1999 高山瀑布 峡谷激流--论贾谊贾山政论文的气势,中国文学研究,1999 从幽静闲雅到妩媚妖冶--窈窕意象的原始内涵及演变,东北师大学报,2001 生命张力形成的曲线美--"夭、乔"文学内涵探源,求是学刊,2001 楚辞语词与楚地歌舞的关系,文艺研究,2001 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整合刍议,江汉论坛,2002 从偏蹇之难到偃蹇之美── 《离骚》篇名与楚辞审美取向,社会科学战线,2002 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润泽之美──古代水崇拜与"沃"字美学内涵,文艺理论研究,2002 群体生命意识的艺术载体-《诗经》相关词语的生成、运用和解读,中国诗歌研究,2002 古代的水火崇拜与神话中的珠玉意象-兼论先民长生意识和审美崇尚的关联,中国文化研究,2003 蛇:参与神灵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践蛇之神的文化意蕴,文艺研究,2004 充满真情至性的野趣天乐-《诗经》野餐画面及其历史演变,文学遗产,2004 昆仑神话:多部族文化融会的结晶,民族文学研究,2004 中国古代文学的定量、定性和定位研究,人文杂志,2004 原始宗教灵物崇拜的载体-洋洋大观而又井然有序的昆仑,世界宗教研究,2005 从贫困非病到不以病为病-先秦道家文学中的疾病事象,中国文学研究,2005 原始野性的展示、弱化和重现-先秦文学马意象的演变,社会科学战线,2005 《身病而神清的孔门师徒》,《孔子研究》,2006年3月。 《<左传>梦象与恐惧心理》,《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1月。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生命感应--先秦两汉散文的一个透视点》,《齐鲁学刊》,2007年1月。 《先秦两汉文学的梦象 及其文学表现》,《人文杂志》,2007年6月。 《<诗经·国风>同名歌诗用相同曲调演唱考论》,《文艺研究》,2008年1月。 《<诗经·国风>生成期的演唱方式》,《中州学刊》,2008年1月。 《发愤以抒情的坦率表白和精心调遣--屈原<九章>对创作缘起的交待》,《江汉论坛》,2008年6月。 《<离骚>抒情主人公的配饰意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 《先秦两汉散文对自然生命观的理论阐释》,《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2月。 ==科研项目== 1986年至1988年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家思想与文学》,主持人; 1993年至1996年担任教育部"八五"项目《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主持人; 1996年至1999年担任教育部"九五"重点项目《汉唐盛世文学与传统文化》主持人。 ==获奖记录== 1995年《道家与道家文学》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 等奖; 1997年《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5年《〈楚辞·九歌〉的东夷文化基因》获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批准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者;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经吉林省政府批准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8年经吉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管优秀专家; 1999年经长春市政府批准为知名教授; 2001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特聘教授。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炳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