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柯尔伯格 的原始碼
←
柯尔伯格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柯尔伯格 | 外文名 = L.Kohlberg | 图像 = [[File:柯尔伯格.jpg|缩略图 |center|[http://a2.att.hudong.com/86/53/01300000091985121282530984373.jpg 原图链接] [http://tupian.baike.com/a2_86_53_01300000091985121282530984373_jpg.html 来自互动百科]]] | 图像说明 = 柯尔伯格 |center | 出生日期 = 1927年 | 出生地点 = 美国纽约 | 逝世日期 = 1987年 | 国籍 = 美国 | 职业 = 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 | 知名作品 = 《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 <br> 《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柯尔伯格</big>''',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生于美国纽约,曾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在[[耶鲁大学]]、美国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授。 == 人物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p> <p style="text-indent:2em;">'''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揭示了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道德标准的过程中的规律:在内化的初始阶段,行为结果的反馈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在内化中期,社会期望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在规范教育中必须注重对儿童的道德行为作出及时反应,并强化家长、老师对儿童的道德期望。</p> <p style="text-indent:2em;">'''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判断发展的理论。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让·皮亚杰着作的启发,对儿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这一理论 ,概述道德发展的阶段。</p> <p style="text-indent:2em;">'''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 也宣称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 柯尔伯格在此基础上大为扩展,确定道德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对正义的看法,并且这一发展将持续终生,柯尔伯格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经验重于道德环境。 == 理论简评 == [[File:Viewgjjt.jpg|缩略图|left|[http://www.51wendang.com/pic/28a7bd6542a2b43d8bf5c6b1/1-810-jpg_6-1080-0-0-1080.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F%AF%E5%B0%94%E4%BC%AF%E6%A0%BC%E5%9B%BE%E7%89%87&step_word=&hs=2&pn=5&spn=0&di=330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002050153%2C1925276556&os=2307532695%2C2752450352&simid=0%2C0&adpicid=0&lpn=0&ln=109&fr=&fmq=1550661265380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www.51wendang.com%2Fpic%2F28a7bd6542a2b43d8bf5c6b1%2F1-810-jpg_6-1080-0-0-1080.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c8ojg1wg2_z%26e3Bv54AzdH3F15vAzdH3Fdbw0k1mc9dwdk9n1bkucvmk8&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图片]]] (1)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打分时比较主观的,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解释。</p> (2)道德发展的阶段并不像柯尔伯格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时领域一般性的。</p> (3)柯尔伯格发现人们的行为会出现倒退,说明思维与行为实际上联系不是非常紧密(言行不一致)。</p> (4)该理论最初只在少数白人身上得到验证,而且样本仅限于美国17岁以下的男性。虽然其他研究者找到了一些跨文化的证据,但在一些人群(犹太人聚居区)发现存在不同于柯尔伯格所说的价值体系的更高的道德水平。</p> == 主要著作 == <p style="text-indent:2em;">著作有《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序列》、[[《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早期教育:认知发展的探讨》等。 [[Category:心理学家]] [[Category:教授]][[Category:美国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柯尔伯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