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核舟记 的原始碼
←
核舟记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核舟记</big> ''' |- | [[File:11efeab88a7946a8808478af7803ef8a.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08/11efeab88a7946a8808478af7803ef8a.jpe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6%A0%B8%E8%88%9F%E8%AE%B0&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3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作品原文'''==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2曰王叔远3,能以径寸之木4,为5宫室器皿6人物,以至7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8,各具情态。尝9贻余10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11。 舟首尾长约12八分有奇13,高可二黍许14。中轩敞者为舱15,箬篷16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17。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8”,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9”,石青糁之20。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21而多髯22者为东坡,佛印23居24右,鲁直25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26。东坡右手执27卷端28,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29,右手指卷,如有所语30。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31,其两膝相比者32,各隐卷底衣褶中33。佛印绝类弥勒34,袒胸露乳,矫首昂视35,神情与苏、黄不属36。卧右膝37,诎38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39倚之40,珠可历历数也41。 舟尾横卧一楫42,楫左右舟子43各一人。居右者椎髻44仰面,左手倚一衡45木,右手攀46右趾,若啸呼47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48,若听茶声然49。 其船背稍夷50,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51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2。”细若蚊足,钩53画了了54,其色墨55。又用篆章56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57。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58,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59,盖简60桃核修狭61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62!《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63于不寸之质,而须麋64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65,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66,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67。嘻!技亦灵怪矣哉!”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 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可以没有。接着详细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令人既佩服王叔远雕刻之神,又赞赏魏学洢观察之细。 刻者与写者,可谓是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了。从描写看,王叔远不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见地。他表现东坡赤壁之游,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与加工。譬如雕栏上的对联,右边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十月写的《后赤壁赋》,而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是苏东坡写于七月的《[[前赤壁赋]]》中的名句。虽然季节有点不对,但用以揭示东坡泛舟时的月夜之景,却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头的三人,神态逼真,直如图画,但却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东坡泛舟赤壁时,第一次只有一个客人,第二次有两个客人,均无姓名,并没有黄庭坚与佛印参加,现在王叔远把他们硬扯在一起,当然体现了他的思想寄托。大约以佛印来体现东坡的禅味十足的空灵,而让黄庭坚这个挚友来安慰他的寂寞吧。 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结尾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使文章如核舟一样,显得精细而完整,令人爱不释手。 此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名家点评''' 清代诗人陆次云《[[古今文绘]]》:“刻核舟者神于技,记核舟者神于文。摩拟人物于纤微,意态神情毕出,何异道子写生?君曰:‘技亦灵怪矣哉!’余曰:‘文亦灵怪甚矣!’” 当代作家、教育家秦兆基《〈核舟记〉介评》:“人们一直强调,选课文要选名家作品,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说所有名家的作品都可以入选为课文。魏学洢虽算不得名家,但他的《核舟记》却是一篇文质兼美,堪为模式”的优秀课文。”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61178808666778&wfr=spider&for=pc 微雕艺人演绎现实版“核舟记”],人民资讯 7月20日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核舟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