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桃渚城 的原始碼
←
桃渚城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桃渚城'''<br><img src="https://a4.att.hudong.com/63/98/01300000243235122251980373906.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tupian.baike.com/a4_63_98_01300000243235122251980373906_jpg.html 圖片來自互動百科]</small> |} '''桃渚城''',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东南41公里东海之滨的[[桃渚镇]]城里村,东南距海仅10余公里。[[明朝|明]][[正统 (年号)|正统]]八年(1443年)建。桃渚城是明代专门为抗[[倭寇|倭]]而设置的[[千户所]]所城,周长1366米,城高4.5米,现除垛口外,城墙主体及三个城门(包括[[瓮城]])均保持完好。特别是城内街巷至今仍保持着明清风貌,城内民居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尤以郎家里、郎德丰、吴宅、柳宅、宗祠、关帝庙等最具代表性。桃渚城是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所城。2001年桃渚城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f>{{cite web|title=桃渚城|url=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38/tao.html|accessdate=2017-04-30}}</ref> 桃渚千户所,是[[明朝|明]][[洪武]]三十一年(1397年)时设置于桃渚城的[[千户所]]。[[洪武]]三十一年(1397年)置,[[治所]]在今[[浙江省]][[临海市]]东桃渚。隶[[海门卫]]。城周四里余。[[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继光]]全歼[[倭寇]]于此。[[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裁。 ==古城歷史== 明正统八年(1443年)建。桃渚城是明代专门为抗倭而设置的千户,桃渚城,周长1366米,城高4.5米,现除垛口外,城墙主体及三个城门(包括瓮城)均保持完好。特别是城内街巷至今仍保持着明清风貌,城内民居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尤以郎家里、郎德丰、吴宅、柳宅、宗祠、关帝庙等最具代表性。 此前的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动在[[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一倭寇突然登陆福建祥芝的[[蚶江]],开始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骚扰。 由于倭寇的不断侵入,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侵害,明太祖[[朱元璋]]遂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筑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沿海诸城”(《明史》卷九十一)。汤和就此事就教于熟悉海上事务的方国珍从子方鸣谦,方鸣谦认为:“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 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明史》卷一二六)。 ==建筑格局== 桃渚城的平面基本上呈方形,城池前有护城河,西南二面为一片旷野。根据《[[台州府志]]》和《[[临海县志]]》的记载,“城高二丈一尺,周围二里七十步”。今实测,城周长1366米;其中东城墙431米,南城墙350米,西城墙285米,北城墙300米。城的平均高度一般在4.6米左右,平均宽度5米左右,城基宽10米。 城上原建有敌台十四个,敌台的城墙外壁均做成“马面”。现尚存十二个,具体分布为东面城墙三个、南面城墙二个、西面城墙二个、北面城墙一个,以及四角各一个。桃渚城有城门三道,东、南、西各一。东城门偏南而设,距南城墙98米,北城墙331米。 桃渚城,门呈拱券形,高2.3米、宽2.15米、深3.15米。南城门偏东而设,距东城墙127米,西城墙221米。城门也是拱券形,高2.4米、宽2.8米、深3.2米。西城门与东城门相似,亦偏南而设,距南城墙93米,北城墙190米。城门还是拱券形,高2.42米、宽2.75米、深3.6米。 三道城门外都有一道重门,以半圆形的围合空间构成里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即谓之“瓮城”。东瓮城的重门为竖长形,南向,高2.44米、宽1.75米。瓮城空间东西14.2米,南北21.8米。南瓮城重门的结构同东瓮城重门,东向,高2.6米、宽2米。瓮城空间东西23米,南北11.6米。西瓮城的重门结构和朝向均同东瓮城,高2.6米、宽2.27米。瓮城空间东西13.15米,南北21.4米。可惜的是【【西瓮城】】在五十年代大跃进时,为方便交通而被拆开了一道宽3.6米的口子。 ==相关典故== 汤和至浙江后,“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明史》卷一二六)。洪武二十年(1387年),“汤和还,凡筑宁海、临山等五十九城”(《明史》卷三)。桃渚城就是此时所筑成的五十九城中的一城,隶属于[[临海]]的[[海门卫]]。 《明史》卷四十四说:“……桃渚千户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明实录》亦谓:“洪武二十年……九月,筑台州健跳、桃渚土城,各置千户所以防倭”。但当时的桃渚城并不是现今的桃渚城,当时所筑的桃渚城坐落在距今桃渚城东南方向10·56公里的[[上盘镇]][[新城村]]旧城山,距海岸仅1公里许。该城“三面滨海,东临圣塘门,接轻盈山,南襟海涂,北扼桃渚港”(民国《临海县志》),百姓称之为“下旧城”。 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浙江卫所五,飓风骤雨,坏城漂流房舍”(《明史》卷二十九)。从地形上看,这里所说的“浙江卫所五”,桃渚城当是其中之一。因过于近海,既不利于防守,又濒遭台风海潮的袭击。桃渚城随后进行了迁移,内迁至今桃渚镇中城村,即所谓的“中旧城”。桃渚城的这次迁移,具体时间不详,估计是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朝廷“诏天下都司卫所修治城池”(《明史》卷八),此时应当是桃渚城内迁的最好时机。内迁后的桃渚城,虽然离海岸远了许多,但由于每逢涨潮,城之四周仍为海水所围,安全还是得不到保证。正统四年(1439年)五月,大股倭寇进犯桃渚,初为浙江佥事陶成所败。陶成“密布钉板海沙中。倭至,舣舟跃上,钉洞足背。倭畏之,远去”(《明史》卷一六五)。但倭寇毕竟人多势众,桃渚城最终还是被攻陷。致使“官庾民舍,焚劫一空”(明·佚名《嘉靖东南平倭通录》附录《国朝典汇》),造成“城野萧条,过者陨涕”(明·佚名《嘉靖东南平倭通录》附录《[[国朝典汇]]》)的悲惨局面。正统七年(1442年),朝廷遣户部侍郎焦宏、监察御史高峻备倭浙江。 他们认为桃渚城“在临邑海崖之巅,势甚孤危,适足以饵寇,且潮汐冲激,弗克宁居”(明·黄淮《[[介庵集]]》卷九《桃渚千户所迁城记》)。因而主张再次迁城,“乃集藩宪及都司臣僚,佥议内徙十里许,地曰芙蓉,规划既定,召匠抡材,乃筑乃构,聿底于成”(明·黄淮《介庵集》卷九《桃渚千户所迁城记》)。 这次的迁建至第二年结束,也是桃渚城的最后一次内迁,成为了初具此时规模的桃渚城的雏形。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倭寇进犯“宁、台二郡,大肆杀掠”,致“二郡将吏并获罪”(《明史》卷三二二),而桃渚城则经受住了考验。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谭纶出任台州知府。同年七月,戚继光调任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书,司理屯田。次年,以足智干练升都司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并在谭纶的节制下,屡次领兵救援[[台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再次入侵,桃渚“被围七昼夜,城几岌岌,时千户翟铨膺是城守,羽书告急”(明·何宠《[[桃渚新建敌台碑记]]》)。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24 宮殿;城廓]]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桃渚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