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梁惠王上 的原始碼
←
梁惠王上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梁惠王上</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news.gtimg.com%2Fnewsapp_bt%2F0%2F14069976582%2F1000&refer=http%3A%2F%2Finews.gt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1607960&t=38b985419ed40086609791d9828cafb6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A2%81%E6%83%A0%E7%8E%8B%E4%B8%8A&step_word=&hs=0&pn=26&spn=0&di=7146857200093233153&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945543871%2C3869979217&os=2851785407%2C3563124213&simid=3945543871%2C3869979217&adpicid=0&lpn=0&ln=781&fr=&fmq=1669015973617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inews.gtimg.com%2Fnewsapp_bt%2F0%2F14069976582%2F1000%26refer%3Dhttp%3A%2F%2Finews.gtimg.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1607960%26t%3D38b985419ed40086609791d9828cafb6&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gjo_z%26e3Bqq_z%26e3Bv54AzdH3F54gAzdH3Fdad88a89AzdH3Fdad88a89AacVZ9aa_z%26e3Bip4s&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yLDMsNCw2LDUsMS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梁惠王上 作品出处;《孟子·梁惠王》 文学体裁;文言文 作者;孟子 |} 《[[孟子·'''梁惠王上''']]》出自《[[孟子]]》,作者孟子。<ref>[https://www.kekeshici.com/guji/mengzi/quanwen/35470.html 《孟子·梁惠王上》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可可诗词网 , 2018年11月23日</ref> ==简介==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第一章==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 ②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③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cài)地。 ④征:赵歧注云:“征,取也。” ⑤弑:古时以下杀上、以卑杀尊叫弑。 ⑥乘:音shè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辆兵车由四匹马拉,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 ⑦餍(yàn):满足。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第二章==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i),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故称《[[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类。此章所引为《[[大雅·灵台]]》。 ②王:此指周文王姬昌,殷王纣时的诸侯,子武王伐纣,灭殷。 ③《[[汤誓]]》:《[[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汤誓]]》这一篇,记载商汤讨伐暴君夏王桀的誓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章所引是百姓诅咒夏桀的话。 ④时:这。害:同“曷”,何时的意思。 ⑤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道:“贤人对此也感受到快乐吗。” 孟子答道:“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的。《[[诗经]]》上说:‘文王规划筑灵台,基址方位细安排,百姓踊跃来建造,灵台很快就造好。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干活更积极。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振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人民却高高兴兴,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沼叫做灵沼,为他能享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人民要跟他同归于尽,(他)纵然拥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吗。” ==第三章==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 ①河内: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当时是魏国的[[领土]]。 ②河东:指黄河以东的今山西省西南部,当时是魏国的领土。 ③兵:兵器。 ④数罟(cù gǔ):密网。洿(wū)池:大池。 ⑤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 ⑥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梁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现 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刺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 ==第四章==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piǎo),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①俑: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或陶偶。孔子对俑殉[[深恶痛绝]]。 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先开始以俑陪葬的人,难道就没有后代的吗!因为俑很像人所以才用它的。这样看来为政者又怎么能让这些百姓因[[饥饿]]而死呢?” ==第五章==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指前343年马陵之战,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队救韩伐魏,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②比:替。壹:全,都。洒:同“洗”。 译文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第六章==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②,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③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惠王子,名嗣,前318年—前296年在位。 ②此处七八月是周历,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盛夏。 ③由同“犹”,如同。 译文 孟子谒见了[[梁襄王]],退出来后,对人说:“在远处看,他不像个国君,走到跟前也看不出他的威严。他突然发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统一了就会安定。’(他问:)‘谁能使天下统一?’我答道:‘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使天下统一。’(他又问:)‘谁会归顺服从他呢?’我回答道:‘天下的人没有不归顺服从的。大王了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遇到天旱,禾苗就枯蔫了。(假如这时候)天上忽然涌起乌云,降下大雨来,那么禾苗就又能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了。果真这样,谁又能阻止它生长呢?当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好杀人的。如果有不好杀人的,天下的[[老百姓]]必然都会伸长了脖子期望着他了。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c0819ouiztj|480|270|qq}} <center>梁惠王上:孟子是如何给梁惠王下套的?</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50 中國史料]]
返回「
梁惠王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