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梁成柟 的原始碼
←
梁成柟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梁成柟'''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子嘉''',號'''鈍庵'''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不詳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不詳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官宦經歷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居臺十餘年(約1885~1895),入巡撫[[劉銘傳]]幕下,並在中部統領[[林朝棟]]軍隊擔任書記,掌理開山撫番之相關文書,深得劉銘傳器重。光緒十二年(1886)負責東勢角撫墾事宜,親自走訪各番社,詢問民眾疾苦,並納番女為妾,甚得當地住民愛戴。光緒十三年(1887)安撫萬社番民,並有意開發卓蘭一帶,置產臺灣。[[乙未戰爭|乙未]](1895)割臺,委署彰化縣令;未幾,日軍至,攜妾從[[劉永福]]內渡,在臺之家產盡失。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編著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不詳 |} </div> '''梁成柟'''(?~?),字'''子嘉''',號'''鈍庵''',清[[廣東]]三水諸生。少懷才負氣,應制科時因得罪有司,離鄉出走;遍遊[[長江]]中下游,曾於吳、楚一帶擔任幕客。厭刑名、錢穀之俗,後東渡來臺。居臺十餘年(約1885~1895),入巡撫劉銘傳幕下,並在中部統領林朝棟軍隊擔任書記,掌理開山撫番之相關文書,深得劉銘傳器重。光緒十二年(1886)負責東勢角撫墾事宜,親自走訪各番社,詢問民眾疾苦,並納番女為妾,甚得當地住民愛戴。光緒十三年(1887)安撫萬社番民,並有意開發卓蘭一帶,置產臺灣。乙未(1895)割臺,委署彰化縣令;未幾,日軍至,攜妾從劉永福內渡,在臺之家產盡失。 日治後,再度來臺,寓居[[霧峰林家]];曾走訪[[鹿港]][[洪棄生|洪繻]],以詩唱和,相談甚歡。後因在臺不得志,鬱鬱離去,客死於香江。 ==生平== 少懷才負氣,應制科時因得罪有司,離鄉出走;遍遊[[長江]]中下游,曾於吳、楚一帶擔任幕客。厭刑名、錢穀之俗,後東渡來臺。居臺十餘年(約1885~1895),入巡撫劉銘傳幕下,並在中部統領林朝棟軍隊擔任書記,掌理開山撫番之相關文書,深得劉銘傳器重。光緒十二年(1886)負責東勢角撫墾事宜,親自走訪各番社,詢問民眾疾苦,並納番女為妾,甚得當地住民愛戴。光緒十三年(1887)安撫萬社番民,並有意開發卓蘭一帶,置產臺灣。乙未(1895)割臺,委署彰化縣令;未幾,日軍至,攜妾從劉永福內渡,在臺之家產盡失。 日治後,再度來臺,寓居[[霧峰林家]];曾走訪[[鹿港]][[洪繻]],以詩唱和,相談甚歡。後因在臺不得志,鬱鬱離去,客死於香江。 ==著作== 洪繻《寄鶴齋詩話》評云:「鈍菴詩法,蓋由昌黎入手而上溯杜公,旁及蘇、黃也;故健而峭,宗派甚正。」。近人[[李漁叔]]認為梁成柟詩,即境抒思,吐詞真切,能摒除浮詞偽語,有清明亢爽情致。茲以[[連橫]]《[[臺灣詩薈]]》收錄梁氏六十八首詩為底本,參照洪繻《寄鶴齋詩話》、[[許鐵峰]]《鐵峰詩話》、[[鄭鵬雲]]《師友風義錄》、[[賴子清]]《臺灣詩醇》、[[陳漢光]]《臺灣詩錄》等編校。 ==[[七言古詩]]== 臺中縣房裡大甲兩溪<br> 鳥嘴尖山<ref> 鳥嘴尖山:位於苗栗縣泰安南方,山形類似鳶嘴而稱之,標高1437 公尺,與虎山和橫龍山合稱為苗栗的水雲三星。 </ref>何崿崿<ref>崿崿:高聳銳利的樣子。</ref>,白龍兩縷排空落<ref>白龍兩縷排空落:排空,凌空之意,此指房裡、大甲兩溪奔騰直瀉。 </ref>。 捲盡泥沙入海波,瀰迤<ref>瀰迤:音ㄇㄧ ˊ ㄧ ˇ,地形平坦延綿貌。 </ref>盈眸石珞珞<ref>珞珞:音ㄌㄨㄛ ˋ ㄌㄨㄛ ˋ,堅硬貌。 </ref>。 千年水石恣擊搏,水飛石立相為虐。 有時水強挾石走,風雨聲中猛虎作。 有時石強水波怒,龍蛇拗觸勢尤惡。 有時敵石潛師退,分道侵爭奪掠<ref>分道竂侵爭奪掠二句:此處以敵石、潛師喻石與水相激盪後,水分兩路繼續奔騰前進。 </ref>。 飛沫怒流震萬霆,巧乎有道難容腳。 昔年乙酉初臨淵<ref>昔年乙酉初臨淵:乙酉,光緒11 年(1885),謂作者於光緒11年初次渡溪。 </ref>,九十月交水始涸。 舟人捩柁<ref>捩柁:捩,扭轉。指撥轉船舵,行船之意。 </ref>舟如駛,急睨岸人拋纜索。 岸人齊力身手好,一聲邪許<ref>邪許:音ㄧㄝ ˊ ㄏㄨ ˇ,勞動時眾人一齊用力所發出的呼聲。 </ref>無前卻。 水推之行人力挽,不爾船同魚縱壑<ref>不爾船同魚縱壑:不爾,不然,不如此。即不如此做,人船將如同游魚般縱身入水底。 </ref>。 勞生何啻百經過,今日孤雲竟何託<ref>孤雲:喻客居之人</ref>。 藤縣中丞<ref> 藤縣中丞:指福建巡撫岑毓英(1829-1889),字彥卿,號匡國,廣西人。 </ref>真好事,駐軍大甲為籌度<ref>籌度:謀畫,想辦法。全句指岑毓英於光緒7 年(1881)秋渡臺巡視,有鑑於大甲溪之險,曾籌募20 萬兩(一說30 萬兩),徵調民夫萬人,以鐵籠裝石為墩,上築以石拱橋,橋、堤全長150丈,建在後里莊(今臺中縣后里)通往葫蘆墩(今臺中縣豐原市)的大甲溪上,以利商旅往來及疏濬溪水,該項工程浩大艱鉅,為清人領臺二百餘年僅見。光緒8 年(1882)春竣工,然6、7 月幾次風雨來襲,溪水暴漲,橋堤全告沖毀,前功盡棄。</ref>。 謬謂投鞭足斷流<ref>投鞭足斷流:典出《晉書.苻堅載記下》。前秦苻堅將攻東晉,部下石越認為晉有長江之險,不可輕動,苻堅云:「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何險之足恃?」比喻軍隊眾多,兵力強大,陣容非常強盛。 </ref>,豈知鑄鐵空成錯<ref>鑄鐵空成錯:語出《資治通鑑• 唐紀• 昭宗天祐三年》羅紹威「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之典故。唐末魏博節度使羅紹威借朱溫之力,欲除心腹大患,最後反遭要脅,造成重大而無可挽回的錯誤。此指岑毓英鐵籠裝石為墩,上築以石拱橋事。 </ref>。 人謀不遂鬼謀空<ref>人謀不遂鬼謀空:《周易.繫辭下》:「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本句人謀指岑毓英築鐵橋事;鬼謀空,指天意難料,鐵橋剛成不久即被沖毀。 </ref>,徒峙神祠稱鎖鑰<ref>徒峙神祠稱鎖鑰:指空留神祠峙立在這險要的地方。 </ref>。 今年丁酉<ref>丁酉:明治30 年(1897)。 </ref>我重遊,日本工師事繩削<ref>繩削:原指木工彈墨、斧削,此引申為修改。 </ref>。 積木高齊火燄山<ref>積木高齊火燄山:謂造橋的木頭堆積如山。 </ref>,一溪一溪成略彴<ref>略彴:音ㄌㄩㄝ ˋ ㄓㄨㄛ ˊ,指小木橋。 </ref>。 真從枕席過鮮水<ref>枕席過鮮水:此處用《漢書.趙充國傳》:「治湟陝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從枕席上過師」的典故,形容道路極其平坦安穩。 </ref>,差擬複道縈劍閣<ref>複道縈劍閣:複道,即棧道,古代在川、陝、甘、滇諸省境內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劍閣,指在四川省北部劍門關,自古以「劍門天下險」聞名,為自秦入蜀的要道。此喻渡溪之險狀可比擬四川的劍門關。 </ref>。 萬事始知難見巧,餘生所見今非昨。 寄書南北兩飛鴻,行路雖艱艱亦樂。<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梁鈍庵詩稿》,亦載於1897 年8 月10日《臺灣新報》。在還沒有現代橋梁建造之前,渡溪是十分驚險的事,一般在水量充沛時,利用渡船過河,但若遇河水乾涸期,則在河床的沙洲開闢道路,或於有水之處架設簡易橋梁。只是每年到夏天,豪雨夾帶土石,往往將河床上的道路和橋梁沖毀,以致年年必須重新闢路架橋。房裡溪發源於火燄山和三義鄉苑裡交界的火炎山西坡之水,全長約14 公里,清朝時期即在此設有渡口,「房裡溪義渡碑」記載了當時渡溪之艱難,直到[[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開建縱貫道鐵橋,始解決渡溪問題。至於[[大甲溪]],[[福建]]巡[[撫岑毓]]英於光緒7 年(1881)利用枯水期,以鐵籠裝石為墩,興建大甲溪橋及蜈蚣堤,但不久即為大沖垮。日治時期也一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興建溪橋,直到明治41 年(1908)4 月20日大甲溪鐵橋始開通。此詩描寫明治30 年(1897)左右作者第二度行經房裡、大甲兩溪的感受,全詩可說是一場水與石的激動對話,水動石靜,水是烈水,石是磐石,彼此阻擋糾纏,對立爭執,詩中連續三次用「有時」來說明這場對話的激烈與不測。儘管作者第二次來此已是十二年後,日本技師也使盡各種技術造橋,但造橋渡溪還是一件難事。 【延伸閱讀】<br> 1. [[ 楊廷理]]〈宛裏溪阻水待渡〉,《全臺詩》第參冊。 <br><br> ==[[五言律詩]]== 由大湖至罩蘭經八分林校栗林各處畏途也<br> 肩輿入深菁<ref>肩輿:轎子。菁,草木之統稱,深菁泛指深林。 </ref>,蓬蒿四圍合<ref>蓬蒿四圍合:蓬蒿,泛指草叢。四圍合,四面環繞。 </ref>。 盡日不逢人,山風驚颯颯<ref>颯颯:颯,音ㄙㄚˋ,颯颯,象聲詞,指風聲。 </ref>。 崖危猿跳嘯<ref>跳嘯:跳躍叫嘯。 </ref>,林密鳥呼答<ref> 呼答:指鳥聲此起彼落,有如應答。 </ref>。 佃屋<ref>佃屋:佃戶所居住的房子。佃戶乃租種地主土地的農民。 </ref>半傾欹<ref>傾欹:欹,音ㄑㄧ。傾欹,傾倒歪斜。 </ref>,逃亡兩三臘<ref>臘:古代農曆12月要舉行祭祖的「臘祭」,因此以一臘來代稱一年。兩三臘,意即兩三年。</ref>。<br><br> 【題解】<br>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拾貳冊,約作於光緒12年(1886)。大湖與罩蘭分別是現在苗栗縣大湖鄉與卓蘭鎮,卓蘭鎮位於大安溪北邊,與臺中縣東勢鎮隔大安溪相對。卓蘭在日治時屬大湖郡卓蘭庄,大湖與卓蘭,比較靠近深山,劉銘傳曾經為了開撫生番政策,鎮壓[[泰雅族]]北勢八社,而於光緒11年(1885) 派遣大軍駐紮罩蘭,並開路四十里至大湖,因此可知罩蘭與大湖均是漢人與原住民雜居之地。詩題中的八分林與校栗林,應是大湖往卓蘭途經之處,所謂「畏途」,則是指艱難可怕不易行走的道路。此詩內容描寫路途人煙稀少,並且在途中遇到廢棄無人居住的屋舍,更增添了此處荒涼的氣氛。<br><br> 【延伸閱讀】<br> 1. [[陳衍]]〈寄蘭生大湖營次〉二首,《全臺詩》第拾壹冊。<br><br>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1580 愛詩網] *[https://pilikang.pixnet.net/blog/post/41158607-%5B%E8%83%A1%E6%84%9B%E6%99%8F%5D-%E9%9A%98%E4%B8%81%E8%A1%8C--%E4%BD%9C%E8%80%85%EF%BC%9A%E6%A2%81%E6%88%90%E6%9F%9F 隘丁行 作者:梁成柟] *[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836 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 *[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E6%A2%81%E6%88%90%E6%A5%A0&type=Lu&lang=t 搜韻]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詩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梁成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