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樂山園 的原始碼
←
樂山園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樂山園''' </p> |- |<center><img src="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11/03/27/108.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479639 圖片來自ltn] </small> |} '''樂山園'''曾是臺灣的[[漢生病]]聚落之一,是由到臺灣行醫的[[加拿大]]籍醫生[[戴仁壽]](George Gushue-Taylor),在友人明有德(Hugh MacMillan)和[[郭水龍]]牧師的協助下所成立,樂生園於1934年3月於臺北州淡水郡八里庄(今[[新北市]][[八里區]])下罟子長道坑口啟用,園中強調「自治」與「自養」的癩病園生活型態,並以病友最終能回到人群為目標,故居住在樂山園的病友被教導基礎醫護知識,除了可自我照護外,出院後亦能傳播防治知識。樂山園並與[[馬偕醫院]]的癩病診療所業務結合。 == 歷史 == 樂山園於1931年由台北州知事許可設立,在1934年3月30日舉行落成儀式<ref>{{Cite web|title=財團法人私立樂山園事業概要|url=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book&s=id=%22jpli2008-bk-sxt_0759_69_1941%22.&searchmode=basic|accessdate=|author=|date=1941-07-28|format=|publisher=財團法人私立樂山園|language=}}</ref>。最初成立時,設有禮堂、事務所和20間房舍,每間房可供四人居住。管理制度是仿效英屬[[非洲]]和[[印度]]等地的「自願隔離」機制。當時樂山園主要採用的治療方式為施打[[大楓子油]],與「工作治療」同時並進,建立院民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有別於日本殖民官方[[樂生療養院]]的強制隔離政策。樂山園的收容人數不足80人,其中亦包括無法回歸人群的末期患者,1939年時,約有十名病患,不接受「工作治療」的制度,由樂山園轉至[[樂生療養院|樂生院]]。 1940年戴仁壽醫師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離開臺灣,1944年,樂山園的病患移至樂生院。樂山園由日本殖民政府接收,作為彈藥儲存地和松山療養院轉來的精神病患收容所。 戰後,1946年,在聯合國的協助下,成立「財團法人樂山療養院」。但國民政府欲將其所屬土地「公地放領」,戴仁壽牧師夫婦於1953年回臺與國民政府交涉以保住樂山園產權,是年夫人病逝,次年(1954年),[[戴仁壽]]牧師返加拿大途中,急性盲腸炎辭世,後夫婦兩人葬於樂山療養院中。1955年獲准立案,稱「臺北縣私立樂山療養院」。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樂山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