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歐洲南天天文台 的原始碼
←
歐洲南天天文台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歐洲南天天文台''' </p> |- |<center><img src="https://image.taiwannews.com.tw/photos/2020/05/21/1590035397-5ec603c5d7e2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937983 圖片來自taiwannews] </small> |} '''歐洲南天天文台'''({{Lang-en|The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縮寫:ESO}})是為在[[南半球]]研究[[天文學]],在政府間組織的一個研究機構,由15個國家組成和支援的一個天文研究組織。 它成立於1962年,目的是為歐洲天文學家提供先進的設施和捷徑以研究南方的天空。這個組織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附近的[[加興]],雇用了約730名工作人員,每年並接受成員國約1億3100萬歐元的經費。 歐洲南天天文台建設和經營一些已知規模最大和技術最先進的望遠鏡,包括首創[[主動光學]]技術的[[新技術望遠鏡]]、和由4個8米等級的望遠鏡和4個1.8米輔助望遠鏡組成的[[甚大望遠鏡]]。目前由ESO進行的計畫包括[[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亞他加馬大型毫米波陣列]]和[[歐洲極大望遠鏡]]。 ALMA是下一個十年最大的地面天文專案,將成為在毫米與次毫米波尺度下觀測的主要新工具。他的建設正在進行中,預計於2013年完成。ALMA專案是歐洲各國、亞洲、北美洲和智利之間的國際合作計畫。歐洲執行權由ESO代表行使,並且還主持ALMA區域中心<ref>{{cite web |url=http://www.eso.org/sci/facilities/alma/ |title=Welcome to ALMA! |accessdate=2011-05-25 |archive-date=2012-03-30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6XyN4S52?url=http://www.eso.org/sci/facilities/alma.html |dead-url=no }}</ref>。 E-ELT是40米等級的望遠鏡,目前還在細部設計階段,將是''世界上觀測天空最大的巨眼''。 歐洲極大望遠鏡,它將極有力的推動天文物理學的知識,能夠仔細研究的天體,包括圍繞著其它恆星的行星、宇宙中的第一個天體、超大質量黑洞、和主宰宇宙的暗物質與暗能量的自然本質和分布。從2005年底,ESO就一直與工作和使用社群的歐洲天文學家和天文物理學家共同來定義此新的聚型望遠鏡。 ESO的觀測機構已經作出許多重大的天文發現和一些[[天體目錄]]。最近的研究結果包括發現最遙遠的[[伽瑪射線暴]]和我們的星系,[[銀河系]],中心有[[黑洞]]的證據。2004年,甚大望遠鏡讓天文學家獲得第一張在173光年外環繞著的[[棕矮星]]的[[系外行星]][[2M1207b]]軌道的絕佳影像。安裝在ESO另一架望遠鏡上的儀器,[[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發現許多的[[系外行星]],包括迄今發現最小的系外行星[[格利澤581c]]。甚大望遠鏡還發現迄今距離人類最遙遠星系的候選者[[阿貝爾1835 IR1916]]。 2020年5月,宣布在恆星星系'''[[HD 167128]]'''觀測到距今為止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 歷史 == 歐洲天文學家必須共同創建一個大天文台的構想是荷蘭萊登天文台的[[沃爾特·巴德]]和[[扬·奥尔特]]在1953年春天提出的。在歐特召集下,同年的6月21日就有一批天文學家聚集在萊登考慮它。緊接著,在荷蘭的格寧根會議中進一步的討論這個問題。在1954年1月26日,來自歐洲六個國家的天文學领军人簽署了希望在南半球設立聯合的歐洲天文台的''ESO宣言''<ref>{{cite web |url=http://www.eso.org/public/about-eso/timeline.html |title=ESO Timeline |accessdate=2011-04-28 |archive-date=2012-03-30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6XyFciY9?url=http://www.eso.org/public/about-eso/timeline.html |dead-url=no }}</ref>。 之所以選擇在南半球建造天文台是因為觀測南半球天空的需要。當時所有大[[反射望遠鏡]] (口徑大於2米的望遠鏡) 都位於北半球。此外,一些最有興趣的天體,像是[[銀河]]的中心部分和[[麥哲倫雲]],都是只能從南半球觀測的天體<ref>{{cite book |title=Europe's Quest for the Universe |author=Lodewijk Woltjer |publisher=EDP Sciences |year=2006}}</ref>。望遠鏡原先預定設置在南非,不僅已經有一些歐洲的天文台設置著,作始于在1950年代中期開始選址之時,還曾派出考察隊前往[[非洲]]的[[卡洛沙漠]]。但最後發現南美洲的安底斯山更為理想 (經過1955年至1963年的觀測條件測試之後)。在1963年11月15日,[[智利]]被評選為ESO的天文台設置地點<ref>{{cite book |title=ESO's Early History |author=Adriaan Blaauw |publisher=ESO |year=1991}}</ref>。 在ESO的這項公約決定之前,在1962年10月5日由比利時、德國、法國、荷蘭和瑞典簽署和任命 (在1962年11月1日) [[Otto Heckmann]]為這個組織的第一任總幹事。這5個國家的天文組織在1954年起草第一份的公約建議書,雖然對最初的提案做了一些修訂,公約的事情進展得很慢,直到1960年它才成為委員會會議的焦點。其中的一位成員,Bannier (他也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成員),強調不僅是組織之間需要公約,各國政府之間也需要一份公約。 在公約這件事上,因為站址測試和探測的成本大幅上漲,政府的參與成為迫切的需要。最後,在1962年完成的文件大量的承襲了CERN的公約,使這兩個組織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處,因為有些ESO委員會的成員也是CERN委員會的成員。 在1966年,ESO的第一架望遠鏡在智利的拉西拉開始運作<ref>{{cite web |url=http://www.eso.org/public/about-eso/timeline.html |title=ESO Timeline |accessdate=2011-04-28 |archive-date=2012-03-30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66XyFciY9?url=http://www.eso.org/public/about-eso/timeline.html |dead-url=no }}</ref>。因為CERN,與ESO一樣,開發功能強大且複雜的儀器,這個天文的組織經常與CERN進行非正式的磋商。最終,ESO與CERN在1970年簽署了合作協議。在幾個月之後,ESO在日內瓦的CERN建築內建立了自己的望遠鏡部門。ESO的星圖實驗室也設立在CERN的建築內。ESO的歐洲部門在1980年遷移至新的ESO總部,位於[[德國]],靠近[[慕尼黑]]的[[加興]]。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Lang-e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歐洲南天天文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