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毛耳飞鼠 的原始碼
←
毛耳飞鼠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毛耳飞鼠</big> ''' |- | [[File:毛耳飞鼠.jpg|缩略图|居中|'''毛耳飞鼠'''[https://p2.ssl.qhimgs1.com/sdr/400__/t0105720ec2302815e2.jpg 原图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609127066/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毛耳飞鼠</br> 拉丁学名:Belomys pearsonii </br> 别 称:绒耳鼯鼠、毛足飞鼠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br> 纲:哺乳纲 </br> 亚 纲:真兽亚纲</br> 目:啮齿目 </br> 亚 目:松鼠亚目 </br> 科:鼯鼠科 </br> 亚 科:鼯鼠亚科 </br> 族:鼯鼠族 </br> 属:毛耳飞鼠属 </br> 种: 毛耳飞鼠 </br> 亚 种: 5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Gray,1842 </br> 英文名称: Hairy-footed Flying Squirrel </br> |} '''毛耳飞鼠'''(学名:Belomys pearsonii Gray),别名绒耳鼯鼠、毛足飞鼠,属于鼯鼠科、毛耳飞鼠属。个体小,背面毛色棕褐,间有花白细斑纹。飞膜背面黑褐色,边缘毛密。耳小,耳背缘有缺凹,耳茎前后各有一簇长毛。前后足背面黄褐色。尾上面灰褐色,下面棕色。 毛耳飞鼠是一种热带型的小鼯鼠,一般成对夜间活动,无冬眠习性黄昏即出洞寻食。主食多种植物的嫩枝、树叶、花芽和果食,如榕树果、芒果等。繁殖期为4~8月,每年一胎,每胎2~4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 毛耳飞鼠是濒危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 形态特征 == 毛耳飞鼠身体比小飞鼠大,外形也有所不同。体长18~26厘米,尾长10~16厘米,后足长约3厘米,耳长约1—2厘米。它的体重为150克左右,是小型鼯鼠中较大的一种。耳后缘有缺凹,其基部前后各有一个长的毛簇,体毛密厚柔软;头部上面及体背面呈光泽的红褐带橙色,并有黑色闪光,有的呈棕褐色,也有的呈浅黄带赤色,杂以褐斑或花自细斑纹;飞膜较大,背面黑褐色,略带赤褐色,其前端边缘呈鲜锈褐色,尾毛蓬松,略呈左右对分状态,尾上面淡栗褐色或灰褐色。体腹面一般为淡赤褐色或浅黄色或淡棕黄色,有时白色。前后足呈暗褐色或黄褐色,足被以长毛,将每一个爪部分遮盖起来。[1] 毛耳飞鼠颅骨略为狭窄,其宽约为长的60.5%,鼻骨长明显超过眶间宽,其后端中间尖突,略超出前颌骨后端。眶后突不发达,短而尖细,其前方无凹刻。脑颅甚为拱隆;腭骨后缘中间有尖突。 毛耳飞鼠颊齿构造甚为复杂,但齿冠较低;最后上前臼齿比臼齿小,不超过第一上臼齿的齿冠面。臼齿的基本式样与小飞鼠很相似,但齿嵴皱褶、有深沟和凹陷。第一上前臼齿位于第二大前臼齿前齿尖的内侧。阴茎骨短而宽,从上面看约呈长方形,与鼯鼠属的相似,但较短。 == 生活习性 == 毛耳飞鼠是一种热带型的小鼯鼠,一般成对夜间活动,无冬眠习性黄昏即出洞寻食。主食多种植物的嫩枝、树叶、花芽和果食,如榕树果、芒果等。 毛耳飞鼠多以树洞为穴,巢的结构颇精致,分为三层,外层及巢底用枯树枝编成,中层是用一种浅白色干枯枝的长纤维织就,内层是头发状的纤维絮系牢,不易折散,巢直径约20厘米,椭圆,巢顶部尚有遮掩体。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返回「
毛耳飞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