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汉口镇 的原始碼
←
汉口镇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汉口镇</big>''' |- |<center><img src=http://t11.baidu.com/it/u=1763675836,156551489&fm=30&app=106&f=JPEG?w=312&h=208&s=99B64F9584193BCC6291D9070300F0D3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071657817866516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汉口镇 外文名称: Hankow 地点: 武汉市 地位: 中国四大名镇之首 |} '''汉口'''是[[中国四大名镇]]之首、[[武汉三镇]]之一。汉口地处武汉[[长江]]、[[汉水]](古称夏水)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武昌]]相望,隔汉江与[[汉阳]]相望。汉口自明清以来就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商业中心,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汉口是当今[[武汉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汉口地区包括江岸、江汉、硚口和[[黄陂]]、东西湖五个市辖区,除黄陂与东西湖外其他三个区均是早期汉口的建成区域,位于汉口的江岸区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和内陆第一大港,拥有列强在华规模第三的汉口租界。 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但夏口既没有聚集成市,也不是今天的汉口之所在。<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071657817866516 汉口镇·戏码头试营业 武汉再添网红打卡地]百度</ref> == 历史沿革 == 汉口镇(今湖北省武汉市境内),有着美丽的汉口江滩,四大名镇之首,处于长江中游,古代以水运为主,有"九省通衢"之称,后铁路运输发展,水陆并运,因处于我国南北中间位置,与其他省市联系方便。 今之汉口,原与汉阳相连,是汉阳县属地。即使在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两地以河为界后,汉口也一直属汉阳管辖,至1899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设立夏口厅,汉口始与汉阳分治。因此,汉口一直没有如汉阳、武昌那样环绕四周的古城垣。 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汉口自[[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在武汉市汉口沿江大道中段,江汉路以北、麻阳街太古下码头以南、中山大道东南的滨江地段,有一块约2.2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罗可式等欧式建筑一应俱全。这便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上半叶汉口租界的遗存,按地理方位从西南向东北排列,分别为英、俄、法、德、日5国租界。 汉口租界的数量仅次于[[天津]],居全国第二位,面积仅次于[[上海]]、天津,居全国第三位,其影响力位列内地各外国[[租界]]之首。 外国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在租界实行独立于中国政府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之外的另一套制度,成为国中之国,但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武汉的近代化进程,在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交通、公共卫生管理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江的[[黄金]]地段。[[陕西]]省的商人就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贩运于汉正街中转。 [[汉正街]]最初是由货物集散批发而发展起来的。汉口之名可以说是因陕西商贩而得名,即汉水入长江口。而汉口的繁盛,与汉正街分不开。汉口老字号中的叶开泰、谦祥益、汪玉霞等均发迹于此街。明朝末年,汉口已相当繁华,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 == 经济、文化发展 == 在武汉三镇中,汉口作为集镇,形成最晚,但是发展最快。汉口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江的黄金地段。地理位置的优越,吸引了周边的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和全国各地的商人逐渐在此聚集。 清朝晚期,依清政府与外国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汉口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外国人在此地大规模投资,有五个国家再次开辟了租界。从上游往下游依次是: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和汉口日租界。周边破产农民更是大规模地涌入汉口。至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昔日汉口英租界江滩街景:横滨正金银行附近1926年11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之后,国民党将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汉口,并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作为"京兆区",统称武汉市。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将三镇合并为一个行政区划。但是1927年的宁汉合流之后,武汉市又被拆为汉口特别市(类似目前的直辖市)、武昌市和汉阳县,直到1949年共产党掌握政权之后才重新合并为武汉市至今。 == 历史故事 == 李毓文运交汉口镇 [[百川通票号]]在全国各地共有23个分号,其中以汉口分号业务最大。一开始汉口分号只有6个人,后来因为汉口码头生意多,6个人忙不过来,总号决定让汉口分号增加人员。当时派往汉口的人员中有一名年轻人名叫李毓文,[[平遥]]达蒲人。李毓文到汉口后经过两年练习锻炼,由于本人聪明好学,业务上日有长进,便承担了跑街。商家业务的开展,全凭跑街,一升到跑街,当时行话叫顶生意,也就是有了少量的人股了。顶生意是住票号年轻人最光彩而又实惠的出路。 最初只给1厘,以后根据本人的实绩,逐年增加。李毓文顶生意承担跑街之后,社会接触面日渐扩大,生意场上日渐精熟,没有几年便成为百川通汉口分号的台柱子。在他跑街过程中,接触到汉口一家叫胡三多堂的字号。这胡三多堂是汉口一家大商号,东家胡老板英年早逝,没有子嗣,只有一个女儿。胡老板死后,由东家母和她的女儿共同操持胡三多堂的生意。也是李毓文时运好,一来二去,和胡三多堂由生意上的往来发展到人情上的往来了。 这天,李毓文为一笔生意来到胡三多堂,胡家母女热情待茶,边谈生意边闲聊些异地风物、市面传闻。与里间柜房里帐房先生的[[算盘]]珠子的声音,清点银元的声音组成一支和谐的柜房乐曲。正闲聊间,李毓文突破转变话题,说刚才柜房里清点的银元第多少多少枚或许有假。胡家女老板先是被李毓文的突破转变话题怔了一下,随即将信将疑地喊里面清点银元的帐房先生把刚才点过的银元拿出来。她心想,百川通这个年轻人难道真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一边闲谈一边能听出里间屋的声音?而且准确地点出第几枚银元有问题?她心里思谋着,让帐房先生把李毓文刚才说的第多少多少枚银元拣出来,捏在手里看了看,使劲往地下一摔,银元破成了块,果然是枚假银元。 这件事顿时使李毓文在胡家母女心中身价百倍,特别喜欢上了这位聪明的山西青年。从此后李毓文与胡三多堂来往更多起来了。后来,胡家女老板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毓文。这时候的李毓文真是如虎添翼,在胡三多堂的支持下,离开百川通汉口分号,到上海做黄金生意。几年下来,积蓄颇丰。 [[辛亥革命]]后,百川通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渠家决定收缩规模,百川通是渠家决定放弃的第一块阵地。对于百川通的底细,李毓文了解颇多。于是便在民国7年(1918年)以4000两白银买下百川通的全部不动产,包括全部房屋和室内家具。 买下百川通,李毓文的本意也是想再开票号,但是,一来银钱已不充裕,他在平遥城内开了6家店铺、当铺,占有银钱已不少。二来,当时各家票号几乎全干不下去了,相继歇业。面对时局的动荡和自家的财力,李毓文只好暂时按兵不动。过了几年,时局平稳了些,胡三多堂支持李毓文重开票号。民国12年(1923年),李毓文在百川通旧院开设了永亨银号,启用他的把兄弟、人称小周瑜的裴宪出任大掌柜。永亨银号开业共有股本6.4万两白银,共8股,其中,李毓文占4股,胡三多堂占2股,另有散股2股。至于李毓文后来抛开了汉口胡家,直至后来发了疯,那就是后话了。 == 参考来源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汉口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