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沈阳故宫博物院 的原始碼
←
沈阳故宫博物院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沈阳故宫博物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原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fbf46DESKOnbNzvilzRkHeedUFJGepbfOAWI3bncXJJCh9fqjytlf6VfmutB7C1-JIs42TPBuA5evJXQ-4NMdsVp 华夏收藏网,引用日期2017-05-21] </ref> [[File:沈阳故宫1.jpg|缩略图|沈阳故宫[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7003af33a87e9503bf1859c1d385343faf2b45f?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5Mg==,xp_5,yp_5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9%98%B3%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1630137?fr=aladdin 来源百度网]]]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沈阳故宫的高台建筑、“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2017年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文名称''' :沈阳故宫博物院 *'''外文名称''' ;Shenyang Palace Museum *'''类 别''' :历史类 *'''地 点'''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 *'''馆藏精品''' :[[清雍正]]款斗彩龙凤大盘、清康熙款[[青花番莲纹大盘]]等等 =='''发展历史'''== [[File:沈阳故宫2.jpg|缩略图|左|沈阳故宫[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08fa0ec08fa513dc6a81d2e306d55fbb3fbd9c4?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xODA=,xp_5,yp_5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9%98%B3%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1630137?fr=aladdin 来源百度网]]] 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这座昔日皇家宫殿即成为陪都宫殿。顺治初年,定盛京为国家的“陪都”,以后又陆续设立了盛京户、礼、兵、刑、工五部和盛京将军奉天府、[[承德]]县等各衙门于城内,负责管理这一地区的相关事务。[[盛京宫殿]]作为清朝的“[[开国圣迹]]”,受到特殊的保护,日常的管理、守卫和修缮由盛京内务府和盛京工部负责。自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至道光九年(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十次东巡在此驻跸。乾隆时期,为清帝东巡驻跸和恭贮先祖及宫中之物,又加以重修、重建和扩建,开成这座皇宫与行宫并存的积累状宫苑建筑群体。 =='''道光朝'''== 以后,沈阳故宫饱受涂炭,“始有沙俄霸宫暴掠于前,继有日人窥盗金匮之秘于后,更有英酋图索骥入宫搜宝之举。民族瑰宝,亦为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之物,宁不悲乎?”宣统三年,东三省总督锡良据金梁之议,“奏请于盛京大内,文溯阁前隙地建设博物馆”,因辛亥举义,此事不了了之。辛亥以后,北洋主政,遂将盛京库藏之宝运往京师大内。冯玉祥将军“北京政变”后,盛京皇宫亦由奉天省政府接管。 1926年,东北有识之士顺应世界文化潮流,推动奉天省议会在故宫内设立东三省博物馆,成为中国国内自己最早建议的博物馆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博物馆被改为奉天故宫博物院,1945年光复后,复成立国立沈阳博物院。1949改为沈阳故宫陈列所,隶属于东北政府文化部,1954年国家决定在沈阳故宫设立清代历史艺术性质的博物馆,1986年改为称沈阳故宫博物院。 2017年5月18日,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fbf46DESKOnbNzvilzRkHeedUFJGepbfOAWI3bncXJJCh9fqjytlf6VfmutB7C1-JIs42TPBuA5evJXQ-4NMdsVp 华夏收藏网,引用日期2017-05-21] </ref> =='''建筑布局'''== [[File:沈阳故宫3.jpg|缩略图|沈阳故宫[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eaf81a4c510fd9f9766fc67e222dd42a2834a4a9?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5Mg==,xp_5,yp_5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9%98%B3%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1630137?fr=aladdin 来源百度网]]]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核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中轴线,分为东路、中路、西路3个部分。大政殿为东路主体建筑,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前面两侧排列亭子10座,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统称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议政之处。 大政殿于[[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为笃功殿,[[康熙]]时改今名。殿为八角重檐攒尖顶木结构。在须弥座的台基上,绕以青石栏杆,[[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门组成。正门前[[金龙蟠柱]],殿顶为黄琉璃瓦绿剪边。殿内彩绘梵文天花,团龙藻井。 中路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分前后3个院落。南端为照壁、东西朝房、奏乐亭;前院有[[大清门]]、[[崇政殿]]、[[飞龙阁]]、[[翔凤阁]];中院有师善斋、协中斋、凤凰楼;后院是以清宁宫为主的五宫建筑。中院和后院两侧各有一跨院,称东宫、西宫。东宫有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西宫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是文武群臣候朝之处,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正脊、垂脊及两山的“墀头”均以五彩琉璃镶造。崇政殿是故宫的正殿,建于后金天聪时,是清初朝会之所,为五间九檩硬山式,俱辟隔扇门,前后有出廊,围以石雕栏杆。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内彻上明造,梁架全部为和玺彩绘。殿前东置日晷,西设嘉量。殿后是[[凤凰楼]],同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永福宫]]、麟趾宫五宫建在近4米的高台之上,四周绕以高墙,独成一座宫院。 凤凰楼建于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5),是休息和宴会之所,入关之后,曾存放玉玺、帝王像及行乐图。楼为三层歇山式,深广各3间,四周有围廊,顶盖黄琉璃瓦绿剪边。 西路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等,最前面为轿马场。文溯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为三重硬山前后出廊式建筑,黑琉璃瓦绿剪边。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东侧有一碑亭,内立乾隆亲撰的《[[御制文溯阁记]]》(正面)和《宋孝宗论》(背面)。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 =='''主要建筑'''== [[File:沈阳故宫4.jpg|缩略图|左|沈阳故宫[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80cb39dbb6fd5266ff4eaf03ac18972bd40736bb?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5Mg==,xp_5,yp_5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9%98%B3%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1630137?fr=aladdin 来源百度网]]] ==='''东路建筑'''=== ===='''大政殿'''==== 沈阳故宫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7af2qvybueLYvIm-iknXJNmCV9WmEhAiKyFI8_LBEpphDb-gcAb8O5AiDCRt7dLvpj9j00IqdUPHqpHoeZFmrlZd22bUBRlVU-YX4iJnoKp7jO2kE6ze7ROCWlA 沈阳欣欣旅游网,引用日期2013-05-08] </ref> 大政殿原名笃恭殿,重檐八角攒尖式,八面出廊,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下面是一个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和天花,殿前的两根大柱上雕刻着两条蟠龙,气势雄伟。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 ===='''十王亭'''==== 在大政殿前左右两侧,各排列症着五座方亭。东侧由北向南依次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则相应为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俗称“十王亭”或“八旗亭”。 这些亭子的来历,应从满族独特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说起。满族人原有一种狩猎组织“牛录”(汉语意为“大箭”),由十人组成,其中一人为首领,称为“牛录额真”,外出狩猎时,同牛录的人都要听从其指挥统一行动。努尔哈赤在征服各部的过程中部众不断增加,便于1625年对牛录组织加以改造创立了“八旗制度”,规定每三百男丁编成一牛录,五牛录编成一甲喇,五甲喇编成一“旗”。当时编成的八个旗以所用旗帜的不同区分。用黄、白、红、蓝整色旗的分别称为整黄旗、整白旗、整红旗、整蓝旗;另四旗用加镶边的旗帜,即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分别称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后来汉字中多把“整”写作“正”,所以就有了八旗“四正四镶”的说法。皇太极时期又在原有的满洲八旗之外新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但旗帜并未改变,所以习惯上仍称作八旗。 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所构成的建筑组合,正是八旗组织在当时国家中重要地位的生动体现。这里举行大型典礼时,皇帝升坐大殿,八旗各级官员都各自排列在所属旗伯亭子前,直到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官员在此“坐班”、“朝贺”时仍是如此。在平时。十王亭则是八旗官员处理本旗行政、民事、诉讼等事务的办公场所,通俗地说,如果大政殿是国家的“大衙门”,那么十王亭就是八旗的“旗衙门”。 大政殿和十王亭不仅体现了当时满族国家的政治特色,在建筑布局和风格上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史书中记载,努尔哈赤、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队外出驻扎时搭设的蒙古包式帐幄,有时就是皇帝用大一些的“黄幄”,而八旗贝勒大臣们则分别用排列在其前两侧的八座“青幄”,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排布、瓦色、造型都与之十分接近。因此,人们也把这“一殿十亭”叫做“帐殿式”布局,视为带有游牧狩猎民族特点的宫殿建筑的典范。 ===='''銮驾库和奏乐亭'''==== [[File:沈阳故宫5.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812b31bb051f819d85f905dddb44aed2e73e7ab?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yMjA=,xp_5,yp_5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9%98%B3%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1630137?fr=aladdin 来源百度网]]] 沈阳故宫东路南北两端,各有一处与在这里举行典礼活动有关的建筑,即銮驾库和奏乐亭。 鸾驾库位于大政殿正北,硬山前后廊式正房十一间。清代乾隆初年以前的銮驾库并不在此处,而是在崇政殿前的东七间楼,当时称为“銮驾音乐楼”。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年增建行宫建筑时,因东七间楼需挪改,将其内存放的銮驾乐器等移至现址,并把原有的五间正房扩为七间,后又扩为十一间,即为现状。 銮驾库中存放的物品,主要是皇帝东巡时所用的仪仗和乐器。仪仗包括轿、舆、交椅和各种旗、幡、钺、斧、枪、戟、瓜、伞、盖、扇等, 是皇帝出巡或上殿时排列在其周围,用以展示“天子尊严”的。乐器则是在清宫丹陛大乐、中和韶乐、卤薄乐等乐部中使用的大铜角、小铜角、[[画角]]、[[蒙古角]]、[[金口角]]、行鼓、[[仗鼓]]、[[排箫]]、云锣、[[编钟]]、[[编磬]]、建鼓、[[筝]]、[[琴]]、[[瑟]]、[[龙笛]]、笙、方响、拍板等等,供御驾行进和宫内典礼时所用。 这些仪仗和乐器,绝大多数都是乾隆年间从北京运来,专门供皇帝在盛京期间使用。按照制度,皇帝东巡在沈阳故宫停留的几天内,要有崇政殿朝贺和大政殿筵宴两项重要典礼,届时都须依照国家大典的仪节,在宫殿前陈设卤薄仪仗和乐队,以体现皇家威严和演奏典礼乐章。由于这批仪仗乐器每次都要用到,又没有必要在北京和盛京间运来运去,所以便永久存放在銮驾库内,一直用至1829年道光皇帝最后一次东巡,其中一部分仍然收藏在沈阳故宫博物院。 大政殿殿庭最南端东西各有一座奏乐亭,同为四角攒尖琉璃瓦顶,建于两米多高的方台之上,台下一侧设券门,有台阶通达亭内,供乐工上下。这组奏乐亭应是建于清太宗时期,逢大政殿有重大庆典时在此奏乐,清入关后皇帝东巡时仍然使用,但因主要的乐部多是设在殿前较近的地方,亭中乐队应是用于皇帝上殿时接驾和筵宴伴奏等场合。由于奏乐亭是大政殿区域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简单而又坚固,所以一直保存得比较完整,成为沈阳故宫东路南端的标志建筑。 ==='''中路建筑'''=== [[File:沈阳故宫6.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7fd5266d01609249a64310cd30735fae6cd3467?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xNTA=,xp_5,yp_5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9%98%B3%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1630137?fr=aladdin 来源百度网]]] ===='''大清门'''==== 大清门建于清太宗天聪初年,开始只按通常习惯称为“大门”,两侧的小门则称“东门”和“西门”。到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时,用与新国号相同的“大清”二字来命名这座皇宫大门。正式定名的同时还规定,大清门及东、西翼门,要设兵丁稽察出入人员,严加把守。各级官员和侍卫、护军等,在入朝前集合于大清门时,无论坐立,都不准面向或背向正北的宫殿方向,更不许坐立于中间的御道上,只能在御道左右“相向坐立”,即位于御道东侧者面向西,位于御道西侧者面向东。这是因为如面向北,则有窥视宫阙禁地之嫌;面向南则背对皇宫,也是对皇帝的“大不敬”。至于坐立御道之上,更是藐视君王的重罪,当时明文规定,自亲王以下所有官员,都只能由左右台阶出入,中间的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至于两旁的翼门,应是供平时官员及宫女、太监等因事进出宫殿之用。 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做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0dff-GWkA_UvSTetc48a9vCrpDpohkkshZ5DflytAm2QH3zthooYE7frZ7Ztz-kZOKhNvII8punQ8Ld0aInqj4r-63IltisTRzDAaTtoVygaAJVIqH1hbdrpTn0pNKDVakfWXZrkZzHnVENNTLUi7Q 沈阳故宫,引用日期2016-07-25] </ref> ===='''崇政殿'''==== [[File:沈阳故宫7.jpg|缩略图|左|[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9381f30e924b899ef38826966061d950a7bf65f?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4MA==,xp_5,yp_5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9%98%B3%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1630137?fr=aladdin 来源百度网]]] 崇政殿在使用功能上与大政殿有显著不同。首先,做为皇宫的正殿,它是皇帝日常临朝理政之处,也就是通常所说“上朝”的地方。在后金早期的宫殿制度中,俗称为“汗宫里的殿”或“内殿”,而大政殿则是举行较大规模的重要集会时的“大殿”,在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崇政殿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室”,而大政殿则更像是一座“会堂”。其次,清太宗时期国家的重要典礼,如元旦和万寿节庆典、太祖实录告成、皇子娶妻公主下嫁、明朝重要官员的归降等仪式,都是在崇政殿举行,而大政殿则是在元旦、万寿节等典礼的主要礼仪结束后大宴群臣的地方。第三,崇政殿也是皇帝接见宴请外邦宾客之处,在皇太极时期,主要用以款待前来盛京进贡、朝觐、通婚的蒙古诸部贵族,国内庆典时的一些小规模宴会也常在这里举行。 [[崇政殿]]是在东北地区极为普遍的硬山式房屋的基础上,根据皇宫正殿的使用需要加以美化,其殿体高12米,下有一米多高的砖石台基,前后各有加饰石雕栏板望柱的殿阶和檐廊,这样,在造型上已与民间的同式房屋产生了本质区别,成为只有宫殿寺庙中才有的高等级模样。殿前后红色檐柱都是方形,下面是黑色覆莲式的柱础石,上部则用蓝、白、金等颜色绘“披肩”、莲花等图案,外侧是与大政殿相同的兽面,柱顶部分更是精彩,各有一形象生动的木雕龙头探出,而且两两相对,探爪戏珠;龙身和后爪则在廊内,既起支撑作用,又是别出心裁的美化,仿佛神龙自殿内飞出,高贵而富有生气。檐下的木雕莲瓣、蜂窝、如意等与大政殿一式,和方形的殿柱一样属于[[藏传佛教]]([[喇嘛教]])建筑艺术风格,枋内外的二龙戏珠浮雕,金光闪烁,横贯外檐,增添了华丽精美的效果。 崇政殿室内的宝座、屏风等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据皇帝的旨意重新设计制做的,堂陛之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的,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做为主要装饰,全部罩以金漆,体现其唯一的使用者──皇帝的无上尊严。屏风上的四言十二句铭文,与乾清宫屏风上的完全相同 ,是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做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陈设在龙椅前后的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 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间宫中精制的[[珐琅礼器]],专用于皇帝御座周围,既为熏香之用,也有驱邪诹吉的寓意,使得“真龙天子”临朝理政之处更具有庄严神圣的气氛。[[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东巡盛京期间,都曾坐在这里接受群臣的朝贺叩拜,庆祝自己祭陵大典的成功。 此外,为了表示对这座开国金銮殿的敬仰,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地金字对联、其上方的“御崇政殿受贺”诗匾,都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也是他们留给这里永久的纪念。<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0dff-GWkA_UvSTetc48a9vCrpDpohkkshZ5DflytAm2QH3zthooYE7frZ7Ztz-kZOKhNvII8punQ8Ld0aInqj4r-63IltisTRzDAaTtoVygaAJVIqH1hbdrpTn0pNKDVakfWXZrkZzHnVENNTLUi7Q 沈阳故宫,引用日期2016-07-25] </ref> ===='''飞龙阁和翔凤阁'''==== [[File:沈阳故宫8.pn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801213fb80e7bec5cb45987272eb9389b506b6d?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4MA==,xp_5,yp_5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9%98%B3%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1630137?fr=aladdin 来源百度网]]] 在崇政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样式相同的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东为飞龙阁,西为,与大清门、崇政殿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布局单元。 这两座楼阁虽然是金銮殿的左辅右弼,却并不是清入关前所建。清太宗时期的沈阳故宫确曾有过飞龙、翔凤两座楼阁,但应是在崇政殿后,而不是在殿前。二阁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座三间的小厢房(东侧)和一座二层七间的银库楼(西侧)。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历第一次东巡盛京来到故宫,觉得崇政殿前左右的两座建筑高低不同,样式各异,有失整齐美观,他在故宫内各处仔细查看了一番后传下圣旨,在此新建造型相同、东西对称的两座楼阁取代旧有建筑,将已年久失修的旧楼阁拆除,把飞龙、翔凤的名称移到新建的二阁上来。于是,便有了崇政殿前现存的面貌。 飞龙阁内上层,原用作存放清历朝皇帝所用武备。满族是一个以骑马射箭著称的民族,清代的皇帝们自幼即练就娴熟的弓马技艺。飞龙阁内所藏,便是他们生前用过的各种弓箭、鞍辔、甲胄、刀剑中的一部分,从太宗朝至穆宗(同治)朝共有四千多件,绝大多数是乾隆至光绪年间陆续由北京送到这里的。皇帝东巡盛京时,往往要亲自登楼阅视这些先帝遗物,以示珍视和敬重。飞龙阁下层的主要藏品,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旨从北京运来的一批古代青铜器。包括商、周、汉、唐历朝所制鼎、彝、盂、盘、卣、爵、觚、钟等共八百件,按编号存放在十三座大柜中。在乾隆晚年著录宫内所藏古铜器时,将盛京的这批蒇品集中收载在《[[西清续鉴]]》一书中,成为清宫藏宝一个特殊的专项。 翔凤阁内贮存的,主要是供皇帝东巡期间使用和赏赐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乾隆时期从北京宫中调运至此。其种类之多、历史和艺术价值之高,比飞龙阁内所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供各宫殿内陈设的御用器物,包括玉器、瓷器、漆器、珐琅器、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制品、文房四宝等,连同备用品在内共两千多件,大多是清代宫中御用珍品;二是备皇帝至盛京时穿用和赏赐的服饰、衣料、荷包等,共四千余件;三是供皇帝驻跸期间查阅和欣赏的古籍、舆图、书画等近千件,其中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作品三百余件尤为著名,后人曾有《盛京故宫书画录》一书专门记述。 以上所举两阁藏品,大多数于民国初年袁世凯统治时期被运往北京,抗战以后又流散各地。1929年沈阳故宫内的博物院正式开放后,飞龙、翔凤二阁成为清宫文物陈列室。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0dff-GWkA_UvSTetc48a9vCrpDpohkkshZ5DflytAm2QH3zthooYE7frZ7Ztz-kZOKhNvII8punQ8Ld0aInqj4r-63IltisTRzDAaTtoVygaAJVIqH1hbdrpTn0pNKDVakfWXZrkZzHnVENNTLUi7Q 沈阳故宫,引用日期2016-07-25] </ref> ===='''文德坊、武功坊和朝房'''==== [[File:沈阳故宫9.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d82d158ccbf6c8136b9eaaabd3eb13532fa40e2?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yMjA=,xp_5,yp_5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9%98%B3%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1630137?fr=aladdin 来源百度网]]] 中路是沈阳故宫建筑群的主体,即皇帝日常上朝和居住的地方,清代称作“[[大内宫阙]]”,由入关前皇宫和乾隆以后行宫、太庙等几个部分构成。 宫门前庭是中路最南端的区域,它虽然位于宫门之外,但却是整个建筑群功能和布局中不可缺少的“脸面”。 来到故宫门前,首先看到的就是跨街而立的两座高大牌坊──文德坊和武功坊,按照与大臣上朝排班相同的“文东武西”位置,矗立在宫门两侧。牌楼本是中国古代建立在宫殿、陵庙、街坊等处的标志性、纪念性建筑,有木结构的也有石雕的。沈阳故宫门前的这一种,称作“木结构琉璃瓦顶四柱三楼式”牌坊,它们的作用,既是皇宫门前的明显标志,也做为进入宫廷区域的门户。在清代,不仅两座牌楼间禁止路人和车辆通行,而且每座牌楼都设有可以开合的栅栏门,其外路北各有一座值房,有皇宫护兵日夜守卫。即使是官员们要进宫上朝,也须先在牌楼外几十步之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前出轿下马,接受盘查后才能恭敬地走入牌楼以内的“宫阙禁地”。由于牌楼实际上是宫前的左右阙门,所以过去沈阳人习惯上称之为“东华门”和“西华门”。 文德坊、武功坊虽建于清朝入关之前,但造型和装饰都堪称精美。两坊均为主间(明间)高两次间低的形式,黄心绿边琉璃瓦顶,每间檐下内外各四组斗拱承托,其下的枋、折柱、雀替、花板等部位,是以浮雕为主,彩绘为辅的装饰,翔龙飞凤,海水流云、瑞树奇花,贴金敷彩,艳丽祥和,既有皇家气派又具地方风格,在古代牌坊中独树一帜。中间坊额蓝地金字,满、汉、蒙三体合璧,除坊名外,并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样,可知建于1637年正月,是沈阳故宫唯一记有落成年代的建筑。 在两牌坊间南侧大清门前的区域,是一组与宫殿正门配套的建筑。东西各有奏乐亭一座,为迎送皇帝入宫出宫奏乐之处;两侧又各有平房和楼房一座(西侧楼已不存),称作“朝房”和“朝楼”,是官员们入宫前候朝的地方,每逢朝会之日和“三大节”在大政殿举行朝贺仪式时,官员们都要在这里事先按次序列队,至规定时辰入宫上殿。在两座朝房之间南侧正对大清门的位置,清早期曾有内务府的司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建成一座五龙琉璃影壁,与大清门相衬映,清末民初时被拆毁,其基座至今尚存原处,由此也可想见当年皇宫门前整齐肃穆的格局。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0dff-GWkA_UvSTetc48a9vCrpDpohkkshZ5DflytAm2QH3zthooYE7frZ7Ztz-kZOKhNvII8punQ8Ld0aInqj4r-63IltisTRzDAaTtoVygaAJVIqH1hbdrpTn0pNKDVakfWXZrkZzHnVENNTLUi7Q 沈阳故宫,引用日期2016-07-25] </ref> ===='''凤凰楼''==== [[File:沈阳故宫0.jpg|缩略图|左|[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ac4bd11373f08202c5e5e7cf46fbfbedaa641bce?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5Mg==,xp_5,yp_5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9%98%B3%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1630137?fr=aladdin 来源百度网]]] 沈阳故宫的内廷部分──即清太宗时期皇帝后妃居往之处,位于中路崇政殿北的高台之上。按照满族人过去在山区居住的风俗,部落里酋长的住宅,都是建在寨子里最高的地方,既便于守卫,又利于观察了望。迁居平原城市之初,他们仍然受这种习俗的影响,所以沈阳故宫帝后寝宫建在特意筑起的近四米的高台之上,但大政、崇政两座殿却建在平地。这种“宫高殿低”的情形,与北京故宫的“殿高宫低”正好相反,人们也将其视为沈阳故宫因满族风格而形成的特色之一。 凤凰楼是一座进深、面宽均为三间的三层歇山琉璃瓦顶的楼阁,屹立在高台之上,其下层明间是进出寝宫区的通道,前有二十几级台阶通往台下地面,只要关上大门,帝后寝宫区就成为一座居高临下的森严城堡,因此,凤凰楼的功能也很像是一座居高而建的城门楼。 在皇太极时期,凤凰楼是皇帝后妃们夏日观景纳凉之处,史书中还记载,当时清太宗也曾在这里召集诸王贝勒读书讲史。由于凤凰楼是清代盛京城内最高而且最漂亮的建筑物,从城里的各方位都能望得见,所以成为沈阳城著名的景观,“陪都十景”“盛京八景”中,把“凤楼晓日”“凤缕观塔”列入其中。又因为站在凤凰楼上可以看到全城,所以清入关后历代皇帝东巡来沈阳时,都要登楼观景,赋诗咏怀,至今楼内仍然保留着按乾隆题御笔手迹制做的黑漆金字诗匾。 从乾隆年间起,凤凰楼还被用作存放一些重要的宫廷文物。主要有以下三项:一是《[[实录]]》。乾隆八年(1743年),皇帝为尊崇盛京开国宫殿的地位,命将太祖至世宗(雍正)五朝满汉文国史《实录》,各缮写一部送往盛京尊蒇,即放于凤凰楼上、中层的30顶大柜之中,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移至崇谟阁。二是“圣容”和“行乐图”,即皇帝画像。其中身着朝服于宝座上端从的“标准像”称为“圣容”,而读书听琴、骑马射猎等带有生活场景的称“行乐图”,也是乾隆皇帝特旨定制命送至盛京“供奉”。至光绪年间楼内共有太祖至穆宗(同治)历朝皇帝圣容各一份,乾隆、嘉庆、道光行乐图共13份,都精心收贮在特制的大画箱中。三是清初[[皇帝玉玺]]。原藏于北京交泰殿,乾隆十一年(1746年)奉旨移往盛京凤凰楼,共有“大清受命之宝”等10颗,乾隆曾亲撰《御制宝谱记》述其事原委。这些[[皇帝画像]]和[[御玺]],都属于清宫中最重要的文物,其政治意义远胜于飞龙、翔凤阁中的古董珍玩,由此也可见凤凰楼在清代沈阳故宫中的地位。 ===='''台上五宫'''==== 沈阳故宫台上五宫建筑是指位于中路中轴线上崇政殿和凤凰楼之后的寝宫部分。盛京皇宫内,多为庭院式建筑。而凤凰楼高台上的后宫生活区,则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以及次西宫永福宫,五宫围合成合院式,与清宁宫东西墙外靠北侧的两座配宫一起,构成皇太极时期的后宫建筑。中宫清宁宫为帝后居所,宫前东为关雎、衍庆二宫,西为麟趾、永福二宫,分别为皇太极的宸、淑、贵、庄四大妃所居住,其中的永福宫是清世祖福临诞生和幼年居住的地方。这一组建筑形成于公元1627—1632年的后金时期,它与《建州纪程图录》中所描绘的“奴酋家”的建筑形式完全雷同,保留着许多早期满族民居的建筑及装饰特色:主要仿照满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以尖山式硬山顶为主。屋项覆盖黄琉璃绿剪边的瓦饰。五宫的房屋举架、面阔进深略有区别:东西次宫的规模次于清宁宫、而次东宫、次西宫又小于东西二宫。清宁宫以北东西两侧小配宫,仅为三间硬山式建筑。 四大配宫均为明间开门,室内两侧次间和稍间形成两个“[[卐]]”字形炕面,加上暖阁内的一铺炕,共计七铺炕。清宁宫除做为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外,还兼作皇宫内家祭和家宴的场所,因此将门开在东次间,形成东稍间,封闭成“东暖阁”用于居住,西侧四间贯通成适宜祭祀和家宴的“口袋房”式的空间布局。 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室门开于东次间,屋内西侧形成筒子房格局,东梢间为帝后寝宫。宽大的支摘窗式样朴素,棂条皆以码三箭式相交,宫门亦不用隔扇式。正对宫门竖立祭天的索伦竿,此均为源自满族民间的传统风格。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缘剪边,前后皆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檀枋施彩绘等,则是吸收汉、藏民族建筑艺术。<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b05checRvOZfYkuZUeTkV02d_cx5b-XA3Iqlwhhoh7bTyXaQt2mLDWgf7ariRm6lUY4X-7R4eJhv4xK2uffljEMR_m2__7dUpdYG3cFBQfyoLL59anZi 中国旅游信息网,引用日期2013-05-09] </ref> 麟趾宫位于沈阳故宫清宁宫西侧,亦称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崇德元年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里间为起居、梳妆和日常休息之所,外间为飨客、用膳和礼佛之所。 衍庆宫又称为“次东宫”,是皇太极的淑妃巴特玛的寝宫。“衍庆”二字出自先秦,含义是福庆长久。 [[永福宫]]坐落在沈阳故宫凤凰楼高台之上,以清宁宫居中。它位于西庑之末,序列次西宫,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 ===='''所颐和殿、介祉宫'''==== [[File:沈阳故宫11.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fdda3cc7cd98d100a3f5e5d293fb80e7aec90f6?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5Mg==,xp_5,yp_5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9%98%B3%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1630137?fr=aladdin 来源百度网]]] 乾隆年间所建供东巡期间皇太后使用的行宫,因位于崇政殿之东,清代称为“东所”。这里的“所”,是清代宫廷中对一些较小规模独立居住院落的一种命名习惯,其位置一般是处于主要宫殿附近,院内的各单体建筑都各有专名,只是按院落所处方位总体称为“某所”,以便于区别。 清代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而乾隆又是继位后生母健在的少数几个皇帝之一,皇太后钮祜禄氏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86岁才去世,所以这位“盛世天子”的孝母事迹在历史上也是最著名的。在其巡幸各地时,只要太后身体状况好,愿意同去,则必“奉母前往”,东巡盛京也是如此,因而在增建沈阳故宫内驻跸之处时,特意为母亲建造了这座行宫。 东所中供居住的共有三进院落。进入最南端的琉璃宫门,头进院左右两侧原各有五间厢房,清代档案中称为“阿哥所”,应是随驾东巡的少年皇子所居之处,现已不存。进垂花琉璃宫门是第二进院,座北朝南有颐和殿三间,歇山琉璃瓦顶周围廊式建筑,这里是皇太后居此期间接受朝贺之处,殿内设有宝座屏风,西墙上原有乾隆御书联“福凝东海增芝算,祥拥西池长鹤龄”,表达对母亲多福多寿的祝愿。殿后的第三进院中正面即是皇太后居住的寝宫介祉宫,五间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廊式,室内有吊罩隔扇,太后寝房所在的东间,有乾隆御题“式训徽音嗣,颐神景福绥”,宫后另有小院栽种花木供太后休息观赏。 东所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成后,有两位皇太后曾在此居住过。一位即乾隆之母钮祜禄氏,在乾隆十九年随皇帝东巡来此;另一位是道光朝的太后,也姓钮祜禄氏,是嘉庆帝皇后,但并非道光生母,按制度在道光即位后被尊封为皇太后,道光九年东巡时随皇帝同来居住于此。因为皇帝东巡时在盛京宫殿内只住几日便启程回京,所以东所建成后至清末,真正有皇太后住在这里的时间总共也没有超过半个月。 ===='''西所迪光殿、保极宫'''==== 崇政殿西侧与东所相应的位置,是东巡盛京时皇帝和后妃的行宫,称为“西所”。 西所的建筑面积与东所相同,前部格局也大致相似。第一进院两侧各有值房三间。入垂花门,第二进院中是与颐和殿同式的迪光殿,室内安放宝座屏风,并有“继序其皇”、“迪光怄六韵”等乾隆御书匾联,皇帝东巡驻跸期间即在此处理政务、批阅奏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于殿前东、西各建配殿三间,供随驾的内阁、军机处及各部院值班大臣使用,以免耽误军情政事的上传下达。 皇帝居住的寝宫在殿后的庭院中,名为保极宫,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位于西所迪光殿后,是皇帝东巡时在盛京驻跸的寝宫和召见王公大臣之处。“保极”之名,出自《尚书 洪范》“锡汝保极”,乾隆释意为“保极持楹安率土”。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1c85ukvxgUYkXlZgBQ4jXH5s8mha3bZWdUM_qXlr5wTjA1kYFm9VBjyYkMfMbL_7vrCEINI_q94ISj2o6HMQ3-UQ49cGXUkiFQDPgD8nEi2QgGPUdB8G 中国旅游信息网,引用日期2013-05-09] </ref> 保极宫内正中暖轩上方,高悬嘉庆御笔“高林万象”匾,意思是皇帝居于万物之上,在暖轩中央设龙纹明黄坐具一副,清帝东巡时,就在此召见亲近王公。清代题材影视剧中的召见场面,皇帝与大臣往往光头、便服,其实这在清代是绝对不允许的。大臣觐见须着常服补褂朝珠,戴红缨官帽。皇帝也是常服袍褂着冠。常服是皇帝在宫中正式场合所穿礼服,用为处理一般政务或召见大臣。官员亦如是,按清制穿错朝服最轻也要罚俸一月,因为这是清代制度所严格规定的,即以天子之尊,亦不能违背。值得一提的是,暖轩黄座两旁各有一个紫檀高柜,象征着皇帝身份的高贵至尊。在皇帝寝宫里的柜子从不装满东西,意味富贵有余,寝宫的的床又长又窄意味着长寿,而枕头特别高,意味着高枕无忧。 保极宫左边是书房,右边是皇帝寝宫。侧翼是值房,乾隆皇帝的侍卫住的地方。保极宫宫前两侧有抄手游廊,直通迪光殿后檐廊下,这样即使是在下雨天,皇帝也可在两座建筑间便利往来。 ===='''[[盛京太庙]]'''==== [[File:沈阳故宫12.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5eef01f3a292df5231c5544b4315c6035a87380?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xODA=,xp_5,yp_5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8%E9%98%B3%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1630137?fr=aladdin 来源百度网]]] 大清门东侧原本是明朝的一座道教观宇,内供天官、地官、水官,名为三官庙,早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前就已是城中的著名庙宇了。在兴建沈阳故宫时,皇帝不但没有拆掉它,而且还继续保留庙中的香火,清入关前,有许多与宫廷有关的重要事件发生在这里(详见后述),[[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还多次赏赐银两和御笔匾额,表示对这座与开国宫殿同在一处的庙宇的特殊重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时,为了完备陪都城的规制,传旨重修盛京天坛、地坛、堂子(皇帝按满族萨满教礼俗祭天之处)和盛京太庙。当时其他三处的旧建筑尚存,而太庙则因多年废置难以修复。于是乾隆决定把在三官庙旧址重建太庙,并举出古代宫殿前“左祖右社”(即宫阙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的制度做为依据。同时传谕,把三官庙(此时已改名为景佑宫)移至德盛门(大南门)内重建。几年后,搬迁重建工程全部竣工,三官庙的位置,被新的盛京太庙所取代。 由于太庙是供奉皇帝祖先之处,所以在建筑上有一些与宫殿不同的特点。它由太庙门、正殿和东西配殿、耳房等组成,有趣的是,整个庙院并不是在平地盖造,却是像皇太极时期的帝后寝宫区一样建在高台之上,而且太庙门的位置比皇宫正门大清门还要突出,房顶的琉璃瓦也一律用黄色而不加饰绿剪边,这样做的目的显然都是为了表明其地位的尊贵。这座太庙建成后,因空间比较狭窄,并没有在这里供奉清朝历代帝王的“神主”(牌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传旨,把京师太庙中所供奉的太祖至雍正五朝的玉宝玉册,用新疆和阗出产的上等玉重制一份,而将原有一份送至盛京太庙尊藏。按照这一制度,至清末盛京太庙共收贮清太祖朝至穆宗(同治)朝玉宝玉册三十二份。 太庙建成后,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起,东巡祭祖陵的皇帝在进入沈阳故宫之前,都要先到庙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宝玉册上香行礼,所以这处建筑尽管面积不大,地位却高于故宫内任何一处,是平常的“庙”所不能比拟的。<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0dff-GWkA_UvSTetc48a9vCrpDpohkkshZ5DflytAm2QH3zthooYE7frZ7Ztz-kZOKhNvII8punQ8Ld0aInqj4r-63IltisTRzDAaTtoVygaAJVIqH1hbdrpTn0pNKDVakfWXZrkZzHnVENNTLUi7Q 沈阳故宫,引用日期2016-07-25] </ref> ==='''西路建筑'''=== ===='''后花园嘉荫堂和戏台'''==== 前为扮戏房五间,即演戏时的“后台”,室内北墙有通往[[戏台]]的上下场门。扮戏房以北戏台两侧各有游廊七楹,东侧西向,西侧东向,南北分别与扮戏房、嘉荫堂之两山相接。此乃皇帝于此赐宴赏戏时王公大臣等设座之处。正北为嘉荫堂五间,主要是作为赐宴赏戏时皇帝临御之处,其东西稍间均有暖阁,亦可于此小憩。嘉荫堂正前方庭中即为戏台。清代乾嘉以后宫中演戏之风颇盛,在北京大内、圆明园、颐和园及热河行宫建有戏台之处,如畅音阁、清音阁、漱芳斋等。这座中型戏台为歇山卷棚式顶,四面共圆柱十二根,下为半米多高的台座。戏台周围嘉荫堂、游廊和扮戏房互相连接,构成四面封闭的空间,有利于演出时获得较好的音响效果。 ===='''文溯阁及其附属建筑'''==== 西路北侧的一组建筑,最南面是位于嘉荫堂后的三间悬山屋宇式宫门,入内即为这一区域的主体建筑──[[文溯阁]],是专为存放《[[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座著名藏书楼之一。 文溯阁的建筑形式,与其他六阁一样,都是仿效浙江宁波范氏的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当然这只是在结构上,而其具体的建造和施工仍是按照清代宫廷建筑的标准。阁的外观为两层,每层六间,但西侧一间宽度只有其他各间的一半,并不用作藏书而是安设楼梯的地方。表面看来,这半间房似乎有些多余,其实这种故意凑成六间的格局是有“讲究”的。因为宁波的天一阁是按照《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建造的,其目的就是借这种观念“以水克火”,避免藏书楼失火而使珍贵的书籍受到损失,这也正是文溯阁等七阁模仿天一阁的主要用意秘在。一个大屋顶下的六间房屋,即是象征着“天一”和“地六”的。 文溯阁建成后,七十三岁高龄的乾隆皇帝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盛京故宫。面对新建的书阁和收藏其中的《四库全书》,这位太平盛世的“古稀天子”感慨万千,十分庆幸能够在祖先宫殿里亲眼看到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其后,还在盛京内务府专设六品官一人,负责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管理和保护。 文溯阁东山墙边,建有一座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内立满汉合璧文字石碑,正面刻《[[文溯阁记]]》,背面刻《[[宋孝宗论]]》,都是乾隆皇帝御撰文。 文溯阁后的院落中,有仰熙斋七间,两侧有抄[[手廊]]与文溯阁后廊相连。斋内东间设有宝座屏风,从皇帝所题“日丽风和春蔼吉,周书鲁语义抽寻”等对联的内容,可以知道这里应是与藏书阁配套的书斋。出仰熙斋北门,另有一进院落,正面为九间殿,东西各有配房三间,由其所处的位置和有关殿内陈设的记载看,这里也应该是与仰熙斋在布局和功能上结合使用的建筑。<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630137/0dff-GWkA_UvSTetc48a9vCrpDpohkkshZ5DflytAm2QH3zthooYE7frZ7Ztz-kZOKhNvII8punQ8Ld0aInqj4r-63IltisTRzDAaTtoVygaAJVIqH1hbdrpTn0pNKDVakfWXZrkZzHnVENNTLUi7Q 沈阳故宫,引用日期2016-07-25] </ref> =='''视频'''== {{#iDisplay:m0161fjnqor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Category:690 中國遊記]]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沈阳故宫博物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