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海之中道 的原始碼
←
海之中道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海之中道'''<br><img src="https://images.zi.org.tw/bigfang/2019/04/22140150/1555912910-cc1e8e840bad5584621bbac2babe8fdd.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bigfang.tw/blog/post/uminaka-park-fukuoka 圖片來自bigfang]</small> |} '''海之中道'''是一座位於[[日本]][[福岡縣]][[福岡市]][[東區 (福岡市)|東區]]北部的[[連島沙洲]],連結[[志賀島]]與[[九州島|九州本島]]。沙洲全長約為8公里,最寬處寬度2.5公里。沙洲北臨[[玄界灘]],南接博多灣,將博多灣東半部分與外海隔開。沙洲上有[[JR]][[香椎線]]的4座鐵路車站,福岡市的很多[[度假村|度假設施]]也位於此處。 ==概要== 該沙洲幾乎全由[[沙地]]構成,僅在東部“奈多”的玄界灘海岸有由形成於[[更新世]]時期的[[砂岩]]構成的[[懸崖]]地貌,在西部則有於[[古近紀]]形成的“大岳”,“小岳”等[[丘陵]]地貌<ref>{{cite web|url=http://nrb-www.mlit.go.jp/kokjo/inspect/landclassification/land/5-1/4013.html | format=JPG | title=地形分類図「津屋崎・神湊」 | work=土地分類基本調査 | publisher=国土交通省国土調査課 | accessdate= 2014-06-24}}</ref>。由於奈多懸崖附近的[[沙丘]]上長滿了[[黑松]],所以奈多沙丘又被稱為“奈多[[松原]]”,在松原上還有供奉火明神,豐玉姬神等的“志式神社”<ref>{{cite web|url=http://bunkazai.city.fukuoka.lg.jp/cultural_properties/detail/485 |title=志式神社 | work=福岡市の文化財 | publisher=福岡市経済観光文化局文化財部文化財保護課 |accessdate=2014-06-24}}</ref>。 沙洲在西部的“西戶崎”和東部的“雁之巢”各有一處[[沙嘴]]延伸至博多灣中。沙洲各處寬度變化很大,例如西戶崎附近的寬度超過2公里,而[[海之中道海濱公園]]附近的寬度僅有不足500公尺。與志賀島連結的最西端大約1公里的沙洲最為細長,在[[漲潮]]時一部分沙洲甚至會沒於海面以下,因此這段沙洲又被稱為“道切”或“滿切”,後來為了保證志賀島的出入交通而於其上架設了一座大橋。根據18世紀的《筑前国續風土記》所述,在當時此地段經常會沈沒在海面以下,露出海面的機會很少。 在沙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區有大片[[公園]]及休閒場地。例如在中段偏東部有福岡市雁之巢休閒中心,其棒球場(福岡市雁之巢休閒中心棒球場)是日本職棒[[福岡軟體銀行鷹]]隊二軍的主場。在西部也有海之中道海濱公園,海之中道海洋世界[[水族館]],西戶崎海濱鄉村俱樂部[[高爾夫球場]]等公園和娛樂休閒設施。另外,在東部的奈多,雁之巢以及西南部的西戶崎,大岳附近分佈著大片住宅區,大約1萬5千人居住於此。 ==歷史== 由於沙洲玄界灘一側的海岸經常有各種[[漂流]]物被帶到岸邊,所以在[[奈良時代]]編纂的《筑前國[[風土記]]》逸文裏志賀島的條目中將海之中道稱為“打昇之濱”。有些資料裏也稱其為“吹上之濱”,例如[[神功皇后]]的[[傳說]]中,在遠征之前於“吹上之崎”舉行盛大的[[神樂]]活動時,從海底出現了[[阿曇磯良]]神,並給了她一塊[[玉]]。古代附近的漁民已經在此地開始製[[鹽]]。在鹽屋鼻附近的“海之中道遺跡”出土了很多[[漁具]],[[貝塚]],以及8-10世紀使用的製鹽陶器<ref>{{cite web|url=http://www.pref.tottori.lg.jp/secure/120394/www.z-tic.or.jp_plib_yayoi_muki_642.pdf | title=東アジアの中の弥生時代~人と自然環境~ | publisher=甲元眞之(熊本大学文学部) | accessdate=2014-06-24}}</ref>。 “海之中道”這一地名從何時起開始使用仍然待考。例如18世紀初[[貝原益軒]]編纂的《筑前國續風土記》中記載,奈多的居民已經稱此地為“海之中道”,但在正式記述中則稱此地為“奈多之濱”,而稱位於此地以北十多公里的現在[[福津市]]勝浦到津屋崎附近的一座沙洲為“海之中道”。在[[明治時代]]也因為此沙洲的名稱並不廣為人知而在[[地形圖]]上被記載為“俚稱海中道”。 傳統上海之中道由中間分開,西半部由志賀村管轄,東半部由奈多村管轄。到了[[江戶時代]],西半部屬於[[那珂郡 (福岡縣)|那珂郡]],而東半部則屬於[[糟屋郡|裏糟屋郡]]。1889年([[明治]]22年)[[町村制]]施行時,整個海之中道地區併入[[糟屋郡]],但西半部劃為志賀村,而東半部則劃屬和白村。兩村在50年代分別昇為町之後,分別於1960年(和白町)和1971年(志賀町)併入福岡市。1972年福岡市昇為[[政令指定都市]]設區後,由東區管轄至今。 西南部的西戶崎過去曾寫成“道崎”,到了明治初期則常用“西堂崎”,僅有少數幾戶人家。但1904年此地鋪設並開通了博多湾鐵道(現在的[[JR]][[香椎線]]),從糟屋煤田運出的[[煤炭]]在這裏被裝船,隨後人口逐漸增加。另外,在大岳附近還曾開採過煤炭,坑道一直延伸到博多灣海底。 現在的雁之巢休閒中心一帶在1936年初曾建起了九州第一座[[國際機場]]雁之巢飛行場(福岡第一飛行場),以期成為[[東亞]]地區國際航線網絡的一個關鍵點,但在當時卻幾乎全部由[[軍隊]]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此機場主要由[[大日本帝國陸軍|陸軍]]使用,而現在的海濱公園在當時則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海軍]]的機場。1945年戰敗後,兩座機場均由[[美軍]]接收,分別被改造成布雷迪空軍基地(Brady Air Base)和博多營(Camp Hakata)。 基地[[司令部]]位於現在的路易漢斯酒店(The Luigans,原為海之中道賓館)附近,許多在基地工作的工人則居住在和白地區,造成當地人口激增。[[朝鮮戰爭]]時期此基地曾是美軍的一個重要的補給站。1972年該基地返還給日本後,逐漸被開發為福岡市的休閒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海之中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