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澎湖觀音亭 的原始碼
←
澎湖觀音亭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澎湖觀音亭''' </p> |- |<center><img src="https://photo.travelking.com.tw/scenery/83B34B55-8ACB-4758-9812-751169D00EF9_e.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mkcity.gov.tw/ch/home.jsp?id=86 圖片來自mkcity] </small> |} '''澎湖觀音亭''',古稱'''觀音廟'''、'''觀音堂''',位於臺灣[[澎湖縣]][[馬公市]](媽宮北甲西垵仔),主祀[[觀世音菩薩|觀音大士]],肇建[[清朝|大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寺埕隔水近山、煙波浩香,為信史上澎湖第一座主祀觀音的廟寺,隸屬[[闔澎公廟|闔澎三大公廟]]、[[澎湖天后宮交陪廟]],並被登錄為[[澎湖縣文化資產|澎湖縣縣定古蹟]]。 今時人稱「觀音亭」,廣義泛指涵蓋觀音亭佛寺與整片海景的[[澎湖觀音亭親水遊憩區|海水浴場]],狹義則單指佛剎觀音亭。 == 歷史 == === 清領時期 === ==== 康熙朝 ==== 澎湖觀音亭文獻記載,最早可考於[[臺灣清治時期|清領時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編修的《[[臺灣縣志]]》<ref>{{Cite web|title=〈臺灣縣志〉|url=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5608|date=2011-04-13|last=陳|first=廷歡|publisher=臺灣大百科全書|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5608|archivedate=2021-02-25}}</ref>,該[[地方志|方志]]載作「觀音堂」,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間由時任[[澎湖水師協]]右營[[游擊 (官名)|游擊]]薛奎倡建。觀音亭建廟之地綿延至[[金龜頭砲臺|金龜頭]]海濱,昔時統稱「西垵仔」(亦作「西安」)。此地帶可扼守[[澎湖本島|大山嶼]],亦可遠眺[[西嶼|漁翁島]]與[[白沙島 (澎湖)|北山嶼]],戰略位置佳,不僅在1622年[[臺灣荷西統治時期|台灣荷蘭時期]]之前便有駐軍紀錄,後繼的[[臺灣明鄭時期|東寧王國]]、[[清朝|大清帝國]]亦沿用其軍事配置,分別在澎湖的西垵仔、案山、風櫃尾布置守兵,故觀音亭之設立與清代水師可謂極有淵源。 根據清代康熙朝臣[[杜臻]]《[[澎湖臺灣紀略]]》一書,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永曆 (南明)|永曆]]三十八年)間,時任[[福建水师提督|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發動[[澎湖海战|澎湖海戰]]攻取臺灣<ref>{{Cite web|title=〈施琅〉|url=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15|date=2009-11-18|last=石|first=萬壽|publisher=臺灣大百科全書|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15|archivedate=2021-02-25}}</ref>,便收錄施琅不僅將戰果歸功[[天上聖母媽祖]]顯靈、也宣稱獲得[[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和[[關聖帝君]]靈驗之助的傳說,藉此壯盛軍威、鼓舞士氣,亦可知清代官方對觀音信仰採取接納的態度。 ==== 乾隆、嘉慶朝 ====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距薛奎倡建觀音亭已逾一[[甲子]],因時任澎湖水師協[[副將|副總兵官]][[江起蛟]]卒於任內,繼任的[[許德 (清代)|許德]]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才上任,在地事務遂由右營游擊戴福代為護理。戴福不僅主導觀音亭重修事宜,亦出面重修觀音亭西海邊外的「[[祠壇 (澎湖)|無祀祠]]」。 今觀音亭右廂房(龍王廟)神龕兩側置有楹聯:「祥雲靄靄來南海、甘露湛湛潤炎方」,年款:「乾隆甲申年仲秋」,落款「護理副總兵官戴福敬立」,便為戴福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間留下的文物。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澎湖觀音亭再起工事,此次工程為撤基重修,落成後遂觀音亭成第二代建築格局,捐資主導者為時任[[臺南府糧捕海防通判|澎湖通判]][[陳銓 (乾隆進士)|陳銓]],以及澎湖水師協馬蛟、溫靖與[[魏大斌]]等亦在捐修之列。[[嘉庆|嘉慶]]十年(1805年),澎湖水師協[[王得祿]]、[[陳景星 (清朝武將)|陳景星]]、[[聶世俊]]等又倡捐重修。 ==== 道光朝 ==== [[道光]]六年(1826年)間,鑒於澎湖孤絕汪洋之中,官宦商途皆仰賴海運,為感念[[龙王|龍王神]]航行平安之庇佑,時任澎湖通判[[蔣鏞]]偕水師協鎮[[孫得發]]、左右營游擊黃步青和[[林廷福]]等倡捐,拆除位於澎湖觀音亭東側之廂房共四間,改建[[澎湖龍王廟|龍王廟]],將原本輾轉寄祀於[[澎湖水仙宮]]、[[澎湖天后宮]]內的龍王神像請出,供奉於龍王廟內引以為專祀。 ==== 光緒朝 ==== [[光绪|光緒]]元年(1875年),例貢生[[黃學周]]發起重建鳩資,並根據[[紅木埕武聖廟]]所存〈新遷武廟碑〉載,時任澎湖水師協副總兵官[[吳奇勳]]亦在響應之列。<ref>{{Cite web|title=〈新遷武廟記〉|url=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2_0000007404|publisher=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2_0000007404|archivedate=2021-02-26}}</ref>根據呂文鑫〈澎湖廟宇大木匠及形式特色研究〉一文,該次重建設計乃出自後窟潭匠師葉媽利(葉媽利即[[葉得令]]之祖父、[[葉根壯]]與[[葉銀河]]之曾祖父)之手。光緒七年(1881年),[[鮑復康]]赴任澎湖通判,曾描述澎湖觀音亭「伐鼓敺魚」,其佛教色彩十分濃厚。 惟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清法戰爭]]戰火延燒至台灣北部([[基隆市|雞籠]]、[[淡水區|淡水]])<ref name=":4">{{Cite book|title=《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台灣外記》|last=陳|first=政三|publisher=五南|year=2015|isbn=9789571181837|location=台北市}}</ref>,又於翌年(1885年)新曆3月29日爆發[[澎湖之役 (1885年)|澎湖之役]],法軍船艦砲轟澎湖各處砲台,觀音亭為軍區,且鄰近[[金龜頭砲臺|金龜頭砲台]],未能倖免於砲火,又因當時駐紮媽宮的[[广东省|粵]]勇、[[浙江省|浙江]][[台州市|台州]]勇趁亂劫掠廟寺文物,[[林豪]]《[[澎湖廳志]]》婉言曰「鐘鼓等物盡攜去」,而法軍在犀曆3月31日占領澎湖之後,觀音亭亦有和尚販售寺內[[羅漢|羅漢像]]予法國士兵等亂象叢生<ref>{{Cite book|title=《孤拔元帥的小水手》|publisher=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year=2004|isbn=9789860217629|location=台北市|others=鄭順德(翻譯)|trans-title="LE MOUSSE DE L'AMIRAL COURBET"|last=Jean}}</ref>,澎湖觀音亭一時滿目瘡痍。 清廷和法國締結《[[中法新约]]》後,法軍遂於新曆8月4日撤出澎湖全境;新任澎湖通判[[程邦基]]隨後履任,開始主導[[媽宮城隍廟]]、澎湖觀音亭等重修事宜。澎湖觀音亭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修竣工,程邦基乃題「大慈悲」匾敬獻觀音亭。 嗣後,因應清法戰爭戰區多在中國東南海域,清廷重新評估海防布局,進而調整水師編制,將原澎湖水師協升格為[[澎湖水師鎮]],最高軍事長官從副將(從二品)改派[[總兵]](正二品)赴任。<ref>{{Cite journal|title=《軍事佈防的變遷∼以澎湖為探討中心(1945年以前)》|author=|url=|last=蔡|first=文騰|journal=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issue=|doi=|others=|year=2004|volume=|page=|language=zh-tw|pmid=}}</ref><ref>{{Cite book|title=《中國古代兵制》|last=黃|first=水華|publisher=臺灣商務|year=1995|isbn=9789570509113|location=台北|language=zh-tw}}</ref>光緒十七年(1891年),《澎湖廳志》錄有時任澎湖水師鎮總兵[[吳宏洛]]捐銀五百修補觀音亭的紀錄。 === 日治時期 === 光緒二十年(1894年),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国|日本帝國]]因[[朝鲜王朝|朝鮮]]問題爆發[[甲午战争|甲午戰爭]],清廷不敵日本,雙方幾經交涉,於翌年公元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新曆4月17日簽訂[[马关条约|馬關條約]](日方稱「下關條約」)達成議和條件,條約內容其中包括割讓臺灣、[[澎湖群島]]予日本,同年新曆5月8日,雙方在[[山东省|山東]][[烟台市|煙台]]換約,大清官員即日起全數撤出臺灣和澎湖,清日主權自此易幟。 日本政府領有臺灣、澎湖之初,便著手進行全域舊慣風俗調查,因日本亦是信篤佛教的國家,便將[[日本佛教]]引渡至臺灣,傳入澎湖以[[臨濟宗妙心寺派|日本臨濟宗]]為主。根據[[明治]]三十年(1897年)調查報告,澎湖觀音亭被列入「臨濟宗妙心寺派」,成為[[京都]]大本山[[妙心寺]]分寺之一,另起日本佛教宗派名稱「澎湖山觀音寺」。日治時期的觀音亭香獲得政府支持,故香火鼎盛,日本和當地香客不絕,亦因地理位置背山面海,可遠望漁翁、白沙星羅諸島,風光殊勝,曾被《[[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為觀光勝境。 日治初期明治年間,因應日本政府頒布「禁[[鸦片|阿片]]」政策<ref>{{Cite web|title=〈鴉片制度〉|url=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788|date=2009-09-24|last=鍾|first=淑敏|publisher=臺灣大百科全書|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788|archivedate=2021-03-21}}</ref>,澎湖宗教社團[[一新社]]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推行「[[扶乩|扶鸞]]戒菸」,頗具成效,一時之間讓「鸞堂信仰」蔚為風潮。<ref name=":05">{{Cite book|title=《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last=-{r|余}-|first=光弘|last2=黃|first2=有興|publisher=澎湖縣政府|year=2005|isbn=9860015198|location=澎湖縣|language=zh-tw}}</ref>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受到一新社影響,觀音亭住持[[蔡德修]]與黃有福亦在澎湖觀音亭開辦「由新社省善堂」,澎湖名士[[林介仁]]、[[許晉纓]](清朝秀才)亦在省善堂參與之列。觀音亭的鸞務活動終日治時期,尚稱活躍,後因戰後廟寺的管理單位由澎湖佛教會接掌,鸞務因此受到壓縮,幾近停擺。 [[大正]]十五年(1926年)8月,觀音亭年久失修,《臺灣日日新報》刊載〈重修古廟〉一文,報導澎湖紳商[[鍾紅樟]]等向政府申請經費募集許可,預計以三年時間募款,替觀音亭籌措改建經費。[[昭和]]二年(1927年)三月,澎湖觀音亭重建動工,同年10月,觀音亭改築工事便告落成;舉辦儀禮時,時任[[澎湖廳長]][[增永吉次郎]](任期:1926年7月-1928年9月)、馬公街長[[三浦光次]](任期:1924年10月-1938年7月)、飯田海軍司令官等日本人等有來共襄盛舉,而在改建期間,寺內觀音佛像乃移祀於西嶼鄉[[緝馬灣西巖寺]](位於今[[西嶼鄉]]赤馬村)駐蹕。此次澎湖觀音亭改建工程,因觀音亭在清代為具備官祀等級「[[闔澎公廟]]」,興建經費主要源自全澎湖51鄉社善男信女的捐獻,以[[西嶼庄]]為最(緝馬灣、內垵、外垵、小池角、西巖寺捐款金額囊括全澎湖前五名),除反應西嶼鄉民信仰虔誠,亦彰顯清領、日治時期間,西嶼和媽宮地區關係的緊密。 昭和十九年至二十年(1944年-1945年),[[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戰爭]]戰火延燒至澎湖,馬公街、觀音亭一帶也遭到[[澎湖大空襲|盟軍空襲]]毀損,馬公地區廟宇主持者如觀音亭、[[南甲海靈殿]]便將殿內神像遷移至鄉下避難,觀音亭神像當時供奉在[[紅羅罩開蠻寺]](今[[湖西鄉]]紅羅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戰]]結束後才返回。 此外,觀音亭在日治時期的登錄地址為「[[馬公街]]馬公946番地」。 === 中華民國時期 === ==== 廣慈法師時期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10月份[[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接收臺灣和澎湖。<ref>{{Cite book|title=《臺灣歷史圖說》|last=[[周婉窈]]|first=|publisher=聯經|year=2016|isbn=9789570848083|location=台北市|language=zh-tw}}</ref>嗣後,民國38年(1949年),隨國民政府於[[第二次国共内战|國共內戰]]中失利,大陸地區淪陷,大批軍眷湧入臺灣,當地軍舍不敷使用,不少軍隊駐紮各地廟寺、民房或宗祠,觀音亭亦不例外。北方佛教團體如[[中國佛教會]]亦在此時期入主臺灣佛教界<ref name=":12">{{Cite book|title=《台灣的老齋堂》|last=張|first=崑振|publisher=遠足|year=2005|isbn=986763005X|location=台北縣|pages=|language=zh-tw}}</ref>,來自[[南京市|南京]]的[[廣慈法師]]約民國39年(1950年)駐錫澎湖觀音亭,並進一步接掌觀音亭管理事務。<ref name=":0">{{Cite web|title=〈廣慈法師〉|url=https://penghu.info/OBCDB5064F31B2F60DE9|publisher=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language=zh-tw|archiveurl=https://penghu.info/OBCDB5064F31B2F60DE9|archivedate=2021-03-10}}</ref> 民國42年(1953年),中國佛教會臺灣省澎湖支會在澎湖成立,據點即為觀音亭,並由廣慈法師出任「澎湖佛教會」理事長,廣慈以澎湖佛教會名義,操辦多場祈福法會,並有發放白米救濟貧民等義行,一度頗受政界和鄉里愛戴,觀音亭儼然成為澎湖佛教信仰的重鎮。直到民國48年(1959年),澎湖觀音亭重建落成後的同一年,廣慈法師在10月創辦「正信幼稚園」,大舉募捐,後因管理權和產權與董事會吵得不可開交。 民國49年(1960年),時任[[澎湖縣議會|澎湖縣議員]][[許記盛]]針對「[[闔澎公廟|媽宮三大闔澎公廟]]」(澎湖觀音亭、[[澎湖天后宮]]和[[媽宮城隍廟]])在二戰後的管理制度提出質詢,並要求澎湖縣政府交代觀音亭的帳目問題,此事雖已不了了之告終,卻造成澎湖佛教會的信譽下跌。同時,廣慈法師長期擔任理事長,從不曾辦理改選,早為社會輿論詬病已久。民國51年(1962年),縣議員[[許等爵]]不僅要求解散澎湖縣佛教會,也要求澎湖縣教育科重新檢討正信幼稚園的產權狀況。澎湖縣政府無力解決議會與佛教會的爭執,只得函請[[臺灣省政府]]裁示,臺灣省政府對此函示不須解散佛教會,但提出重新整理組織的要求。澎湖佛教會雖得以保住組織,但經此一風波後,聲望漸趨低迷,且民國52年(1963年)後,馬公地區[[信願寺]]、[[澎湖潮音寺|潮音寺]]相繼成立,吸引大量信眾,後來廣慈法師終究因私德問題黯然離開澎湖,觀音亭登時群龍無首,也不再是佛教徒雲集首選之地。 ==== 鸞堂復興時期 ==== 觀音亭聲勢低迷多年之後,部分觀音亭信眾決定重振鸞堂,所以民國63年(1974年)間,委請[[澎湖三官殿]]的「三善社三善堂」協助澎湖觀音亭重整停擺多時的鸞務,日治時期活躍的「由新社省善堂」於該年8月21日重新於觀音亭開堂,由陳媽和出任由新社社長、郭振家擔任省善堂堂主,頒訂十條守則以為堂規。 民國71年至73年(1982年至1984年),闔澎三大公廟之一的媽宮城隍廟連續三年舉辦陸上出巡遶境大典;民國74年(1984年),澎湖天后宮則操辦天上聖母海上遶境活動;適逢民國75年(1986年),闔澎三大公廟管理制度改弦易轍,不再以媽宮三甲(東甲、南甲、北甲)逐年輪替,正式以「東甲主城隍廟、南甲掌天后宮、北甲管觀音亭」為定制,時任由新社社長陳媽和、薛光燦等便和觀音亭主事者商議,提出「觀音菩薩空中出巡」的構想,獲得時任[[澎湖縣縣長|澎湖縣長]][[歐堅壯]]和[[陸軍澎湖防衛指揮部|澎防部]]中將[[毛梦漪|毛夢漪]]的支持。 嗣後寺方向[[國華航空|永興航空]]租用三架小型飛機,護送觀音菩薩上機繞行澎湖群島一圈,順利於民國76年(1987年)、民國77年(1988年)出巡兩次。民國78年(1989年)繞行澎湖群島結束後,甚至赴往臺灣本島出巡。7月10日先從[[馬公機場]]飛往[[高雄國際機場|高雄小港機場]];7月11日行經[[恆春鎮|恆春]]、[[臺東縣|臺東]]、[[花蓮縣|花蓮]]、[[宜蘭縣|宜蘭]]、[[基隆市|基隆]],於當日下午2點33分抵達[[臺北松山機場]],獲得[[艋舺龍山寺|臺北龍山寺]]、[[指南宮|木柵指南宮]]的熱烈招待;7月12日則從臺灣西部沿[[新竹縣|新竹]]、[[臺中市|臺中]]、[[嘉義縣|嘉義]]等返回澎湖馬公機場;7月13日舉辦軟筵、素食晚宴,澎湖觀音亭舉辦三次的空中出巡法會至此告一段落。 由新社省善堂復堂後,除了操辦「空中出巡」為時人所稱頌外,亦於民國68年(1979年)、民國69年(1980年)、民國71年(1982年)著造《南無諸佛救苦超渡真經》、《菩提極樂真經》、《南海之行》三本善書,偶有舉辦誦經法會、救助低收入戶慈善活動,但隨成員逐漸老去凋零,鸞務日益沉寂,民國98年(2009年)社主[[朱茂林]]往生後,觀音亭鸞堂活動已然停頓。 ==== 管理委員會時期 ==== 臺灣各地舊有宮廟組織因應時代變遷,陸陸續續轉變為「[[財團法人]]」或者「委員會」的管理或經營制度。民國103年(2014年)12月27日,澎湖觀音亭成立「澎湖觀音亭管理委員會」,首屆主任委員為王順輝、副主任委員林松德。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澎湖觀音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