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澳洲瓢虫 的原始碼
←
澳洲瓢虫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原产澳洲,已有50多个国家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中国从1955年引种开展研究利用,有效地控制了吹绵蚧的发生,已知分布于南方各柑橘产区。 == 形态特征 == 雌虫体长约4毫米,宽约2.5毫米。体朱红色,被黄绒毛,黑色和红色相间。头部黑色,复眼黑褐色,触角黄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两个圆形黑点,后缘为一黑色宽带。鞘翅肩角处有一肾形黑斑,翅中央和接近前缘中部,各有一黑斑相连,两翅相并,构成方形黑斑,后翅灰黑色。腹部红色。卵呈鲜红色;幼虫体深红色,头部黑褐色;蛹呈椭圆形,黑褐色,全身密被黄色绒毛。 == 生活习性 == 喜荫蔽环境,有假死习性,初孵时,常集中取食吹绵蚧雌成虫,以后逐渐分散,原产于澳大利亚,是农业益虫。 == 种群分布 == 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南方各柑橘产区。 背景技术: 吹绵蚧,俗称绵团蚧、白蚰、白蜱,属于硕蚧科吹绵蚧属,常寄生于金桔、柠檬、月季、海棠、山茶等花卉上,也是危害金合欢、柳树、橘树的主要害虫。吹绵蚧常聚集在被害植株的叶芽、新捎上,利用其口足吸器吸食植物汁液,严重时可以造成叶色发黄以致整株坏死;除此之外,吹绵蚧会排泄“蜜露”覆盖在植株表面,直接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致其枯萎,并且还会诱发煤污病。关于吹绵蚧的防治技术,目前多采用农药捕杀,随之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澳洲瓢虫,属于鞘翅目瓢虫科,是吹绵蚧的天敌。对澳洲瓢虫进行大规模繁育,即获得了大量吹绵蚧的天敌昆虫,再利用其捕杀吹绵蚧,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更加经济环保。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吹绵蚧饲养澳洲瓢虫的方法,其是用人工复合饲料为澳洲瓢虫交配产卵补充能量,再利用吹绵蚧作为澳洲瓢虫幼虫的活体饲料。其中,所述的澳洲瓢虫种虫可以在野外采集,在柑橘种植地发生柑橘介壳虫危害的植株上获取;所述的吹绵蚧采自被吹绵蚧侵害的枸椽科植物,并且在采集之后,利用采摘的枸椽科植物叶片及多肉类植物叶片饲喂致其大量繁衍。所述的人工复合饲料,按照如下重量百分比进行配置:蔗糖30%、酵母粉5%、鱼粉10%、饲料级复合维生素0.2%、水54.8%,原料易得廉价且营养丰富。采用上述方法饲养澳洲瓢虫,获得了高成活率,再利用获得的大量澳洲瓢虫捕杀吹绵蚧,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使用,更加经济环保。
返回「
澳洲瓢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