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灯笼 的原始碼
←
灯笼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灯笼.jpg|350px|缩略图|右|<big>灯笼</big>[https://image3.cnpp.cn/upload/images/20190218/10272698508_880x62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maigoo.com/tuku/518185.html 来自 图库 的图片]]] '''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ref>[https://www.sohu.com/a/163718639_820391 【好奇】科技馆“中国古代发明体验之旅之走马灯” ],搜狐,2017-08-10 </ref>。 ==灯笼由来==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西汉纸发明,东汉[[蔡伦]]改进纸之后。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ref>[http://www.docin.com/p-1815153993.html 元宵节观灯习俗由来],豆丁网</ref>,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还有一种说法:清代[[雍正]]年间河北省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他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每年都吸引众街坊邻居围观欣赏。有一年老汉做了几对灯笼到[[藁城区|藁城]]集上来卖,恰巧被游集散心的县太爷看见了,便把所有灯笼都买下,挂在府邸整日观赏。灯笼做工别致,富丽堂皇,县太爷视为珍品,爱不释手。这年又到向皇上进贡日期,县太爷正苦思冥想送什么物品来取悦皇上,有人指点他送几对灯笼试试。县太爷虽有点舍不得,但为讨好皇上只得忍痛割爱。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龙颜大悦,重赏藁城知县,并把灯笼定为贡品。后来皇宫内外到处挂上了这大红的[[屯头灯笼]]。河北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宫灯”。 ==视频== ===<center> 灯笼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新婚中国风灯笼 </center> <center>{{#iDisplay:h0514tnolh6|560|390|qq}}</center> <center> 国庆传统灯笼制作</center> <center>{{#iDisplay:m07280iqxcc|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70 技藝總論]]
返回「
灯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