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玉米大斑病 的原始碼
←
玉米大斑病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big>玉米大斑病</big>''' [[File:玉米大斑病.jpg | thumb | 300px | 右 | 玉米大斑病 <br>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1207%2Fc93b3585d7924235bbf362e355e4b844.jpeg&refer=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4779711&t=8d6c6362c93102d85a31f1c79443be09 原圖鏈接] ]] 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的、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玉米栽培地区。在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受自交系的抗病性、轮作制度、[[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该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 由于玉米大斑病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存在大量病原菌,三是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玉米大斑病 外文名: Corn spot 别 名: 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 [[File:玉米大斑病1.jpg | thumb | 300px | 右 | 玉米大斑病1 <br>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gss0.baidu.com%2F9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2Fzhidao%2Fwh%253D450%252C600%2Fsign%3Dcf7b0236d239b6004d9b07b3dc60191c%2Fb21c8701a18b87d6fdcaaaca000828381e30fd5f.jpg&refer=http%3A%2F%2Fgss0.baidu.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4779896&t=6cf4ebf16b4bb075e6cc069f10d94240 原圖鏈接] ]] 病 原: 大斑病凸脐蠕孢 为害植物: 玉米 为害部位: 叶片、叶鞘、苞叶 == 病原特征 == 玉米大斑病病原为大斑病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y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凸脐蠕孢属]]。分生孢子梗从气孔长出,青褐色,单生或2-6根丛生,不分枝,直立或上部有屈膝状弯曲,2-6个(多数3-5个)隔膜,大小(12.5-188.7)微米×10.0微米,基部细胞膨大,色深,向尖端色渐浅,顶端或弯曲处有明显孢痕。分生孢子1至数个顶生,初无色,后变褐绿色,纺锤形,直或向一侧弯曲,多数4-7个隔膜,大小(57.7-140.6) 微米×(15.1-22.9)微米。有性态(Setosphaeria turcica (Lutlr) Leonarol et Suggs)只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生,异宗配合,子囊座黑色,椭圆形或近球形,高359-721微米,宽345-497微米。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有短柄,大小为(176-249)微米×(24-31)微米,一般含子囊孢子2-4个,也有1-6个。成熟的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直或弯曲,3个隔膜,隔膜处有缢缩,大小为(42-78)微米×(13-17)微米。 大斑病凸脐蠕孢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已知有[[玉米专化型]]、[[高粱专化型]]、[[约翰生草专化型]]、棍合专化型等。玉米专化型区分为1号和2号小种,中国分布的是1号小种。 == 分布为害 ==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各玉米产区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在我国,大斑病主要分布东北、华北春玉米区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 == 玉米大斑病症状 == 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一般从底部的叶片开始发病,发病叶片上的病斑多呈梭形病斑,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病斑长达5-10cm,宽约10-15cm,后期叶片反面病斑上密生黑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的霉层。 == 玉米大斑病病原 == 是由大斑突脐蠕孢菌引起的,淡青褐色,梭形至长梭形,直或稍弯曲两端略尖,多数4-7个隔膜,分生孢子多从气孔中抽出,不分枝,分生孢子褐绿色,脐点明显突出。 == 玉米大斑病传播途径 == 玉米大斑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大病残体内外越冬,种子也能带少量的病菌,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在第二年的6月份,病菌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田间侵入玉米植株,需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飞溅等传播。到叶片上,从表皮、气孔、伤口侵入叶内引起发病。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受到抑制。在吉林省,玉米的拔节到抽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的阴雨天,所以今年的病害发展迅速。另外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往往发病较重。<ref>[http://www.haonongzi.com/news/20171221/174356.html 玉米大斑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好农资招商网2017-12-21] </ref> == 发病规律 ==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温度20-250C、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在春玉米种植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ref>[http://tupu.3456.tv/news/246.html 玉米大斑病,火爆农资招商网] </ref> == 防治方法 == === 测报制度 === 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系统观察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开始自下而上垂直扩展时,如田间湿度大,或近日内气象预报有中到大雨,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在10%左右田块流行”的预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 === 农业防治 === 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决定因素。中温高湿是锈发大斑病的主要气候条件,例如,年月份平均气温,阴雨天多,田间大气湿度大,造成玉米大斑病突发成灾。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展。所以必须选择湿度和温度适宜的地方种植玉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玉米大斑病。 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降低是导致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田间病菌大量积累的情况下,种植抗病品种一般不易大发生病害。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在玉米大斑病常发地区,选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 改善耕作栽培[[环境]]。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无论平川还是丘陵山区,都要努力杜绝白茬地过冬,施足底肥,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最危险的感病期大部分时间都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从而大大减轻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以为提高植株抗病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 化学防治 === 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每天10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选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喷雾。也可以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公顷,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 == 相关视频 == <center>玉米大斑病防治</center> {{#iDisplay:k0521t2ln6x|780|460|qq}} </center> <center>玉米大斑病的最佳防治时期及用药</center> {{#iDisplay:c066438xrl7|780|460|qq}} </center> == 参考来源 == [[Category: 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返回「
玉米大斑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