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王尧臣 的原始碼
←
王尧臣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王尧臣</big> ''' |- | [[File:图片1wang.jpg|缩略图|居中|[https://t10.baidu.com/it/u=1767939409,141215301&fm=30&app=106&f=JPEG?w=312&h=208&s=3221D94FC6017B5B58AC24FC03009011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 名: 王尧臣 别 名: 王文忠 字: 伯庸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应天府虞城县 出生日期: 1003年 逝世日期: 1058年 主要作品: 《崇文总目》 官 职: 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追 赠: 太师、中书令 谥 号: 文安→文忠 |} '''王尧臣'''(1003年-1058年),字伯庸。应天府虞城县(今[[河南]][[虞城]])人。北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王尧臣[[状元及第]]。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争时,历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于边防部署、将帅任用方面多有建白。后任权三司使,奏止增收民房租及夔州盐井岁课。皇佑三年(1051年),升为枢密副使,任内务裁抑侥幸。嘉佑元年(1056年),拜参知政事,位列执政。卒赠右仆射,谥号“文安”。宋神宗时重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王尧臣工诗词,擅书,以文学名,典内外制十余年,文辞温丽。又精于目录学,有《崇文总目》传世。<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1/wangyaochen.html 王尧臣]河南商丘虞城县人物</ref> ==人物生平== 王尧臣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丁卯科状元。王尧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后被召试回京,改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因其叔父王冲犯法而受牵连,出知光州。光州饥荒,百姓群起为盗,朝廷欲从重处罚,王尧臣上疏以为此乃灾荒时政务所应抚恤,不可苛责,被宋仁宗嘉纳。父亲病逝后,王尧臣离职为其服丧,服丧期满后,担任三司度支判官,再升为右司谏。 郭皇后突然去世后,王尧臣奏请仁宗调查左、右侍医者,并请停上元灯节,以示哀悼。 景佑四年(1037年),擢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 宋夏战争时,王尧臣为体量安抚使,临行前,请仁宗免关中租赋二年,以安民心,同心御敌,获准。回京后,上疏分析局势与对策,仁宗用其意告诫边关守将。 庆历元年(1041年),宋军兵败好水川,仁宗震惊,罢[[韩琦]]、[[范仲淹]]。王尧臣谏言二人皆当世英才,忠义智勇,不应如此安置,又力荐种世衡、[[狄青]]有将帅之才。后仁宗重新任韩琦、范仲淹为招讨使,置府泾州,加兵三万,再遣王尧臣为泾原路安抚使。王尧臣回朝后,就边防建设两次上疏,皆被朝廷采纳。母亲病故,服丧期满,王尧臣转右谏议大夫。 皇佑三年(1051年),以本官升拜枢密副使。王尧臣请奏定制,裁抑侥幸,深得朝廷嘉许信任。有人把一封匿名信散布在京城,但仁宗置而不问,仍对他信任有加。 嘉佑元年(1056年)三月,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副相),位列执政。 嘉佑三年(1058年),仁宗想要升授王尧臣为枢密使,但当草制的学士胡宿却坚决地予以抑制,仁宗于是改拜他为吏部侍郎。八月二十一日,王尧臣在任上病故,享年五十六岁。仁宗闻讣讯,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号“文安”。 元丰三年(1080年),王尧臣之子王同老进献王尧臣请求立[[宋英宗]]的遗稿来为父请功,宋神宗向另一当事人文彦博求证后,得知此事本末,于是加赠他为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 王尧臣工于诗词,擅写书法,以文学闻名,典内外制十余年,文辞温丽,苏耆家《兰亭跋》有其手书(事见《宋史·本传》)。 ==目录学== 王尧臣精于目录学。宋仁宗景佑六年(1034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及秘阁藏书谬乱不全,由他和史馆检讨王洙、馆阁勘校欧阳修等校正编订三馆秘阁藏书,撮其条目,讨论撰次,仿唐《开元四部录》体列,撰为目录66卷,于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奏上,赐名为《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按四部分类,收书30669卷。每类之下有序,每书附有提要。原书已佚,明、清只有简目流传。清嘉庆四年(1799年) 由钱侗等人,从《欧阳文忠公集》、《玉海》、《文献通考》等书目中,辑成5卷。该目在分类和在类下作序的目录学方法 ,对后世的官私目录影响甚大。当代目录学家汪国垣论其“为南宋陈、晁诸人,因尝取法于此,故书虽失,后学览其目录,尚可推见全书本末。”该书目为北宋重要的官修目录。 ==军事== 景佑元年(1034年),西夏李元昊领兵大举进犯宋境,宋仁宗特派王尧臣担任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根据当时的敌我情势,在就职前上疏仁宗,认为按照宋朝旧制,派遣至各地的使者,只问官吏将校,不过问民政事务。自从李元昊兴兵,至今已三年多,关中地区广大民众深受涂炭,男儿征战,农田荒芜,生产凋蔽,严重危及社会秩序。鉴于此般情势,臣请陛下出诏慰藉,令免两年租赋,以调动民力同心御敌。仁宗立即诏准。以此来看,王尧臣对民心与战争胜利之关系有高于当时一般臣僚的见解,颇具战略眼光。 王尧臣状元到陕西任职后,认真巡察了西北要塞及驻军状况,分析了西夏和宋军的优长与缺陷及各自战略特征。他认为宋军在陕西虽然有20万之众,但因分兵守塞,兵力难以集中;而西夏则善于集中兵力,往往集中起来的兵力数倍于宋军、甚至十以战一,以致西夏屡屡得手获胜,宋军却疲于防守,穷于应战,损兵折将。王尧臣根据攻、守双方态势和边境地理、西夏军的攻掠特点,立即上奏皇上,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性建议:西夏军犯边不患不能入,而患不能后撤;边境地区,虽然地势险峻有异,但西夏军骑兵必行军于大川平地,而河谷平地均有宋军修筑的砦栅;西夏军入寇旨在虏掠,人自为战,故所向无前……,但是他们既入宋境,分兵剿掠,驱抢人蓄,劫夺财物,士马俱疲,无复斗志。此时,宋军若以精兵健马扼守要塞,集中优势兵力,巧设埋伏,断其首尾,且追且击,西夏军队不败待何?这就叫西夏军队患不能归。而昔日西夏军队屡屡乘机得胜,重掠而归,宋朝边将不敢也不能追,实是分兵而导致兵寡之故。如果今日仍循旧辙,不调整边务,宋军决无可胜之理。 同时,王尧臣还在战术上分析了延州、镇戎军、渭州山外三战失利的原因。认为宋军所以战败,均是因为西夏军队主动出击,占据险峻胜地。而宋军将帅既不能据险地要塞,只是近功短利,不辨形势的匆忙出征,待到兵马疲惫时,又遭西夏军伏击,遂致战败乃至全军覆灭。王尧臣还认为造成这种战况的主要原因是主帅没有因地因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墨守陈旧战法,不思应变的结果。为此,他提出一遇到西夏军入侵,不可轻言出战,而应根据情况设立营砦,主帅要有应变的谋略,要量敌出征等建设性意见。宋仁宗非常重视王尧臣这些很有军事谋略的建议,立即颁诏,命令边境将帅参照执行。 此外,王尧臣状元还很重视发掘、荐举将帅人才。史载他向宋仁宗推荐的二十多位充任的边将,都在后来的戍边中建功立业,其中的韩琦、范仲淹都是当时着名的边帅。庆历元年(1041年),宋将任福轻敌中伏,大败于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仁宗认为这是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韩琦、范仲淹指挥错误、拥兵不进之故,所以就罢免了他们的官职。王尧臣上疏力保二人皆为当世英才,不应因小故而处置。况且好水川战败,皆缘主帅任福轻敌盲目进攻,指挥不当所致,不能过多责怪韩、范。同时,他又举荐狄青、种世衡等将帅之才。不久,仁宗接纳了尧臣的意见,重新起用了韩琦、范仲淹,王尧臣自己也被委任为泾原路安抚使。在任上,他妥善地处置了叛将姚贵及其部众,安定了边塞。 王尧臣后来升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对于西北边事更加关注。他在如何统一节制、改革帅臣官制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又对如何严格训练士兵,实行营田、充实给养以及加强军事装备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办法。 ==个人作品== 王尧臣著有目录学史的重要著述《崇文总目》。另有文集数十卷,今已不传。 ==人物评价== [[欧阳修]]: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与其弟纯臣相友爱,世称孝悌者言王氏。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曾巩]]:尧臣典内外制十余年,文词温润,得王言体。 脱脱:尧臣论议铿铿,正谊而不谋利,其最优乎。 ==史料记载== 《文忠集·卷三十三·居士集卷三十三》 《隆平集·卷八·枢密》 《东都事略·卷七十·列传五十三》 《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 ==轶事典故== 《宋朝事实类苑》中有两件关于王尧臣逝世前的异事: 王尧臣病重的当晚,据传有十几只灵鹤在天空中盘旋鸣叫,其声响亮凄清。八月二十日夜三更时,月亮非常清晰,王尧臣之弟王纯臣受命差知亳州,差人来迎候王纯臣的,都感受到了王家的诡异。不久之后,府中传来了哭声,群鹤于是散去。当时人都认为王尧臣这是要做仙官了。 又据一位乾明寺的尼姑道坚说,王尧臣突然染病时,家中有一只猫会说人话。之后不久,王尧臣果然离世。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宋朝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王尧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