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理论心理学 的原始碼
←
理论心理学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理论心理学</big>''' |- |<center><img src=http://img13.360buyimg.com/n1/15131/292dec9b-1b35-4457-b707-d0c07b49e23c.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tem.jd.com/10733513.html 来自 京东商城网 的图片]</small> |} '''<big>理论心理学</big>'''是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丹尼尔•夏克特]](Daniel Schacter),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马修•诺克(Matthew Nock)。<ref>[https://wenda.so.com/q/1377899881062490?src=140&q=%E7%90%86%E8%AE%BA%E5%BF%83%E7%90%86%E5%AD%A6 心理学 理论知识]</ref> ==基本定义==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The definition of Psychology is: Scientific Study of Behavior and Mental Processes and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an organism's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ref>[http://www.doc88.com/p-102570141576.html 心理学的10个著名理论]</ref> 心理学的定义是: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以及生物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心理学分为五个子领域,即: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Society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这五个子领域了。 简单来说的话,神经科学研究通过观察人类大脑的反应来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和学习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是通过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即将心理比喻成计算机,看人类是如何游戏、辨别语言和物体辨认等;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怎样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心理学主要是帮助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门课。 ==历史沿革== 早期的心理学研究是属于哲学的范畴,称为哲学心理学。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埃及、希腊和印度等古代文明。中国古代认为人的性情思想是由一定的器官承担的,并且其活动会在器官上反映出来,如“心之官则思”(《孟子》),“人精在脑”、“头者神之所居”(《春秋元命苞》)。“神形合一”、“形神相印”等思想在《黄帝内经》等涉及医学心理的著作中有很多阐述和应用。在古希腊语中,心理学由“灵魂”(ψυχή)和“研究”(λόγος)所组成。柏拉图提出过二元并存的理念,有人认为亚里斯多德《论灵魂》是西方最早的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经由长久的演变,慢慢的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学科,包括了现在人所了解的心理学。 哲学心理学主要是在探讨心身关系、天性与教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知识来源等四大议题。其早期的理论有一元论、二元论、环境决定论、精神决定论等。近代的哲学心理学则是有三大思想流派,包括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浪漫主义。正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科学心理学''' 虽然心理学实验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学者海什木的著作《光学》(1021年)不过,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开始于1874年,那一年,德国的生理学家威廉·冯特发表两册的心理学教科书——《生理心理学的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在序言里大胆宣称:“要建立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1875年,莱比锡大学聘冯特为教授;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实验室,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10余年后,也就是1890年代,美国各大学风起云涌地仿效此举,建立数十座心理学实验室,尤其1892这一年就成立了20座,这一年也是美国心理学会的成立年。通常将1874年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这一时间比许多自然科学脱离哲学而形成独立学科的时间为晚。冯特也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心理学家的人。其他早期而重要的心理学家包括艾宾浩斯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兴起。 '''结构主义''' 德国医生威廉·冯特被认为是将实验引入心理学研究的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6]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着重于将心理分解成为基本的元素,这是由于当时化学的进步,后者在分析物质元素与结构上去的突破。虽然冯特自己不是结构主义者,他的学生爱德华·B·铁钦纳成为了结构主义的思想家,与机能主义者对立。铁钦纳是美国早期心理学家的重要人物。 '''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相对于结构主义而生,并受到美国哲学家、科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影响颇多。詹姆士认为心理学应该有实用价值,心理学家应该找到有益与人的科学方式。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于1890年出版,其中有许多铺垫性问题,为后续科学家提供了方向。其他主要机能主义者包括约翰·杜威和哈维·卡尔。 其它19世纪的杰出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他是研究记忆实验的先驱,在柏林洪堡大学创立了学习与遗忘的量化模型。苏俄心理学家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他在对狗进行实验时发现了“古典制约”,并将其应用与人类。 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冯特、詹姆士、艾宾浩斯与其他实验心理学家们所发展的实验技术方向更加趋向研究认知——关注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最终演化为认知科学中的一部分。在早些时候,这被视为“革命性”的发展,因为认知科学回复并对应之前的流行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等。 '''精神分析''' 1909照于克拉克大学。前排:西格蒙德· 1909照于克拉克大学。前排:西格蒙德· 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十九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精神分析学,直到自己1939年去世为止。精神分析学是一种研究意识、解释经历的方法;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系统;是一种针对心理、情绪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潜意识中的冲突进行心理治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很多理论基于解释法、内省法以及临床观察。精神分析法广为流传,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性别、压抑、心理发展中的潜意识等。这些问题在当时都被列为社会禁忌,弗洛伊德则提供了催化剂,使得问题可以在正式社交中得以公开讨论。在临床上,弗洛伊德是自由联想的先驱,他对释梦治疗也很有研究。 弗洛伊德对瑞士精神科医师卡尔·荣格的影响很大,后者的分析心理学与深度心理学互补。20世纪中叶心理学者们研究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病治疗、以及哲学。这些著名的学者包括爱利克·埃里克森、梅兰妮·克莱因、唐纳德·温尼可卡伦·霍妮、埃里希·弗罗姆、约翰·鲍比、以及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整个二十世纪里,精神分析衍生出不同的分支学派,它们中很多被划分为新弗洛伊德学派。 精神分析及其治疗受到诸多人士的批评,如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以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波普尔是位科学哲学家,认为精神分析作为科学是错误的,而艾森克则称精神分析原理与实验数据不符。到二十世纪末,美国高等院校心理学院变得更加倾向于实证主义,将弗洛伊德理论边缘化,并蔑称其为“干瘪老死”的历史古董。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神经精神分析领域上维护弗洛伊德的科学立场,[而其它人文学科学者们则固守弗洛伊德“根本不是科学家,而是个...诠释者。” '''行为主义的兴起''' 在整个20世纪的上半叶,行为主义学派支配了当时的心理学,其主张心理学是:“寻求理解特定的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其主张心理学应分析先行的环境条件,即在行为之前出现、而且为一个机体产生反应或抑制反应提供活动场所的条件。因此,他们把行为反应看做是机体理解、预测和控制的行为,并因此做出相应的结果。基于对实验和变量的严格控制和强调,行为主义学对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为史金纳,然而其对于内在的认知历程是存而不论,近期流行的认知主义则是重视之前忽视的内在认知历程,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米勒、西蒙等。 当今世界主要的心理学学派有五大观点,每一个观点都强调行为及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其主要包括神经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人本主义''' 二十世纪50年代,在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影响下,人本心理学应育而生。应用现象学、交互主体性、第一人称视角,人本主义试图捕捉整个人——而不是人格或认知的一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类独特问题的基础,例如个人的自由意志、成长、自我实现、认同、死亡、孤独、自由与意义。人本过程的特点在于它关注主观臆想、拒绝宿命、着重成长的积极性而不是病理因素。一些人本学派的奠基人,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立了需求层次理论;卡尔·罗哲斯,创立了个人中心治疗。在此之后,正面心理学剖析了人本主义,对其更进一步的科学分析。 '''完形''' 沃尔夫冈·苛勒、马科斯·韦特墨、科特·考夫卡三人联合创立了完形心理学派。这种心理研究建立在个人经历为一整体的观点上。对应物质的分子结构,这种观点于十九世纪晚期在德国、奥地利产生。完形心理学没有将思维、行为分解成为细小的元素,而是坚持经验作为整体的重要性,认为总体不同于部分相加的和。 完形心理学不应与弗里茨·波尔斯的格式塔治疗相混淆,后者只在外表上与完形心理学有关联。 '''存在主义''' 在二十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原精神分析学家罗洛·梅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丹麦哲学家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的影响下,走上了心理学存在主义之路。这包括存在治疗。 存在主义心理学不同于其它人本学派,即人性中立视角、对焦虑的积极观点等。存在主义心理学注重于人文主题,如死亡、自由意志、意义,并认为意义可以被神话、或是讲述方式改变。对于死亡及未来的真实性,通常会鼓励人们接受自由意志,尽管令人焦虑。 奥地利存在主义精神病医生、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从集中营中吸取教训,总结出不同版本的存在主义治疗法,这种方法着重于存在的意义,不同于阿德勒的尼采主义的权力意志或弗洛伊德的享乐意志。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路德维格·宾斯万格(Ludwig Binswanger),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George Kelly)和梅(May)、弗兰克尔(Frankl)一道,也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学派学者。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心理学派研究心理活动,包括解决问题、知觉、记忆、学习等。作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这个心理学分支与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包括神经科学、哲学、语言学等。 诺姆·乔姆斯基在批评行为学概念中的“刺激”、“相应”、“强化”时,触发了一场心理学“认知革命”。乔姆斯基辩称这种观点会以一种肤浅、模糊的方式应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中,特别是在语言习得的领域上。有一种假定认为人类天生拥有一种“内在的”语言习得机能,然而对于行为主义来说,这个问题在于所有行为,包括语言在内,都必须通过学习和强化来获得。社会学习理论家,如阿尔波特·班杜拉称儿童的生活环境有助于行为的改良。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帮助人们重拾被行为主义抛弃的心理活动与表述,如认知等。英国神经科学家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与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应用实验总结了心理现象与人脑结构、功能之间的联系。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人类信息处理时常与机械信息处理相互类比。对认知的研究被应用于二战,用以理解武器操作。在二十世纪晚期,认知主义成为心理学的统领范式,认知心理学成为了流行分支。 认知心理学认为隐蔽的心理活动应该使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心理学家创立了两种概念:阈下刺激物与内隐记忆,对应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或行为学的偶然形成行为。行为主义元素与认知心理学被整合成为认知治疗的基础。这种心理治疗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和精神病学家亚伦·T·贝克创立而成。认知心理学与其它学科,如精神哲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一道被归入的上层学科认知科学。 ==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即我们非常熟悉,并随时会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mind)。 1、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划分 (1)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individual mind)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个性调控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控制和调解。它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意识是个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个人藉以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进行认识、评价、控制、调解,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个性心理结构系统。 2、从心理的意识维度上划分 (1)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例如,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这样的记忆活动处于意识状态。从意识对象上可以把其分为: 客体意识,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意识。 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 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为记忆现象,后者为元记忆(matememory)现象。 (2)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以记忆为例,有时我们并没有某方面内容的记忆目的,也没有想着要记住它,却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甚至还很牢固。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的以及是否有某方面的记忆。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是无意识记忆,后者是内隐记忆。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理论心理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