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疏离感 的原始碼
←
疏离感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疏离感</big>''' |- |<center><img src=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4207a6f93bdb0804a.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FVK33OAJ0518MAR7.html 来自 网易网 的图片]</small> |} '''<big>疏离感<big>''' 在哲学上一般[[翻译]]成[[异化]],而心理学意义的"[[疏离]]"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他认为疏离感是一个包含主观成分和客观成分的[[复杂]]概念。客观成分主要指劳工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失控感;主观成分主要包括社会[[分离]]感(Social estrangement)和[[个性]] [[丧失]](depersonalization)。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疏离感 <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391414777 什么是疏离感]</ref> 外文名 Alienation 学科 心理学 ==疏离感概念的界定== 疏离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字的 Alienatio (异化、外化、脱离)和Alienare (转让、异化、分离、让异己的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在英文中是 Alienation (疏远 、转让、 异化、 精神错乱 ),德文使用的是 Entfremdung (疏远 、异化 )。 Alienation 在不同的学科, 包括社会学、 社会政治哲学 、精神分析学 、存在主义哲学等中出现,在哲学上 它一般翻译成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分离出对立面的客体,这个客体逐渐跟主体疏远,从而成为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反对主体本身。在社会学中,广义上说, Alienation 是指个人同他的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相离异。从经济学来说,它是指人们在经济领域中所产生的各种对立关系。Alienation 这个概念有较大的发展, 即它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中是越来越丰富的概念。 ==相关理论== Seeman.M从社会心理角度把疏离感构建为五个维度,即(1)劳动疏离感:在劳动中丧失了目的;(2)无力感:不能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影响的感觉;(3)社会孤立感:与他人、集体和社会之间失去亲密接触的感觉;(4)价值疏外感:在活动中丧失了意义的感觉;(5)自己疏外感:感觉到自己和自己是陌生的。 我国台湾学者张春兴对疏离感的定义为:由于社会变迁和都市工业化的影响,使人与其生活环境间失去了原有的和谐,终而形成现代人面对其生活时的疏离感。它包括四种情感成分,即社会孤立感,无意义感,自我分离感,无能为力感。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疏离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