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白雪石 的原始碼
←
白雪石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白雪石 | 图像 = [[File:白雪石.jpg|缩略图]] | 出生日期 = 1915.6.12 | 出生地点 = 中国北京市 | 逝世日期 = 2011.4.22 | 国籍 = 中 国 | 别名 = 原名白增锐 | 职业 = 画 家 教 授 | 代表作品 = 《万壑松风》<br> 《千峰竞秀》 <br> 《早春图》 <br> 《漓江一曲千峰秀》 }} '''白雪石'''(1915.6.12-2011.4.22),男,斋号[[何须斋]],[[北京市]]人,自幼习画,早年师从[[赵梦朱]],后拜[[梁树年]]为师,1937-1948年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同时参加湖社画会和中国画研究会;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后在[[中央工艺美院]]任教,还兼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多次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绘制巨幅国画;多次出国举办画展;他的山水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广采博取,兼收各类画种之精华,具有宋画之严谨,元画之轻快,水彩画之秀润,版画之纯净而具装饰美;其中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白雪石的绘画风格。 ==人物简介== [[File:白雪石2.jpg|缩略图]] 白雪石(1915—2011),原名增锐,斋号何须斋;1915年生于北京;自幼习画,早年师从[[赵梦朱]]、[[梁树年]],研习没骨花鸟和山水画,传统功力深厚。1933年加入“湖社”。 1959-1964年曾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及北京艺术学院讲师。 1964-1984年先后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白雪石先生的老师[[梁树年]] [3] 是山水画大家祁井西 [3] 先生的弟子。[[祁井西]](号松崖)是近代著名国画团体[[松风画会]]的成员,以画风明快、气韵和润而闻名民国画坛。白雪石先生的国画风格集[[湖社画会]]、[[松风画会]]的精华为一体,尤其钟爱明快、清澈的特色。 白雪石的山水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广采博取,兼收各类画种之精华,具有宋画之严谨,元画之轻快,水彩画之秀润,版画之纯净、明快而具装饰美。 他走遍了黄山、泰山、三峡、[[太行山]]等名山大川,运用传统技法和现代章法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白派山水画。特别是从1972年开始赴广西[[桂林]]十几次,沿[[漓江]]两岸徒步旅行写生,搜集了大量素材,经过长时间的推敲、提炼,绘制出一幅幅无与伦比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漓江山水画,把[[桂林风景]]的迷人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运用浓、淡、干、湿、泼、破等不同墨趣、勾皴点染的不同笔情,恰到好处地挥写漓江晴、云、雨、雾中山光水影迷离的微妙变化。 在海内外画界与社会各界中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白派山水甲桂林”的美誉,被大家公认为当代绘画领域 [[File:白雪石4.jpg|左|缩略图]] 成就卓著的、具有创造性业绩的山水画大家,桃李满天下的美术教育家。 代表作有出版专集多种;代表作品有《[[万壑松风]]》、《千峰竞秀》、《雨后》、《早春图》、《[[漓江]]一曲千峰秀》等。 在教学上,白雪石为人性格谦和、[[朴厚]]、平易近人,对学生们谆谆教导,一丝不苟,无论用笔、用墨还是构图、技巧都毫不保留地一一传授。他总是教导学生多习各家之长处,从不张扬自家之所能。白雪石还身体力行,坚持带领学生们深入山区写生,在实践中反复体会“师法造化”。白雪石在长期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态度严谨、循循善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美术人才。 [[File:白雪石5.jpg|缩略图]] 白雪石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等博物馆收藏。自1972年以来,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外事部门绘制巨幅国画数十幅。 日本为之出版、《白雪石画展》等专集,有行世。并出版有专著《中国画技法》、《[[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白雪石全集》等。 白雪石擅画山水,无论是黄山、泰山及桂林风景,都在他笔下洋溢着灵性及活力。他巧妙地运用石线,表花及浓而不浊的墨色烘托出青山绿水的明洁意境。 他的作品清新俊逸,朴秀多姿,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白雪石的绘画风格。他的一种独具风貌的[[桂林山水]]画法被称为“白派山水”。 2011年4月22日13点50分,这位艺术大师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遗体告别式于4月26日上午10点30分在[[八宝山殡仪馆]]东厅举行。 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白雪石学生[[陈克永]]称,白雪石是一位朴厚、不张扬的老艺术家,是没有官职但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默默耕耘了一辈子,德艺双馨。[[陈克永]]介绍,白雪石曾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绘制巨幅国画数十幅,“他的画作雅俗共赏,他笔下的祖国河山透着清秀的美,享有很高的声誉。 ” 收藏家[[郭庆祥]]1993年与白雪石相识。在郭庆祥看来,白雪石是创作题材传统、生活朴实的好画家。“他笔下的青绿山水可以说是他心灵的真实写照,他在画作中融入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真诚赞美,融入了他的真情实感,很有诗意。” [[李成举]]对这样一位没有官职但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默默耕耘了一辈子,德艺双馨朴厚、不张扬的老艺术家也不放过,他拿着假画,说是白老的作品,并做了保真认证证书,说白老病重不能做保真认证,由白老的女儿白玉带白老做的保真认证证书,就把那一批假画以一平尺2.8万,卖给鞍山的求救大妈。 [[File:白雪石6.jpg|缩略图]] ==人物年表== 20岁-30岁 1915年 生于北京 [[File:白雪石8.jpg|缩略图]] 1935 乙亥 20岁 从[[梁树年]]先生研习山水画。雪石先生为学习前人,常节衣缩食积攒余资,凑够高额的故宫门票所需,去故宫临习[[范宽]]等宋、元各大家真迹。是年,始以雪石为号。 1936 丙子 21岁 同梁树年先生及画友郭北峦在中山公园举办[[山水]]、花鸟作品联展。艺术才华初露,受到当年北平画界注目。 1937 丁丑 22岁 工笔花鸟《黄鹏荔枝》扇面作于是年。后致力于传统花鸟、山水画的研求。 [[File:白雪石《阳朔风光在穿岩》.jpg|缩略图]] 1941 辛巳 26岁 于[[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 1942 壬午 27岁 参加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活动。同年,再次举办个人山水、花鸟作品展。 1943 癸未 28岁 创作工笔[[山水]]《夏麓晴云图》、《剑阁凌云图》、《秋江泛舟图》等。 1944 甲申 29岁 与画友郭北峦相挈,专门从事花鸟、山水等绘画制作,以维持生计。 1945 乙酉 30岁 30岁-40岁 创作《松荫垂钓图》。 1947 丁亥 32岁 集历年绘制作品,于中山公园举办《白雪石山水作品展》。 1950 庚寅35岁 同画家[[陈缘督]]、[[马晋]]等,参加文艺界组织的绘画小组活动,开始重视绘画写生。《八哥枫叶图》,入选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作品展。 1951 辛卯 36岁 学习新文艺理论,加深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同画友定期去门头沟等郊区写生。此时常作人物写生画。 1952 壬辰 37岁 在作品中注重反映现实生活。 创作彩墨画《少年水电站》,被杂志选用。 1953 癸巳38岁 任教于北京第四十八中学,作专职美术教师。重新加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 1954 甲午39岁 创作人物画《卖余粮》,入选《北京市美术作品展》,并为国家收藏。 1955 乙未40岁 为研究传统绘画艺术之变革,适应新的美术教育和创作的需要,同教育界画友,同去教师进修学院研习素描、水彩等西方绘画。 40岁-50岁 1957 丁酉 42岁 坚持山水画创作,偶作人物画。人物画《喂鱼》在《中国画》杂志发表。 1958 戊戌 43岁 作品《石钢在扩建》等参加展出,并被选为《中苏友好》杂志封面发表。 1959 己亥 44岁 任美术系国画专业教研室山水画科导师。积极支持“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美术教育改革,并在教学和创作中身体力行。创作人物画《牧羊女》。 1960 庚子 45岁 同张安治、[[吴静波]]合作中国画《香山十月庆丰收》参加展览。该作品发表于《北京文艺》杂志。 1961 辛丑 46岁 同[[吴镜汀]]、秦仲文、吴光宇、[[赵枫川]]等老画家,赴山酉黄土高原访问和旅行写生。 创作山水画《卦山书院》、《黄土高原》、《燕山之秋》,作工笔花卉《芍药》、人物画《收蓖麻》等。 《收蓖麻》被《北京文艺》选为封面发表。 1962 壬寅 47岁 春,率国画专业[[山水]]科学生[[孙书山]]、[[刘宝泉]]、[[沈重]]、[[王龙宝]]、[[李莉]]、程锡癫六人赴京郊雁翅、燕家台写生,作传统山水技法和现实生活结合的专业教学和艺术实践。有作品《龙门涧》,题曰:“京郊燕家台后山两侧,有东西二龙门涧,涧长数十里,峰岩怪石四立,涧水冲击石块,声如万马奔腾,石隙中百草丛生,山鸟飞鸣其间,此为最狭处,俗名一线天。一九六二年七月白雪石画并记”。 1963 癸卯 48岁 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同年秋,由中国美协组团,同[[张安治]]、[[陈大羽]]、[[宋文治]]诸家赴井岗山、庐山等地写生。作《井冈山》、《双剑峰》。《双剑峰》题曰:“一九六三年秋与张安治、宋文治、陈大羽诸兄赴庐山、井岗山参观访问,此写双剑峰,雪石”。又作《毛主席故居》,均为国家收藏。在用传统笔墨技法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方面,作出了成功的探索尝试。 1964 甲辰 49岁 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张安治]]、陈大羽、宋文治、白雪石四人联展》。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先后任该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同年秋,参加“四清”工作队去河北邢台、任县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作人物画《有空就学》等三幅。 1965 乙巳 50岁 率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学生,去江西景德镇参观访问、实习写生。 50岁-60岁 1966 丙午 51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此后数年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及艺术创作等受到极大冲击。 1970 庚戌 55岁 下放到河北石家庄的李村劳动。 1971 辛亥 56岁 在农村劳动。劳动之余及晚上,坚持在炕头油灯下作画。 1972 壬子 57岁 下半年奉国务院调令回京,同[[吴作人]]、[[李苦禅]]、[[梁树年]]等画家一起为政协礼堂、国务院等单位作画。 1973 癸丑 58岁 应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邀请,赴广西桂林,沿[[漓江]]两岸徒步旅行写生。深感“[[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不虚,深有所感,极大地激发了其艺术创作热情,从而开始了“漓江山水系列”作品的创作,并深入研究探讨艺术表现手法与审美意识的有关问题。作“漓江山水”30余幅,在政协礼堂作观摩展出。 1974 甲寅 59岁 作《长城脚下幸福渠》(合作),参加北京市美术展览会。该画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应邀为北京火车站等单位作画。 为深入进行传统山水现代化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去西山戒台寺、香山、天坛、故宫等地,以传统笔墨对各地松、柏、杂树以及山石结构仔细描写推敲,在笔墨、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经过反复的提炼,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创作素材和白描小品。后多被编入[[香港商务印书馆]]、[[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技法书中,用为技法范图。1975 乙卯 60岁 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山水]]课。 率工艺美术学院学生赴江苏等地“开门办学”一年。 去山西大寨体验生活、参加劳动。创作《杏林》、《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林》等。 60岁-70岁 1976 丙辰 61岁 “开门办学”结束后返京。 创作《太湖风光》、《秋林》、《太湖春》、《秋林渔归》、《太行夕照》、《山居图》、《秋瀑》、《秋林溪凫》、《春江渔歌》等。在现代山水创作方面,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 1977 丁巳 62岁 再次赴桂林,对漓江[[山水]]作进一步观察、研究、探索,搜集创作素材。同时,深入研究如何在写生基础上,以更加集中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再现漓江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式的清新秀丽的神韵,并深入发掘其美学内涵。先后创作出一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清新明丽、秀逸劲拔的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蕴含时代精神的绘画作品,达到神形兼备我有我法的境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应邀为桂林火车站、榕湖饭店作漓江山水。 创作《漓江山村》、《桂林老人山》、《榕荫》、《叠彩山》、《雨后》、《江边翠色》、《漓江小景》、《金秋》、《碧莲叠翠》、《普陀岩》等。 应特别邀请,在桂林进行漓江山水专题观摩展览,展出获极大成功。桂林电台、报刊作隆重报导。论者以“巧裁桂林千重秀,妙剪漓江一段春”盛赞之。同年,又作《颐和园后山》、《幽谷泉声》、《古樟树》、《幽林》等。 1978 戊午 63岁 作巨幅山水画《一湾江水碧》、《[[桂林山水甲天下]]》,大面积作青山倒影、天光水色,使人耳目一新。又作《漓江新绿》、《塔山夕照》、《漓江春深》、《渔舟静泊》、《漓江晨雾》、《古柏》、《象山春早》等。 《十渡风光》(合作)参加“文革”后北京首届《[[山水]]、花鸟画展》。 1979 己未 64岁 作《杏林春暖》、《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渔归》、《雨后云山》、《疑是银河》、《杏花春雨》。 《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先后发表作品《喜雨》、《江山揽胜》。迁入和平门新居。新居可远望西山,其画室故名“望山楼”。后楼前新楼又起,遮蔽远山,随取《陋室铭》意,易画室名为《何须大斋》,山水画家[[秦岭云]]造访新居,建议去“大”字,随又易室名为《何须斋》。 有作品参加赴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美展》。《西安画刊》发表其国画作品三幅,张安治先生在评论文章中说:“作者画老树繁枝,笔笔有力,或苍老、或挺秀,繁而不乱,加强了画境的深邃感,而不芜杂。山石的皴笔或繁或简,坚挺朴质,不泥古,有深厚的传统技巧,更重视‘师造化’,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1980 庚申 65岁 三赴[[漓江]],带学生作写生实习。进一步搜集素材,并对桂林山石结构作深入研究。赴黄山写生,途经苏州、富阳、歙县。以焦墨、钢笔作速写稿数十幅。应邀首访日本。在东京举办《现代中国画家白雪石作品展》,展出以桂林、黄山、太行、太湖为题材的创作和写生作品共65幅。日方出版《白雪石画集》。(其中彩图22 件,黑白图43件。)应邀创作《漓江之晨》,参加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会举办的赴日本、美国、加拿大展览。 作《西泠印社》、《杭州西湖》、《漓江春早》、《奇峰耸翠》、《漓江春雨》、《象山春晓》、《太行春早》、《牧归》、《黄山松云》等作品。《人民教育》三期刊发作品《桃花象山》。北京山水画研究会成立,被推选为该画会会长。应邀为桂林榕湖饭店总统间作山水画《兴坪佳胜》。 1981 辛西 66岁 《饮马太行》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中国美术馆藏品陈列中展出作品《幽谷泉声》。《人民日报》、《吉林日报》等报刊先后刊发《饮马太行》、《漓江山水》、《梅花》、《江山如画》、《唐人诗意》、《墨梅》、《春之晨》等作品。 作巨幅山水《水碧山青》。 1982 壬戌 67岁 [[File:白雪石9.jpg|缩略图]] 白雪石先生著作 荣宝斋画谱 应邀为[[中南海]]接见厅作巨幅山水画《千峰竞秀》(250x600cm)。 创作山水画《漓江梦境》、《漓江一曲千峰秀》、《雨后》、《漓江山水》等。 《云壑松声》获北京市美展二等奖,并为市美协收藏。 《人民海军》、《体育报》等刊发《漓江山水》、《漓江风光》等 《千峰竞秀》被黑龙江画院收藏。 11月23日,《[[北京晚报]]》发表黄平、赵润庭合写的评论文章《迈创新之路画漓江之美—访国画家白雪石》。 1983 癸亥 68岁 应邀为国务院紫光阁作巨幅山水《云壑松声》(200x750cm)、《千峰竞秀》(300x370cm)。 应中联部邀请作《城长春不尽》、《千峰竞秀》巨幅山水。 应香港商务印书馆邀约,与[[黄均]](人物部分)、[[孙其峰]](花鸟部分)合著的《国画技法》一书发稿。 北京电视台《大观园》专栏,摄制并播放介绍白雪石山水的专题片《心在桂林山水中》。 创作山水画《云起牧归》、《古柏》、《渔村》、《秋山红树》、《渔归》、《燕山雨后》及巨幅山水《源远流长》。 《人民日报》、《北京日报》、香港《大公报》先后刊发《云壑松声》、《千峰竞秀》、《桂林风光》、《山色空朦雨亦奇》。 香港英文版orientations杂志刊发白雪石山水专题,向英文读者介绍白派山水,并刊发作品十多幅。 作品《饮马太行》、《烟雨漓江》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雨后》为北京市美协收藏。 香港《文汇报·中国书画》全版刊发白雪石山水画,同载马克所撰评论文章:《白雪石笔下的漓江》。 1984 甲子 68岁 被聘为《第六届全国美展》北京地区中国画评委。 为人民教育辛勤工作三十年,受北京市高等教育局表彰。 元月作《烟雨漓江》巨幅山水。 春,赴泰山写生,作《泰山松》。 创作《幽谷飞泉》、《翠竹青峰》、《白梅图》、《云起牧归》、《源远流长》《群峰滴翠》、《清漓图》、《金秋放牧》。 作《漓江》长卷(34x277cm)、《松寿》、《城长春不尽》等。 作品《烟雨漓江》,应邀参加赴苏联展览。 为民盟北京市委举办的《为抢救大熊猫书画义卖展》、《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书画义卖展》、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筹款义卖捐赠作品。 《光明日报》6月23日刊登李希德所撰《妙剪漓江一段春——访国画家白雪石》一文。 香港商务印书馆、人民美术出版社合编孙其峰、白雪石、黄均合著的《国画技法》(港版)出版发行。 1985 乙丑 70岁 从事教育工作30年,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表彰。 作品《奇峰耸翠》应邀参加赴保加利亚展览。 四赴漓江旅行写生,搜集创作素材。 作《雨亦奇》,以没骨法写之,别具神采。 日本福山市立福山城博物馆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绘画名作展》,展出白雪石《奇峰耸翠》等四幅作品。 《光明日报》6月11日刊发白雪石山水画《漓江渔歌》、《漓江春》、《清漓修竹》、《兴坪佳胜》。 应人民美术出版社之约,所编著《中国画技法》的山水分册(黄均编人物分册,孙其峰编花鸟分册),以严谨画稿讲解画理画法,出版后受社会好评,多次再版,已发行近二十万册。 创作《风雨归舟》、《春山》、《三峡图》、巨幅山水《桂山清》、《千峰竞秀》、《十渡金秋》等。 秋,于厂肆得四十年前拟古作《秋江泛舟》。 《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旅游报》、《工人日报》等先后刊登其山水画作品。 荣宝斋所编《[[荣宝斋画谱]]·白雪石绘山水部分》出版。 70岁-80岁 1986 丙寅 71岁 应邀与[[袁晓岑]]、[[陈子毅]]、[[亚明]]、宋文治、[[范曾]]、[[米景扬]]、[[崔森茂]]、[[袁熙坤]]、[[刘炳森]]等画家赴美国举办联合画展并参加观览活动。 应邀参加《中央文史馆建馆卅五周年书画观摩展》。 赠“[[海基会]]”巨幅山水作品《城长春不尽》。 创作《晴峦春早》、《松风飞瀑》、《长青》,又作巨幅山水《黄山松》( 144.5 x365cm)等作品。 应邀为最高人民法院作山水《水平如镜》。 创作《无数奇峰落眼前》、《漓江山水》、《十渡秋色》(70x370cm)。 应邀为《国家安全》杂志作桂林山水。 《空军报》刊发白雪石为空军司令部绘制的巨幅山水《万点桂山青》。同时发表中央的评介文章《一湾漓水碧,万点桂山青》。 '''1987 丁卯 72岁''' 创作山水长卷《晴峦秀丽》。 作《晨曲》,以墨笔写桂林夹竹桃,参差错落俏丽别致,极富笔情墨趣,未见前人有此题材。 作《江山行船》、《江边竹林》、《湘西群峰插碧天》、《黄山松》、《红树清泉》、《秋涧鸣泉》、《深山春早》、《太行秋色》等多幅。 《黄山松》、《三山秀色》被选作中央领导人新年对外赠送贺卡稿本。 为十一届亚运会、为江西画院成立捐赠作品。香港《文汇报》以整版发表白雪石作品及冯文评论文章。 《中国画》发表白雪石山水画作品八幅。同期刊发著名美术评论家[[李行百]]与著名山水画家、美术理论家[[秦岭云]]的评论文章。 '''1988 戊辰 73岁''' 出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三次去日本举办个人画展。日中友协理事长[[宫川寅雄]]为作品图录作前言。 第三次去香港,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市文化局北京美术公司 所属汲古阁主办大型“中国书画展”开幕式。同行者有[[邵宇]]、[[董寿平]]、[[刘炳森]]等。 作《驼峰秋色》。又作朱砂《梅花》,题记:“白石老人曾以朱砂写梅,余极喜之,因作此图”。 台湾黎明文化活动中心展出大陆画家[[李可染]]、[[林风眠]]、[[傅抱石]]、[[吴作人]]、[[关山月]]、李苦禅、[[黄胄]]、[[黄永玉]]和白雪石等人的作品。 香港《大公报》连载慕才的评论文章:《妙剪[[漓江]]一段春——记著名国画家白雪石》。 '''1989 己巳 74岁''' 应邀请赴新加坡举办《白雪石近作展》,展出作品40件。新加坡《联合晚报》载文评介其作品。 所展出作品,全部收录于《白雪石近作》图录册。图录有刘奇俊的评论文章《白雪石的山水艺术》。 应邀赴日本大皈举办《[[梁树年]]、白雪石、田世光联展》。 应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之约,编著《写意山水技法》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创作《湘西奇观》、《春江水暖》、《[[漓江]]青碧》,《漓江青碧》。 又作长卷《桃花溪》,题唐张旭诗:“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创作《漓江春》、《雨后》、《春江渔歌》。《雨后青[[山水]]墨成》。 应邀为上海《经济时报》作画。 又应荣宝斋邀请,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作品40件。香港报刊以“艺林评赏”或“专访”发专栏介绍。 '''1990 庚午 75岁''' 作品《漓江一曲千峰秀》捐赠国际奥比斯飞机医院。该作品由《中国画》刊于是年二月号发表。 香港荣宝斋出版《白雪石画集》,刘奇俊为画集撰文。 为新华社作《江作青罗带》巨幅山水。 作《漓江云起》、《翠竹摇曳》、《黄山松涛》等。又作《湘西胜景》,题:“湘西山水独具特色,雄奇与秀丽兼而有之,群峰之间轻云飘动,树林丛散,景色宜人。庚午雪石于何须斋”。该作品《美术》杂志是年第八期选登。 '''1991 辛未 76岁''' 创作《漓江春色》、《漓江晨雾》、《漓江细雨》、《漓江仙境》、《春风又绿江南岸》、《[[梅林]]》、《十渡秋光》、《颐和园扇面殿》等。 作品《梅花欢喜漫天雪》入选北京市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七十周年美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14日以《白雪石的山水画》为题,刊发《千峰竞秀》等作品,王竞秋撰文,对其漓江山水创作之探索、创新过程,有较详论述。 香港《收藏天地》刊登李福顺《自学成材的画家白雪石》一文,评介白雪石艺术,同期刊登《源远流长》、《太行金秋》等作品十余幅。 '''1992 壬申 77岁''' 应邀为[[中南海]]瀛台接见厅绘制《千峰竞秀万树争春》(200x500cm)巨幅山水,受到中央领导和美术界高度评价。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白雪石画选》,收录其作品264件,常用印18方。[[王靖宪]]撰评论文章《润物细无声》。 《迎春花》杂志发表其山水作品十余幅,并有金舫的《艺术生命之源》评介专文。 《了望》杂志海外版,刊登朱继功撰写的《好山好水看不尽》评介白雪石绘画的文章及其作品。 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现代名家画谱·白雪石》出版。[[邵宇]]作序,白雪石撰写《尊重传统,勇于出新》论文及技法说明、作品分析等万余言。计有山、水、树、石等范画、写生小品及创作百余件。并有李行百评介文章《默契自然,增辉山水——关于白雪石的艺术》。 作中国画《太行牧歌》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消费者报》刊发于允科《何须斋里访白老》一文。 作品《拒马河之夏》入选《美哉北京书画展》,并由炎黄艺术博物馆收藏。 作品《[[漓江山水]]》由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 受聘为《毛主席纪念堂书画集》编委会顾问。 从1992年十月开始,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政府津贴”待遇。 '''1993 癸酉 78岁''' 受聘任《齐白石研究会》顾问。 获《中国艺术博览会荣誉证书》。 作品《太行放牧》入选《中国现代书画精品展》。为北京市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捐赠作品。 《北京日报》3月3日,以整版刊发白雪石新作,方伦撰文对画家的独创精神予以极高评价。 《人民政协报》以《求止于至善》为题,于美术版选刊其近作3幅。 '''1994 甲戌 79岁''' 受聘为中央办公厅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 作品《千峰竞秀》为首都博物馆收藏。 《[[颐和园]]扇面殿》入选《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四十周年书画展》。 秋,应全国政协邀请作山水画《漓江之秋》,题:“每当金秋季节,漓江山明水秀,枫林丹柿遍布奇峰和山坡间,清晨傍晚山水为朝霞余晖所映,漓江又呈现一种万紫千红胜似春光的景象。一九九四年秋,为庆祝全国政协成立四十五周年而作。雪石于何须斋”。 创作《烟雨新绿》、《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津《今晚报》刊发[[董振涛]]的《以情驱笔妙造自然》一文,评述白雪石的山水画创作。 '''1995 乙亥 80岁''' 《中国画》杂志以《白雪石作品选》为题,刊登山水巨帧十七幅,同载怕雪石简历》和肖像。同期刊登全国美协常务书记雷正民的《质有而趣灵——漫说白雪石的山水艺术》一文。 应邀为全国政协作山水画《云海松涛》。 应邀为[[中南海]]接见厅作巨幅山水《古塞春晖》,写长城内外明丽雄伟春光。该作品高五米,长九米,为中国山水画界个人创作中罕见之巨制。 《美术》杂志是年第12期,以《白雪石中国画作品》为题,刊发作者 1980——1995年以来作品11件和作者近照一帧,并同刊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学术秘书[[孙克]]撰写的《江山本如画,剪裁青出蓝》一文。 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艺术》杂志第十三期刊发白雪石山水作品七幅,并有[[雷正民]]撰写的《漫说白雪石的山水艺术》评介文章,对白雪石艺术作了系统的评价与肯定。应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之约,由北京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摄制的《白雪石山水画》录像带出版发行。记录画家的山水画作品和山水画制作全过程。 人民美术出版社《白雪石画集》出版筹备工作开始实施。 全国美协副主席[[蔡若虹]]先生为画集题辞:“作画山河美,为人品格高”。山水画名家、中央美院国画系教授[[梁树年]]为该画集题签。著名学者、教授、诗人、书画大家[[启功]]先生和书法大家、诗人[[萧劳]]先生皆书赠诗篇誉画家画艺,祝贺艺友的成就。 2004年 出版《白雪石师生画集》; 2011 筹建白雪石艺术慈善基金,同年4月2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艺术风格== 白雪石擅画[[山水]],无论是黄山、[[泰山]]及桂林风景,都在他笔下洋溢着灵性及活力。他巧妙地运用石线,表花及浓而不浊的墨色烘托出青山绿水的明洁意境。他的作品清新俊逸,朴秀多姿,[[File:白雪石10.jpg|缩略图]] 山水画〈太行苏醒〉 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白雪石的绘画风格。他的一种独具风貌的桂林山水画法被称为“白派山水”。 白雪石先生早年学山水临习宋元,受北派山水影响较深,画风清健俊朗,严整明净。建国后开始注重写生,补上深入自然、反映生活这一课。由于教学需要,他常带学生到山区写生,教学相长,使传统山水程式技法在自然真实面目中得到印证和补充。白雪石先生将传统山水画的简约概括的各种皴法、点法、墨法结合客观自然的真实生动,变化无穷,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有新的发现与创造。50年代以来,他和许多名家如[[秦仲文]]、[[吴镜汀]]、[[吴光宇]]、[[梁树年]]、[[张安治]]、陈大羽、[[宋文治]]诸位到名山大川进行写生创作活动,眼界不断开阔提高,艺术渐趋成熟并形成个人风格。 雪石先生山水中的[[漓江]]系列[[山水]],应该说是最能集中代表画家在传统山水画革新方面突出的 [[File:白雪石画作.jpg|缩略图]] 白雪石画作(60张) 艺术成就的。综观其漓江山水,无论其是雄浑浓重,或是秀润空灵,抑或是疏淡迷朦,无论是绝句式抒情小景,或是全景式[[长卷]]巨制,雪石先生皆能以其娴熟老辣的笔墨功夫运用浓、淡、干、湿、泼、破等不同墨趣、勾皴点染的不同笔情,恰到好处地挥写漓江晴、云、雨、雾中山光水影迷离的微妙变化。形象的剪裁、章法的处置,繁简、疏密、虚实、主次的艺术处理,皆极其讲究而又能自然稳健毫无斧凿之痕。勾、皴、擦、点苍老沉雄的笔道,墨色渲染的丰富层次,所塑造的漓江水色天光、奇峰倒影、竹林农舍、烟雨渔筏、芭蕉新篁,构成了层次丰富空间深远发人遐想的迷人画卷。 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及持续不断地深化变革,雪石先生终于突破了旧的传统程式,逐步迈入其自己的艺术[[自由王国]]。在当代传统山水画变革的诸多难题面前,雪石先生以其看似举重若轻的从从容容的步态,于不声不响之中,先后推出一批又一批、既有传统[[笔墨]]功力、又具新的时代气息的、艺术个性独具的系列山水新作。诸如以首都边远山区为素材的[[太行山]]水部分;以雄壮长城为主的燕山山水部分;以云、山、峰、泉雄视五岳的黄山山水部分;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为原型的[[漓江]]山水系列;雄宏的三峡山水等等。无论是宏篇巨峰抑或是盈尺小幅,皆能有异于古人也别于今人的突出个人的风貌。其画艺以独有的艺术魁力与审美境界,受到了海内外画界与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好评,这是有目共睹的。 [[File:白雪石画作2.jpg|缩略图]] ==崭新漓江== 60年代“文革”期间,正常教学与创作受到很大冲击,但先生抓紧一切机会奋力作画、写生,曾与[[吴作人]]、李苦禅等为中央一些单位作画,并于1973年去桂林旅行写生,[[漓江]]之美给他极深印象,开始了后来漓江系列作品的创作。在此期间,他埋头苦干积累了大量写生素材。 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形势令先生大受鼓舞,意气风发,山水画创作登上一个新高度。1980年他被推为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 二十多年来,他以桂林山水题材为主动,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作品,深受人民喜爱。他还以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为国家重要政治活动场所、军政机关和大型厅堂馆所绘制了多幅巨制山水画。 这类作品虽是超大幅画,但仍然能做到协调自然,主次分明,层次有序,明将清新,表现了先生深厚的功力与把握大画的超人能力。 [[漓江山水]]是白先生多年观察写生和反复探索创造从而成为他驾轻就熟的题材,然而他仍兢 [[File:白雪石的山水画作品.jpg|缩略图]] 白雪石画作(40张) 兢业业从事创作,不论大小幅都认真推敲,冀有新的积累。他创造了自己的风格样式,堪称独步。 [[漓江]]风光虽美却难以表现,有人分析说,漓江观景,基本上是一条横线和一些竖线,即一条江和拔地而起的山头,纵深较小,故难画好。 白先生则运用中国画的以大观小法,放宽视野与想象,准确地抓住拔地而起的奇峰,一平如境的江面,远近迷离的群山,青翠欲滴的竹林,江湾待渡的渔舟、竹筏和置身画屏的村舍,使画作流溢着田园诗的情致,更表露着画家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他画漓江注意繁简对比,主山皴染特别深入充分,其余则适当放松但也是疏而不空。江边竹树着墨最多,令画面有较强的空间清朗之感。其他如倒影处理也恰到好处,和谐统一。 应该说画[[桂林山水]]给人印象深刻者,[[李可染]]先生首倡于前,白雪石先生继成于后。 白雪石的山水画作品以境取胜,除了注重实景的描绘以外,擅长注入感人的空间意象,将感情自然融化于山水画之中,创造出一种前无古人的独特画境。 ==人物评价== 作为一代[[山水]]绘画大师,白雪石在艺术上有着异于常人的执着。正是源于这种精神,才有了白雪石在艺术上的巨大贡献,“我感觉父亲的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传统绘画和现代的生活结合起来,他生前一直致力于深入研究传统山水的现代化,致力‘西洋绘画民族化,民族绘画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他的山水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宋画的严谨精湛,又有元画的轻快悠然,具备水彩画之秀润的同时又兼具版画的纯净与明快的装饰美感。”[[白启哲]]说。 白雪石以其对艺术理想的真诚,执着追求创新,勇于突破陈旧语言陈式,在现代中国民族绘画的创造与出新方面,走出了一条启人心智的艺术之路,被誉为“京派”新山水的代表人物之一。 特定的自然景观,在人的审美欣赏作用下,形成多种情态和情调,涌透着人文的内涵;中国画家笔下的山川风物,从来不是对象的“如实”再现,而是“万趣融其神思”的“畅神”之作。画论有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强调主观的立意,但这并不是脱离客观世界和自然美而超然独立的主观世界,而是以立意主宰物象或形似,融入主观的情思遐想,构成深远丰富的意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恰切地概括了立意与接物两个方面。这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思想的传统精华。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偏废或未能折中辩证地把握。便如中国画从临摹入手,注重师承,以前辈成功之作为后学的蓝本。作为学习,这本来不失为一种便捷奏效和初入门径的方法。问题是让这种学习方法代替了创作方法,以嫁接拼凑程式为能事,造成因袭模仿之风,失去了生活素养和真挚情感的源头活水,使艺术了无生气。片面地发展,造成“中国画学之变,至今为极点”的局面。近百年来,中国画家中的有识之士集中精力解决的一大课题,便是面向生活、面向时代,拥抱现实;同时投入“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征途,促成了近百年来中国画艺术(包括山水画艺术)的时代转变和巨大发展。白雪石的山水画艺术便是这探索创新中勤奋耕耘卓有成就的一家。“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是旅游的热点,也是诗人、画家钟情的地方。画家吴冠中说:“像漓江这样的如画江山更永远是画家们抒写的佳境,古往今来的桂林画图当已无法统计。但,依旧没有画尽,而且永远画不尽。时代在不断前进,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不断发展,江山倩影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变幻。” 白雪石的[[桂林山水]],表达的是画家自己独特的美感体会,同时抓住了这一特定自然景观的奇姿和风韵。清代文学家袁说:“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鼠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脉,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当代作家[[张庚]]写道:“那种山明水秀的环境,那种细雨中的朦胧,那种雨止云高时波平如镜、倒影明澈、上下一片青碧的景色,那种傍晚放晴时候一脉余晕斜映在山头水面,使得整个青碧的天地里略微闪烁着一点淡淡的金山的境界,这些都是非常妩媚的。山水也有自己的性格,桂林的山水应当不是雄伟的而是秀美的。韩愈曾经有两句诗咏桂林山水道:‘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白雪石的桂林山水,既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奇山秀水,又传达出雅丽纯净、生态和谐的漓江神韵。 白雪石的山水画艺术,可以说是来自传统,成于写生。我们知道他早年师从[[赵梦朱]]学习工笔花鸟;后师从[[梁树年]]专攻中国画山水,迄今已逾60年,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修养;同时又自如地掌握西方的造型写实能力,这就为他在艺术上的探索求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能够得心应手地描绘现实生活,反映时代风物。追溯白雪石山水画艺术的成长轨迹,大约15年间,是钻研领会传统艺术规范时期。我们从他1947年创作的仿古之作《秋江泛舟》中,大致领略其时的艺术风貌,可以说已基本掌握传统精义,却未见脱出窠臼。1949年之后,大约25年的时间,转向接触现实。上世纪60年代的作品,似乎还感到有生涩之感,即传统笔墨未得充分发挥,而现实的景象尤未能妥帖地入画,据说这一时期他还专门画过人物,无疑这对艺术的摸索和趋向成熟是颇有裨益的,尽管也许在当时并未见明显的效应。同时,他长期从事艺术教学工作,必然促其艺术的纵横思考和广泛借鉴。第三时期,是近二十几年,白雪石的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目风格,而又在总体上趋向成熟完美的境地。尽管从白雪石的近作可以看得出,他从题材、笔墨和艺术诸多方面还在不懈地反复探索力争出新,但可以说,已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从传统中走过来的画家中,白雪石的山水画之所以能开拓出新生独出的面貌,实仰赖认真的 [[File:白雪石画作3.jpg|缩略图]] 白雪石画作(28张) 写生。这可以说是借鉴了西洋画的再现式的造型法则,通过一点一滴的写生过程,以心接物,深刻感受,真正实践了“师造化”的主张,从而也就激活了他领会掌握的传统艺术思想和技法,面对现实,较好地完成中西艺术的融合。他的作品多有所本,但所本的不是某家某派的笔墨程式,而是以真山真水为本,包括传统中国画画谱中最基本的树、石、点景、人物种种,都重新来过,有自己的心得。正因为对艺术的一丝不苟,勤奋实践,每每使我们会心于他作品中甚至是局部的细节处也画得十分具有情趣,耐人寻味。比如《溪水清浅》中顾盼有致的3头毛驴,《云起牧归》中的羊群,还有《雀戏春林》中上下翻飞的喜鹊,确实点活意境,带来诗意。《江边泊舟》中那个划船的渔夫,非常简略,其吃力撑杆的情态,真实生动。是否可以说,比较而言,白雪石的山水画,有较多的现实主义成分,但又绝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而是“人在艺术中体现真实,因此,那是一种认知,不是抽象或科学的认知,而是一种行为,一种肯定;一种并非在描述、重复或模仿中,而在创造即创造新事物中表现自己的认知”(达米安·格兰特的《现实主义》)。 白雪石多为公众场所创作大幅面的[[山水]]作品。所画[[漓江]]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后的再创造,既尊重自然,又重构自然,虽然动用的是工致严谨的体式,但实际上也是在似与不似之间,通过形式而传达神似之作。既有空间、光色、体量的表达,又有构成的设计和处理,整体氛围的把握,营造出咫尺千里的气势;同时,又较成功地运用了中国画艺术中一向非常重视的虚实处理,造成某种空灵含蓄的境界,使画面透露出不尽的诗意。在整体秀美的画面中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皴擦点染的笔墨意味,又具有相当的力度,经得起反复审视和推敲。中国画论中说:“巨幅工致画,切忌铺陈,用意处须十分含蓄,而能气足神完,乃为合作。” 亦如宗白华所说:“一切艺术的境界,可以说不外是写实、传神、造境;从自然的抚摹、生命的传达,到意境的创造。”白雪石的艺术正是如此,无论全景式的巨构如《漓江一曲千峰秀》,还是别有情趣的边角小景如《雨后漓江》《青漓江畔半山亭》等,都是情中之景,景中脉脉含情,跃动着大自然的生机。 白雪石也画黄山松云、长江三峡、湘西佳胜;后期多作太行燕山,而风格渐趋苍劲,每多绵密用笔,或泼墨泻染,多方突进。可知画家不断求新的艺术苦心和不懈追求。 艺术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又不能循规蹈矩,问题在于怎样对待和应用艺术规律。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在超越法度中树立新的规律,在新的突破和创造中有某些传统妙理的发扬。“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当我们欣赏品味白雪石的艺术时,不禁让我们想到并且进一步思考苏东坡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 ==主要作品== 白雪石先生的代表作品有《早春图》、《黄山松》、《[[漓江]]一曲千峰秀》等;自1972年以来,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外事部门绘制巨幅国画数十幅。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出,并为中国美术馆等博物馆收藏。 日本为之出版《白雪石匠作展》、《白雪石画展》等专集,有《[[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行世。并出版有专著《中国画技法》,与孙其峰、黄均合著的《国画技法》。 白雪石写意山水画集 作者:白雪石 绘 出 版 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6-1 版次:1 页数:62 内容简介 [[File:白雪石写意山水画集 封面.jpg|缩略图]] 白雪石写意山水画集 封面 [7] 雪石先生是我国当代绘画艺术领域成就卓著的具有创造性业绩的大家。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独具特色和创造性的漓江山水、太行、黄山系列作品,享誉海内外艺坛。 经过长期的艺术积累及持续不断地深化变革,雪石先生终于突破了旧的传统程式,逐步迈入艺术自由王国。在当代传统山水画变革的诸多难题面前,雪石先生以其看似举重若轻的从从容容的步态,于不声不响这中,先后推出一批又一批既有传统笔墨功力,又具新的时代气息、艺术个性独具的系列山水新作。 雪石先生以其对艺术理想的真诚,执著追求创新,勇于突破陈旧语言模式,在现代的中国民族绘画的制造与出新方面,的确是以其毕生的艺术实践,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足以启人心智的艺术之路。 作者简介 白雪石,原名白增锐,1915年生于北京,2011年去世。 1932年师从花鸟画家赵梦朱先生,研习没骨花鸟画。1935年师从梁树年先生研习山水画。1953年任教于北京第四十八中学,作专职美术教师。1958年调入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1963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64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先后任该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曾担任第七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北京美协组织成立“白雪石研究会”。 出版的专著有《写意山水技法》、《荣宝斋画谱·白雪石绘山水部分》、《白雪石画选》、《中国现代名家画谱·白雪石》、《当代中国画大师选集·白雪石画集》、《白雪石现代山水画集》。 目录 千峰竞秀 青峰脚下渔村 秋山牧马 桃花江畔 漓江春 日光瀑布 丛林古亭 云壑松声 梅林 千峰叠翠 江边村舍 细雨空濛 渔村晓雾 元人诗意 春林 作品丛书 作者:白 [[File:中国美术家作品丛书——白雪石.jpg|缩略图]] 中国美术家作品丛书——白雪石 雪石 绘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1 版次:1 页数:184 ==内容简介== 白雪石,斋号何须斋,北京市人,生于1915年6月。自幼习画,中学时代受教于花鸟画家赵梦朱,后拜梁树年为师学习山水画,1937-1948年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同时参加湖社画会和中国画研究会。解放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后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现任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曾多次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绘制巨幅国画。多次出国举办画展。 白雪石早年师事[[赵梦朱]]、[[梁树年]](黄胄),研习没骨花鸟和山水画,传统功基深厚。他的山水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广采博取,兼收各类画种之精华,具有宋画之严谨,元画之轻快,水彩画之秀润,版画之纯净、明快而具装饰美。 白雪石擅画山水,无论是黄山、泰山及桂林风景,都在他笔下洋溢着灵性及活力。他巧妙地运用石线,表花及浓而不浊的墨色烘托出青山绿水的明洁意境。他的作品清新俊逸,朴秀多姿,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尤以桂林为题材创作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白雪石的绘画风格。他的一种独具风貌的桂林山水画法被称为“白派山水”。 目录 江山本如画 剪裁青出蓝——试谈白雪石山水艺术 剑阁凌云 夏麓晴云 荷亭消夏 松荫垂钓 秋山行旅 牧羊女 [[北海]] 五老峰 [[井冈山]] 芍药 一品红 景德镇 湘江老屋 北国风光 中国山水画技法 作者:白雪石 著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2-1 版次:1 页数:167 '''编辑推荐''' 人民美术出版社强力推荐,至今已发行近300000册,学习传统中国花鸟画的必备教材,著名画家白雪石先生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和自身绘画创作经验编写的一套完整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从最基本的技法开始,循序渐进地介绍山水画中树林、山石、云水以及建筑物的画法,适用于初学和深入掌握山水画技法。图版清晰明了,文字讲解详实,能够激发学习者兴趣,步步深入,取得佳绩。 绘画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学习的历史,因为对于任何从事这一行当的人来说,不管他取得了多大的艺术成就和有着多大的年龄,也不管他有多大名声和多大影响,学习对于画家来说是终生的事情。西方绘画如此,中国画更是如此。对于中国画来说,初步的学习阶段与西方绘画相比,更是有着独特的传承方式和学画特点。 著名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经典的课徒画稿,规范的教学笔记,传统权威的图例范本,从最基本的运笔、用墨、赋色入手,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带领研习者进入中国花鸟画的堂奥。图版清晰明了,文字讲解详实,是初学者、提高者、晋级者最实用的中国画教材。 '''目录''' 前言 山水画简介 树的画法 枝干 树叶 松树 柳树 柏树 竹 棕榈 杨树 ==作品赏析== [[File:白雪石先生中国画作品 长江三峡.jpg|缩略图]] 白雪石先生中国画作品 长江三峡 雪石先生[[山水]]中的[[漓江]]系列山水,应该说是最能集中代表画家在传统山水画革新方面突出的艺术成就的。综观其漓江山水,无论其是雄浑浓重,或是秀润空灵,抑或是疏淡迷朦,无论是绝句式抒情小景,或是全景式长卷巨制,雪石先生皆能以其娴熟老辣的笔墨功夫运用浓、淡、干、湿、泼、破等不同墨趣、勾皴点染的不同笔情,恰到好处地挥写漓江晴、云、雨、雾中山光水影迷离的微妙变化。 形象的剪裁、章法的处置,繁简、疏密、虚实、主次的艺术处理,皆极其讲究而又能自然稳健毫无斧凿之痕。勾、皴、擦、点苍老沉雄的笔道,墨色渲染的丰富层次,所塑造的漓江水色天光、奇峰倒影、竹林农舍、烟雨渔筏、芭蕉新篁,构成了层次丰富空间深远发人遐想的迷人画卷。这些无不是画家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据其个人的艺术理想和审美体验所宣泄的其“胸中”的漓江山水,所谓“山川于予遇而迹化”此之谓也。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历史口碑内涵、“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千古名句的意韵皆融于画家心灵和审美创造中。 清新明丽、雅静恬淡、朗润旷远是白雪石[[漓江]]山水的总体韵味,就其每幅个体看来又似长短韵律各异的优美乐章,有似《[[高山流水]]》的玄远流畅;有似《[[平湖秋月]]》般舒缓宁静;有似《[[春江花月夜]]》的灿烂幽远…… 总之,雪石先生漓江山水使人有耳目一新。心灵净化一尘不染之感。“画如其人”斯之谓也,这正是画家心灵的写照。颓唐、消沉、狂傲地宣泄,或装腔作势地扭曲艺术心态,从来与白先生无缘。 白雪石先生以其对艺术理想的真诚,执著追求创新,勇于突破陈旧语言陈式,在现代的[[中国民族]]绘画的创造与出新方面,雪石先生的确是以其毕生的艺术实践,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足以启人心智的艺术之路。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白雪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