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目的论 的原始碼
←
目的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20316/162d111c9f704b6599bcfc07c1304701.gif width="3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530146232_121124776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目的论'''是中国科技名词。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ref>[https://www.sohu.com/a/576642268_121145181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的你知道有多少个嘛?],搜狐,2022-08-14</ref>》(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ref>[https://www.sohu.com/a/500696857_121089534?_trans_=000019_wzwza 汉语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会说汉语吗?],搜狐,2021-11-12</ref>,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词解释== 目的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学说。它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目的]]。神学唯心主义把上帝说成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指导,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万物是由上帝安排的,因此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合乎目的的。在如何解释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上,目的论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现象存在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原因和根据。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 正反论调 传统上目的论与哲学自然论(或偶然论)是对立的。例如,自然论者会认为人有眼睛所以人有视力,即所谓“形式决定功能”(function follows form);相反,目的论者认为人有眼睛因为人需要视觉,即是所谓的“功能决定形式”(form follows function)。 以下亚里士多德和卢克莱修的言论,正好反映了目的论与自然论的对立。 大自然里,生物的器官顺着功能而演变,功能不是顺着器官而来。——亚里士多德 身体不是因应我们的需要而造,存在是功能的因。——卢克莱修 外在内在 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存在源于“最终目的”,这可分为两种: 外在最终目的 (extrinsic finality):某东西的存在目的是为了其他东西的福祉。例如,矿物质的存在注定是为了植物的生存,而植物的存在则注定是为了动物的生存。 内在最终目的 (Intrinsic finality):某东西的存在目的,是为了自然而然达成完善自己这个目的。 过份强调外在最终目的,很容易凡事都诉诸鬼神,导致迷信。例如,“如果我今天不来这商店,我就不会发现地上的100元。这是神的旨意,他要我到商店来发现这钱。”或者“我赢钱全靠这对幸运袜。”类似的想法被培根("De Dignitate et Augmentis Scientiarum," III, iv)、笛卡儿("Principia Philosophiæ", I, 28; III, 2, 3; "Meditationes", III, IV)和史宾诺沙(Ethica, I, prop. 36 app.)所批评。 内在最终目的则提供了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论据,也是智能设计论的理论基础 。支持者认为它解决了自然论的基本缺陷:自然论只探讨即时的原因和事件发生的机制,但忽略了事件发生的最终原因。 古典希腊 亚里士多德认为,将所有事情都视为必然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忽略了事情的目的、秩序和背后的最终原因。 可是,德谟克利特忽略了最终原因,将所有自然的规律视为理所当然。的确这些规律是必然的,但他们背后有其最终原因……把必然当成原因,无异于水肿病人被放水单纯是因为刀刺入他,而不是为了治愈他。——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将事物的发展因分四种:物质因、形式因、动因和目的因。 现代哲学 历史上,目的论被视为承继了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其后康德探究了目的论的原理,而黑格尔也以目的论为思辨哲学的中心思想,马克思及其他新黑格尔学派也有跟随。 科学 人择原理 在物理学和天文学范畴,以目的论为基础的研究出现,被冠以人择原理之名。人择原理想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宇宙从极度简单的状态(大爆炸)发展到如此复杂,甚至发展到适合人类如此复杂的生物生存? 科技 在科技的领域,“目的”的研究由来已久。“目的机制”(即调整运作的反馈)研究可追溯至18世纪末期瓦特在蒸汽机装置调节器(governor)。学者将机器中的“目的研究”称为反馈机制。诺伯特·维纳以控制论(cybernetics)一词代表“目的机制”的研究。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目的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