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矛頭蝮屬 的原始碼
←
矛頭蝮屬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矛頭蝮屬'''<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f3/52/8571af443092c320acdf7c32db0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E5%8E%9F%E7%9F%9B%E9%A0%AD%E8%9D%AE/wiki-0396556-0133436 圖片來自itsfun]</small> |} '''矛頭蝮屬'''([[學名]]:''Bothrops''),又稱'''槍蝰'''、'''矛頭蛇'''、'''黃腭蛇''',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毒蛇|有毒]]蛇[[屬]],主要分布於[[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區。 其學名「Bothrops」源自[[希臘語]]「Bothros」及「ops」,意指「洞」及「眼睛(或臉頰)」,象徵矛頭蝮鼻孔附近的的頰窩(熱能感測器官)。 頭部狹小,呈[[三角形]],因此俗稱「矛頭(Lancehead)」。矛頭蝮在[[美洲]]導致許多宗人類遭其咬傷致死的事件,其為禍情況比其它毒蛇更嚴重。<ref name="C&L04">Campbell JA, Lamar WW. 2004. The Venomous Reptiles of the Western Hemisphere. Comstock Publishing Associates, Ithaca and London. 870 pp. 1500 plates. ISBN 0-8014-4141-2.</ref>目前共有32個物種已被確認。 ==特徵== 矛頭蝮屬下種類繁多,體型大小不一。小者不會超過50至70[[公分]]長,大者則可達200公分以上的長度。大部分矛頭蝮都有明顯的眼角窩,而且鼻端都向上翹起。矛頭蝮的額冠鱗片排列形式十分多變,眶上鱗約有3至14片,上唇鱗約有7至9片,下唇鱗則有9至11片。身體上有21至29片背鱗,腹鱗約有139至240片,排列成對的尾下鱗則有30至86片 ==地理分布== 矛頭蝮多分布於[[墨西哥]]東北部([[塔毛利帕斯州]]),南至[[中美洲]]及[[南美洲]][[阿根廷]]一帶,亦出沒於[[小安的列斯群島]]中的[[聖盧西亞]]及[[馬提尼克]],與及[[巴西]][[聖保羅州]]海岸對開的[[蛇島]]。 ==行為== 矛頭蝮多於夜間活動,不過也有一些分布於較高[[海拔]]的矛頭蝮會於日間活動,在陰天或雨天的時候也有機會在日間出沒。矛頭蝮是陸行性蛇類,然而牠們亦兼具攀爬能力,尤其是[[海島矛頭蝮]](''B. insularis'')更屬於樹棲型的蛇類。 ==毒性== 相對其它各種[[毒蛇]],矛頭蝮屬下的蛇是[[美洲]]地區大部分人類遭蛇咬傷導致死亡事件的元凶,當中最凶悍的是[[三色矛頭蝮]](''B. asper'')、[[矛頭蝮]](''B. atrox'')及[[巴西矛頭蝮]](''B. jararaca'')。如果被矛頭蝮所咬而未能即時接受適當治療的話,其毒素的致命率高達7%;如果有接受治療的話,致命風險則可減低0.3至0.5%。 矛頭蝮毒素有可能導致的徵狀包括:傷口即時劇痛、暈眩、噁心、嘔吐、冒汗、頭痛、傷口周邊廣泛範圍腫脹、嚴重出血、發皰、肌肉組織壞死、頭部孔竅滲血、出現瘀血、斑瘡、[[低血壓|血壓急降]]、心跳加快、因[[血纖維蛋白原]]或[[血小板]]過低引致凝血異常、咯血、黑糞症、[[流鼻血]]、[[血尿]]、[[顱內出血]]、因低血壓引致的併發性[[腎]]衰竭,與及[[大腦皮質]]壞死等。另外,被咬傷口附近的皮膚會出現褪色現象,身體及手腳亦可能會出現各種紅疹。普遍而言,中毒者多數因血壓急降引致血流量減少、腎功能衰竭及顱內出血等症狀導致死亡。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矛頭蝮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