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矮行星 的原始碼
←
矮行星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矮行星</big> '''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29/70758757ff814adf896cd7d96458662a.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337226105_120085179 来自 天文在线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矮行星 外文名: dwarf planet 别 名: 侏儒行星 分 类: 类冥天体、类QB1天体等 体 积: 一般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 认定时间: 2006年8月24日 学 科: 天文学 |} '''矮行星'''(英文名:dwarf planet)或称“侏儒行星”,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恒星]]运转,质量足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近于圆球)形状,没有清空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同时不是行星。<ref>[https://www.sohu.com/a/337226105_120085179 究竟何为矮行星?它们为何要叫这样的名字?来看看科学家给的答案 ]搜狐网</ref> ==定义== 在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大会中确认了矮行星的称谓与定义,决议文对矮行星的描述如下:“行星” 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一颗不是卫星的天体如果只满足了前两个准则,将被分类为“矮行星”。 但是实际上,最终的定义会比这复杂得多,有的天文学家倾向于把太阳系外围较小的天体称作“矮行星”,而另外一些人则愿意把它们叫做“小行星”,或者“柯伊伯带行星”,还有一些人则根本不想用到行星这个词。 相信矮行星的数目会很多,随着观测的不断进步,会越来越多。在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协会第26次会议上,国际天文学协会术语委员会已正式决定以后不再称冥王星为“行星”,而是称其为“矮行星”。 ==基本特征== 矮行星它们的特点是外幔和表面由冰冻的水和气体元素组成的一些低熔点的化合物组成,有的其中混杂着的一些由重元素化合物组成的岩石质的矿物质,厚度占星体半径的比例相对较大,但所占星体相对质量却不大,内部可能有一个岩石质占主要物质组成部分的核心,占星体质量的绝大部分,星体体积和总质量不大,平均密度较小,一些大行星的卫星也具有这种类似冰矮星的结构,像木卫二、三、四,土卫一、六等。对于行星级的冰矮星来讲,最大的是冥王星,直径2370±20公里,最小的卡戎,直径约800公里左右。像谷神星这样的距太阳 较近的行星,表面的冰物质主要是水,而冥王星和卡戎的表面冰物质主要是水和熔点更低的甲烷、氮、一氧化碳等物质。过去曾将这些矮行星算作小行星中的一类,直到2006年才将它们从一般小行星中分离出来,划作单独的一类,称为矮行星,并把冥王星和冥卫一归入其中。 矮行星的这种星体结构和它产生的地处[[太阳系]]外围的低温环境和自身的质量有关,一方面,太阳的温度不足以将它们的由气体元素组成的低熔点物质驱散,另一方面,它们自身原始质量较小,星体本身不能将氢氦等较轻的轻元素气体束缚住。 但星体收缩产生的热量也不能将较重一些的气体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水和[[碳氢化合物]]等完全驱散,而会保留下一部分,同时它的足够的引力又使它足可以形成分层的物质结构,使较轻的物质浮于较重的由重元素组成的岩石质物质的表面,并随着星体以后的冷却,在表面上凝固下来,因此,会形成具有这种物质结构的星体。 ==种类== 国际天文联合会26届会员大会的6A决议案,认可冥王星是外海王星天体中新类型的标准。这个类别的命名和精确性质并没有定义,但在决议前的辩论中成员曾以“冥王星对象”、“冥王星的天体”来称呼,但前者有贬损的意味,并且在最后的草案中(6b)被摒弃了。 在进行定义的初期过程中,这个类别(称类冥行星)曾被定义为轨道周期超过200年的行星,而且轨道倾角比传统大了许多。 符合类冥天体一类只适合于外海王星天体中轨道周期、倾斜、和扁率像冥王星的天体。矮行星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这一类,但所有这些的都是矮行星。 除了[[冥王星]]之外,属于这一类的天体仍都不明确,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卡戎如果归类为矮行星时,可能会另成一类。阋神星和列在上面候选矮行星之列,轨道周期都在下限附近,但轨道倾斜度和扁率都有各自的特性,然而这些不都是等于或大于冥王星的天体。夸欧尔的扁率和轨道倾斜则与类冥天体不尽符合。 ==大小与质量== 矮行星质量和大小的上下限,在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大会的5A决议案中并没有规范。 下限则是以能否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概念来规范,但是对这类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尚未定义完成。在国际天文联合会的5号决议案原先 建议的是质量大于5?公斤,直径超过800公里,但是在最后决议的5A案中未予以保留,因此以观测经验为依据提供的建议是要根据对象的历史变化和构成来作认定。 根据部分天文学家的说法,新定义可能会使矮行星的数量增至超过45颗。 冥王星曾被认为是离[[太阳]]最远的一颗大行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周历时248年之久,平均速度每秒只有3.0英里.它距离太阳大约40天文单位,其表面温度大概是-230摄氏度。关于冥王星的直径大小问题尚未定论,尽管已经估计其最大值为3600英里(有人也测定它并不比月亮大,即在2170英里以下)。这一估计的依据是冥王星的细小视圆面在天空中运行时对恒星的掩食情况。大小是地球的6分之一与5分之一之间,质量只有地球的2000分之一。2015年7月14日,美国宇航局的新地平线号[[探测器]]飞越冥王星,测得冥王星直径约2370km。 ==卡戎星== 卡戎星是1978年华盛顿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詹姆士·克里斯蒂发现的。直到如今,它仍被看成冥王星的一颗卫星。在冥王星赤道上空约1.9万公里的圆形轨道上运转,其运行周期与冥王星自转周期相等。双行星系统,同步围绕太阳旋转。另外,“卡戎”的直径约1208km,质量约为190亿亿吨,大约是冥王星的一半,其密度与冥王星相似。有专家推测,远古时冥王星与一颗庞大天体发生了碰撞,导致一大块碎片从中分离出来,最后形成了“卡戎”。 ==阋神星== 阋神星(Eris,厄里斯)在被正式命名前暂时编号为2003 UB313,名字暂称为齐娜(Xena)。 相对于200多年前发现的谷神星和近30年前发现的卡戎,齐娜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来者,她是在2003年被发现的。齐娜的公转轨道是个很 扁的椭圆,它公转一周需要560年,离太阳最近的距离是38个天文单位,最远时为97个天文单位。齐娜的直径为2336±12千米,比冥王星 略小。科学家说,齐娜的大气可能由甲烷和氮组成,如今它离太阳太远,大气都结成了冰;当它运动到近日点时,表面温度将有所升高,甲烷和氮会重新变成气态。至于其内部结构,如今还只能猜测,有可能是冰和岩石的混合物,与冥王星类似。齐娜有一颗卫星,科学家暂时称之为加布里埃尔,他是好战公主齐娜的随从。 ==谷神星== 谷神星(1 Ceres)是人们最早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由意大利人[[皮亚齐]]于1801年1月1日发现。其平均直径为952公里,是小行星带中最大最重的天体。谷神星4.6个地球年才绕太阳公转一周。 ==鸟神星== 鸟神星(Makemake,马奇马奇)的直径大约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鸟神星没有卫星。最初被称为2005 FY9的鸟神星是由迈克尔·E·布朗 领导的团队在2005年3月31日发现的;2005年7月29日,他们公布了该次发现。2008年6月11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将鸟神星列入类冥天体的 候选者名单内。类冥天体是海王星轨道外的矮行星的专属分类,当时只有冥王星和阋神星属于这个分类。2008年7月,鸟神星正式被列为 类冥天体。2008年7月11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将这颗天体定为矮行星,并以复活节岛拉帕努伊族原住民神话中的人类创造者与生殖之神马 奇马奇为其命名。 2016年4月27日,美国哈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一颗小型黯淡卫星,围绕着星鸟神星运转。 ==妊神星== 妊神星(Haumea,哈乌美亚)的质量是冥王星质量的三分之一。2005年,迈克尔·E·布朗领导的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在美国帕洛玛山天文 台发现了该天体;2005年,奥尔蒂斯领导的团队在西班牙内华达 山脉天文台亦发现了该天体,但后者的声明遭到质疑。2008年9月17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在矮行星IAUC 8976中发布了(136108)2003 EL61 的命名公告,宣布将这颗矮行星命名为Haumea——夏威夷当地神话中主管生育和生殖的神。它也是继谷神星、冥王星、阋神星和鸟神星后,太阳系第五颗被命名的矮行星。至此,当前已知的矮行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世界各大媒体都报导了这一消息。简单的报导只简单提及了命名的事实,稍微丰富点的报导则提及了这一矮行星的古怪性质,比如轨道倾角很大,自转速度非常快,橄榄球似的外形,以及拥有两个卫星,等等。但其中的至少大多数都没有触及一个微妙的问题:这颗矮行星是谁发现的。 ==共工星== 矮行星2007 OR10位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距离地球约64亿公里,直径1535公里,大小在太阳系矮行星中位列冥王星(Pluto,直径2374公里)和阋神星(Eris,直径2326公里)之后排名第三,表面覆盖含有甲烷的水冰,呈红色。2007年,三名科学家施万布、布朗和拉比诺维茨首先发现这颗遥远的天体,此后一直用2007 OR10作为它的代号。2020年2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正式以中国古代水神“共工”命名2007 OR10,而围绕共工星运行的小行星以“相柳”命名。 ==界定标准== 在过去,卡戎(冥卫一)一直被视为冥王星的卫星,因为到如今都还没有明确的规范来区分“双星”(这里指的是两颗行星、矮行星或小行星)与附属卫星。在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会员大会原来的决议草案(5)中,卡戎可能成为矮行星,原因是: 卡戎的大小与形状满足成为行星的条件。(在最后决议中,皆成为矮行星的必要条件) 卡戎与冥王星的质量比,使得两者的质心位置落在两者之间的空间中,而非在冥王星表面内的一点。 然而,这个定义在最后决议文本中并未被保留,在未来也不知是否会被加入。若相似的定义被采纳,卡戎将成为矮行星的一员。 第二、第三和第四大的小行星(4号灶神星、2号智神星与10号健神星)也都可能成为矮行星,只要它们能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椭球体)。但当前还没有足够佐证资料。 矮行星质量和大小的上下限,在国际天文联会会员大会的5A决议案中并没有规范,没有严谨的上限,即使一个比水星还大的天体,若未能将邻近轨道的小天体清除掉,也许仍然会被归类为矮行星。 ==命名时间== 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对太阳系的成员做了定义,将“矮行星”定为新的天体分类,当时列有3颗,分别为谷神星、冥王星及阋神星Eris (2003 UB313)。2008年分别又增列了鸟神星Makemake(2005 FY9)及妊神星Haumea(2003 EL61),当前计有5颗矮行星(2008/12/11)。 谷神星是西元1801年意大利的天文学家Piazzi所发现的,过去一直都被列为小行星,且为小行星群中体积最大的1颗,本体直径为960 × 932公里,绕日公转周期为4.60年,2006年的新行星定义之后改列为矮行星。 冥王星是西元1930年美国罗威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C.W.Tombaugh所发现的,在过去一直被视为9大行星之一。它在行星中是最小的1颗,比我们月球还小,另其公转轨道面相对于黄道的倾斜角17.1度远比其他行星大,再加上公转椭圆轨道偏心率为0.249,使得其近日点在海王 星的轨道之内,因此数年以来冥王星算不算是行星的问题不断被提出来讨论,2006年的新行星定义之后将其改列为矮行星。 Eris(2003 UB313)于2003年由美国Palomar天文台的天文学家Mike Brown等所发现的,本体直径约为2400公里比冥王星还大一些,因此 发现后使得大家重新评估行星的定位问题。2006年的新行星定义之后将其列为矮行星之一,是当前体积最大的矮行星。 Makemake(2005 FY9)于2005年3月31日由美国Palomar天文台的天文学家Mike Brown的团队所发现,被国际小行星中心编为第136472号小行星。2008年7月11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其列为矮行星的第4颗。 Haumea(2003 EL61)于2005年7月29日由西班牙Sierra Nevada天文台天文学家J. L. Ortiz及其研究团队在分析2003年过往资料时所发现。2006年9月7日被国际小行星中心编号为136108号小行星。2008年9月17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此小行星归类为第5颗矮行星,并以“Haumea”命名。 ==类冥矮行星== 国际天文联合会在2006年的6a决议案认为冥王星是海王星外天体的一种新类型的原型。这种类型的命名和确实的性质当前虽尚未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指定,但会在未来做确认;在寻求结论的辩论中,pluton和plutonian这两个名字都被否决而未获得通过。 在2008年6月11日,国际天文联合会的执行委员会宣布了一个新名词 - 类冥矮行星,其定义为:所有在海王星之外的矮行星都是类冥矮 行星。 ==新发现== 美国科学家在太阳系内冥王星以外的地区,发现了一颗新的矮行星2014 UZ224,美国小行星中心证实了它的存在。 密歇根大学天文学教授戴维·格德斯对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表示,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是该联合会将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 公布的标准, 直径约530公里的2014 UZ224应属矮行星,但可能会被认为太小,而不能被称作矮行星,这最终还需联合会予以盖棺定论。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320 天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矮行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