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石一歌 的原始碼
←
石一歌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石一歌.jpeg|有框|右|<big>石一歌(著)</big>[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debacfdc/a7015c0e3397d26a_s.jpg 原图链接][https://search.kongfz.com/product_result/?key=%E7%9F%B3%E4%B8%80%E6%AD%8C&status=0&_stpmt=eyJzZWFyY2hfdHlwZSI6ImFjdGl2ZSJ9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石一歌'''前身是“[[复旦大学]]、上海师大复课教材编写组(《[[鲁迅传]]》编写小组)”成员,于1972年按照周恩来大学文科复课的指示在上海成立,隶属于上海写作组。小组工作地在复旦大学学生宿舍十号楼,组长是华东师大(当时已并为上海师大)的教师陈孝全,副组长是复旦大学的教师吴欢章,主要成员还有原上海京剧院的高义龙、工农兵学员夏志明、邓琴芳,共五人。 其他成员还有复旦大学工农兵学员周献明、林琴书,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一纲,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江巨荣、以及当时师大二附中的语文教师孙光萱。 编写组编出的主要教材是《[[鲁迅小说选]]》、《[[鲁迅杂文选]]》、《[[鲁迅散文诗歌选]]》,署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师大教材编写组”。 1973年2月,这个教材编写组 的工农兵学员,还编写过一本给少年儿童读的《[[鲁迅的故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是非教材类,署名“石一歌”。“石一歌”是“十一个”成员的谐音。<ref>[http://g.xker.com/279371.html 石一歌:“余秋雨事件”始末],新客网 ,2017-05-06</ref> ==简介== 1973年底前,吴欢章、[[余秋雨]]等都离开了小组,小组人数减少,仅剩陈孝全、孙光萱、夏志明、江巨荣等四人。1974年,小组搬出复旦大学校舍,迁移到巨鹿路上海作家协会所在地,後来补充了吴立昌、刘崇义、曾文渊等三人。由于离开了大学,也不再从事教材编写工作,小组正式更名为“石一歌”。搬迁后的 “石一歌”是思想左倾的文学传记编写团体,但是没有留下任何重要作品;并不是什么政治组织,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接到过外界的直接政治指令,属于上海写作组 的“外围”。参与过这个小组前后所有人中,除了余秋雨在十几年后升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之后更凭借散文创作成为国际知名的作家外,其他人始终默默无闻。 “石一歌”和余秋雨 中国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是原教材编写组成立时的成员之一。有传闻说1972年时26岁的余秋雨是其中年纪最轻的成员;但是由于小组内有四名工农兵大学生,这种说法不可靠。据“石一歌”活跃成员孙光萱说,余秋雨曾建议将“石一歌”改为“石一戈”,未被该组组长陈孝全采纳。1973年2月署名“石一 歌”的《[[鲁迅的故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是给少年儿童看的读物。余秋雨自述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石一歌”这个署名,而这本书的作者是小组内的几个工农兵大学生。 1973年5月14日,余秋雨离开编写组。孙光萱认为他被调到康平路141号上海写作组本部,负责联系“石一歌”;但是余秋雨自述是被疑患肝炎前后,居住在康平路183号三楼,同一栋楼内还有其他复旦大学的教师,其后借病离开了上海到浙江奉化隐居读书。在上海写作组系统的清查档案里,存有1975年11月“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到1976年10月“四人帮” 倒台期间,即文化大革命后期政治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内,上海写作组系统的全部会议记录,包括中央文件传达会、大批判动员会、选题策划会、务虚会四类,共有271次会议,不同的参加人员共计有467人,但是其中没有余秋雨的名字。1973年11月,余秋雨曾在《[[学习与批判]]》上发表《[[尊孔与卖国之间——从鲁迅与胡适的一场斗争谈起]]》,但署名不是“石一歌”或者任何其它组织团体,而是“秋雨”。 1976年10月中旬,正逢“[[四人帮]]”倒台,但是为顾及国际影响,被疑有政治问题的上海写作组主要领导朱永嘉仍 然被命令按与[[日本]]先前的约定进行了友好访问。9月刚刚从[[奉化]]返回上海的余秋雨被指示以“石一歌成员”名义参加访问日本代表团,据余秋雨自述是同时担任监视团长朱永嘉的任务,并拟定朱永嘉发言稿。朱永嘉访问归来,在飞机场即被带走隔离审查,他回忆自己并不知道余秋雨当时有监视他的任务,并且他计划余秋雨随团出访是在“四人帮”倒台前。 ==历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余秋雨的散文集在国内外华人中广为流传之后,出现了指称余秋雨为“文革余孽”,要求余秋雨忏悔的声音。2000年4月孙光萱在《[[文学报]]》1134期上发表《[[正视历史轻装前进——读〈余秋雨的一封公开信〉]]》,自称正式揭发余秋雨的过去。2004年8月,余秋雨在半自传形式的 《[[借我一生]]》一书中,否认自己为“石一歌”成员。在《[[借我一生]]》中被化名“金牙齿”的孙光萱认为,余秋雨在书中避重就轻,回避事实。 此后余秋雨曾“出于幽默”,在全国媒体提出悬赏,如果有人能找出出自他手并署名“石一歌”的任何一篇、一段、一行或者一句文字,他情愿支付全年年薪并在全国媒体公开道歉,结果在持续了一年多的公开“悬赏”期间内并无人回应。 ==视频== ===<center> 石一歌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余秋雨:最精简的中国文化素养</center> <center>{{#iDisplay:t3161hl8o7b|560|390|qq}}</center> <center>罗岗:今天为何要读《鲁迅传》?在变动的中国做一个投入的人</center> <center>{{#iDisplay:x3223w3boah|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社會事件]]
返回「
石一歌
」頁面